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壹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出處:出自現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47年畢業於南京青年會中學,入金陵大學外文系,1949年轉廈門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藝術碩士。
先後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並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該詩寫於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於1949年離開大陸去臺灣。 當時由於政治原因,臺灣和大陸長時間的隔絕,致使余光中多年沒有回過大陸。他壹直思念親人,渴望祖國的統壹和親人的團聚。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詩人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了這首詩。
余光中被稱為“以鄉愁之詩撼動億萬華裔”的詩人,“鄉愁”是其眾多詩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題。《鄉愁》對壹個抽象的、很難作出描繪卻被大量描繪所覆蓋的主題作出了新的詮釋。
在意象上,選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生活中常見的物象,賦予其豐富的內涵,使原本不相幹的四個物象,在鄉愁這壹特定情感的維系之下,反復詠嘆。
余光中本人曾說,這首詩是“蠻寫實的”: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信;婚後赴美讀書,坐輪船返臺;後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後壹句想到祖國大陸這樣“大母親”,於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就有了“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壹句。
百度百科-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