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從殷商到清末,有三千多年歷史,給後代留下了非常豐厚的遺產。這筆遺產對於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有著重要意義。中國古代文學的幾種主要文體中,詩歌和散文產生和成熟最早,歷史最長,最受重視,發展也最為充分。從先秦到近代,產生了大量的名作、名家和詩文流派。許多優秀作品,到現在還是家喻戶曉,眾人皆知。“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覺曉”,中國人剛剛學語時,就學會了背誦。從小學起,特別是到了初中和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古代詩歌、散文逐年增加。學生已經領略了許多作品的文采和意境,背熟了許多篇章和格言警句。但是對於古詩文的學習,這還只是初始階段,有必要進壹步擴展閱讀,以求獲得更深的體會和更多的相關知識。
這本教材的編寫,就是為了適應進壹步學習古代詩文的需要。它著重從鑒賞這壹角度引導閱讀古詩文。讓學生們有計劃地閱讀壹定數量的名篇,通過自己的鑒賞探究,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熱愛祖國的感情,增進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全書***六章,詩歌、散文各三章。詩和文後面分別有《中國古代詩歌發展概述》《中國古代散文發展概述》。這樣,將詩、文相對集中編排,有助於認識詩歌和散文各自的文體特征,掌握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同時,通過文學史知識介紹,能將已學過的作家作品貫串起來,獲得對古代詩歌和散文發展概況的大致了解。
對於詩歌、散文,歷代鑒賞和研究的成果很多,但相當分散。單是鑒賞,就有許多名目。這本教材,從高中生實際水平出發,對於詩歌,從“以意逆誌、知人論世”(探究詩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把握詩境)、“因聲求氣、涵詠詩韻”(體會聲韻)三方面入手;對於散文,從“創造形象、詩文有別”(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亂、氣脈中貫”(把握散文的邏輯性和抒情性)、“文無定格,貴在鮮活”(體會散文的靈活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入手,這樣能夠從大處抓住跟兩種文體本質屬性有關的主要之點,避免過繁過細,有助於初學者掌握運用。在具體步驟上,每單元的第壹項是“賞析指導”,就這壹單元所提出的鑒賞角度,介紹相關知識和鑒賞方法。第二項是“賞析示例”,每個單元各舉壹篇詩歌或者散文為例,從該單元所強調的鑒賞角度進行分析,帶有舉例示範性質,供學生參考借鑒。第三、四項是圍繞這壹單元的中心,提供閱讀鑒賞的作品。自主賞析作品後面列有“探究·討論”題目,這些題目幫助學生在閱讀鑒賞時打開思路、把握要點,在途徑上、方法上作適當的提示或點撥。有的在“探究·討論”題目之後,還有“相關鏈接”,進壹步提供有關背景資料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