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種類很多,朗讀不同類型的文章時,需要的技巧和要求也不盡相同,讓我們壹起來看看不同類型的文章應該如何朗讀?
古詩詞由於其言簡意深的特點,所以在朗誦時有三點要求:
1、應該理解寫詩的目的;2、還要註意每個字都要發音清晰;3、壹定要讀出詩的節奏。
比如《春曉》這首詩,前兩句是寫詩人早上醒來後看到的景物,朗誦時要用柔和、舒緩的語調,音量不要過大。“處處聞啼鳥”的“鳥”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揚,表現鳥語花香的明朗景象。
後兩句寫詩人想起昨天夜裏又刮風又下雨,不知園子裏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讀“花落知多少”時,要想象出落花滿園的景象。可重讀“落”字,再逐漸減輕“知多少”三個字的音量,表現出詩人對落花的惋惜心情。
此外,每行詩句都可處理為三處停頓來體現節奏: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念到“曉、鳥、少”時,字音要適當延長,略帶吟誦的味道,使聽眾能感覺出詩的音韻美和節奏感。
朗讀、或朗誦詩歌時,語言壹定要流暢,不能幹澀。
總之,朗誦詩歌時,要註意節奏鮮明,並根據作品的基本節奏采取相應的速度。該輕快的要朗誦得輕快些,該沈重的要朗誦得沈穩、稍慢些。就壹首詩來說,朗誦速度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根據表現作品內容的需要來決定,並具有壹定的變化。
還要特別註意吐字歸音,要求每個字的韻腹拉開發清楚,並且發音部位要到位。語節裏包含的音節多少不同,語言表達時,註意語節的時值大體相當。因此,音節多的語節,要讀得緊湊些;音節少的語節要讀得舒緩些,語節間可用短暫的停頓或拖音來顯示。
抒情散文的朗讀技巧和要求
抒情散文是壹種不拘於詩的格律,卻能創造出詩的意境的文體。它通過記人、敘事、寫景、狀物、動人以情,使人在情景交融中受到熏陶。語言表達時,要註意下面的問題:深入理解、大膽想象 心臨場景,進入意境 挖出主題,誦出含義?
戲劇的朗讀技巧和要求
戲劇臺詞的表達,是壹種復雜性的藝術表達。
主要的表達技巧有:尊重原作,大膽想象。傳達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藝術美感。
靈活運用口語修辭手段,克服不符合生活的"臉譜"表達。找出臺詞的個性、心理依據。不但要了解角色說什麽,更要了解為什麽要這樣說。
戲曲臺詞強調以聲音塑造角色。這就要求表達者必須有嫻熟和精湛的技藝,使自己的摹擬作品的音色、語氣,傳達出作品的的真情實感。
平實類文章的朗讀技巧和要求
平實類文章主要包括說明文、議論文。這類文章,無須註入太多感情色彩的成份。
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態度明朗,公正客觀。論清楚、說明白。語氣沈穩、重音堅實,語氣應肯定、平和、樸實。在重音表達上壹般不使用加快、變輕、轉虛等方法,最常用的是加重並適當拖長音節。其音高和長度要看語氣的色彩和份量。
記敘文的朗讀技巧和要求
記敘散文中,無論是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的,很少有說教。朗讀、朗誦時,可以從以下四點去把握:線索清晰,也就是抓住作品的發展線索、層次。
記敘文的線索,有時表現在人、事、物、景的軸心上,有時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貫穿作用為轉移。要特別註意作品的內在聯系。
表達細膩,具體為:
壹是敘述要舒展,表達時不要結結巴巴。
二是描寫要實在,朗讀、朗誦時不宜過分誇張,不要給人"極度"的感覺。
三是人物要神似,不求形似。壹定不要摹擬人物的音容笑貌。特別是人物對話,不應單純考慮用什麽樣的音色說話,人物對話要服務於立意。立意具體,作品的立意就是作品的主題。
在聲音的運用上應當輕柔而明朗,聲音實而不硬,柔而不粘,節奏穩中有變,變換自如。不要高音大噪、粗聲粗氣,也不能虛聲虛氣,松散懈怠,應如小溪流水般清澈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