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詠史 古詠史詩詞通過詩人對古代的人物和事跡的懷念,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壹起,以表達詩人鮮明的情感意向。
這類詩詞是詩人在閱讀史書或遊覽古跡時,有感於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是非,引發出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鳴,或借古以今,或借古以諷今,或感概個人遭遇,或評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詞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概只是畫外之音而已。
因為詩詞涉及歷史,在閱讀鑒賞時有壹定難度。 懷古詠史詩詞的形式標誌是標題中有古跡,古人名,或在古跡,古人前冠以“詠”,或在古跡,古人後加“懷古”,“詠懷”等。
內容特點是忠君報國,愛國憂民,保家衛國等。情感傾向是表達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的誌向,抒發對古人的緬懷之情;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概,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任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悲嘆年華消逝,壯誌難酬,報國無門等。
2. 懷古詠詩詞古與今結合的藝術特征懷古詠史
古詠史詩詞通過詩人對古代的人物和事跡的懷念,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壹起,以表達詩人鮮明的情感意向。這類詩詞是詩人在閱讀史書或遊覽古跡時,有感於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是非,引發出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鳴,或借古以今,或借古以諷今,或感概個人遭遇,或評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詞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概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因為詩詞涉及歷史,在閱讀鑒賞時有壹定難度。
懷古詠史詩詞的形式標誌是標題中有古跡,古人名,或在古跡,古人前冠以“詠”,或在古跡,古人後加“懷古”,“詠懷”等。內容特點是忠君報國,愛國憂民,保家衛國等。情感傾向是表達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的誌向,抒發對古人的緬懷之情;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概,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任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悲嘆年華消逝,壯誌難酬,報國無門等。
3. 劉禹錫的詩句有什麽特點啊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晚年自號廬山人,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後裔。
唐代中晚期詩人、哲學家。他的家庭是壹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
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壹。 詩現存800余首。
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
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 劉禹錫耳濡目染,加上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從小就才學過人,氣度非凡。
他十九歲遊學長安,上書朝廷。二十壹歲,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士。
同年又考中了博學宏詞科。 後來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貶為朗州司馬。
他沒有自甘沈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壹度奉詔還京後,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
後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裏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
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沈江底,壹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這首詩為後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傑作。 後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
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饑鴻遍野。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皇帝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與朋友交遊賦詩,生活閑適。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劉禹錫寫的《陋室銘》,全文***81字,字字珠璣。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這篇名作是劉禹錫壹氣之下揮毫寫成的。
貞元九年(793),劉禹錫中進士後,官至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可謂官運亨通。後因他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德宗皇帝貶至安徽和州當通判。
按當時地方官府的規定,他本應住衙門三間三廈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縣是個勢利之徒,他見劉禹錫貶官而來,便多般刁難。
先是安排他住在縣城南門,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門,由原先的三間屋縮小到壹間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間,連搬三次家,住房壹次比壹次狹小,壹次比壹次簡陋,全家老小根本無法安身。
劉禹錫覺得這縣官欺人太甚,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壹文,並請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勒石,立於門前,以示“紀念”,壹時轟動朝野。 斯時被貶為廣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與劉禹錫是同榜進士,詩歌唱酬,友誼殊深。
當他讀到《陋室銘》後,獲知劉禹錫遭受勢利小人冷遇時,憤懣不平,立即上書朝廷請求:“情願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換和州,雖得重罪,死不恨。”雖未獲準,但足可見“患難識知己,文人更相親”的高貴品質。
人世滄桑,歲月如流。勢利小人早已化作黃土壹抔,而劉禹錫的《陋室銘》,卻光照歷史,留傳千古。
元九年進士,登博學鴻詞科,授監察禦史,因參加王叔文變法,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後被貶為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因宰相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
與柳宗元交好,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常相唱和,又並稱“劉白”,詩風格清新,宛轉含蓄,善於吸收民歌的精華,並多反映社會生活。
4. 山坡羊 潼關懷古詩歌風格特色《山坡羊 潼關懷古》的風格特色: 壹、雄渾蒼茫的景物描寫。
二、悲憤沈郁的情感抒發。 三、高遠深邃的意境。
具體賞析如下: 在寫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沈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讓這首小令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字裏行間中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沈郁風格。
壹、雄渾蒼茫的景物描寫。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
散曲開頭,從寫景人手,大處落墨,用生動的比喻和擬人的手法,突出了山河的雄偉壯麗·為全曲奠定了氣勢雄渾的感情基調。壹個“聚”字, 表現了峰巒的眾多,並且給人以動感,壹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湧澎湃,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
作者沒有單純寫景,而是在山川景物描寫中,滲透著自己強烈的主觀感情。那連綿起伏的群山,閱盡人間滄桑,似乎在為人民的苦難充當歷史的見證,那咆哮奔騰的黃河,也像是在控訴歷代統治者的罪惡。
真可謂是“壹切景語皆情語”啊! 二、悲憤沈郁的情感抒發 “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官闕萬間都做了土。”
作者西望長安,過漢唐帝國的都城,對其歷史上的繁華興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著無限的感慨。這裏隱隱約約透露出民族意識,即對漢民族強盛時期的追憶,思想感情極為復雜,也許這就是“意躊躇”的原因吧!作者由長安進而聯想到秦漢的興亡,著重突出“傷心”二字,平添了無限的蒼涼淒楚之情。
明明是潼關懷古,卻把視野擴展到了渣關通往西都的路上,聯想到關中逃難的黎民百姓,他們成群結隊,艱難地行走在路上。《元史》記載:“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
作者赴任途中,自然會看到這悲慘的景象。不過作者並沒有正面寫到難民群,而是抽筆去寫此地往昔的興衰,不言勝有言。
秦皇漢武的宮殿樓閣,舞榭歌臺,如今已灰飛煙滅,化為塵土,怎能不令人感慨!然而更令作者傷心的是這些官庭殿堂,傾耗了多少民脂民膏啊!這強烈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無比同情,對統治階級無比失望的復雜的思想感情。 三、高遠深邃的意境 這首懷古曲既不是站在士大夫的立場抒發懷古之幽思,悲嘆王朝更替,世事滄桑沈浮,也不是出於落魄文人的角度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感慨,而是從民生的疾苦去評判歷史,其思想境界遠遠高出壹般的懷古之作。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作者站在壹定的高度,由歷史朝代更叠、興衰交替的現象總結出壹條歷史規律。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掘意精要,發人所未發之言,可以說是千錘百煉,寓意深刻,這就跳出了壹般懷古作品的窠臼,傳達了勞動人民的呼聲,顯示出不同於常人的胸懷和眼光。
試看歷代的封建統治者,當其衰亡時期,都是昏君在位,奸佞當道,終於導致社會動亂,兵連禍結,陷黎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十年天地幹戈老,四海蒼生痛哭深”,因此說“亡,百姓苦。”
而當每個朝代的興旺時期,統治者又大舉徭役,大興土木,奴役和盤剝百姓,以供其驕奢淫逸,所以說,“興、百姓苦。”這是作者關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華,表現了作者極大的勇氣和膽識,早在六七百年前的封建時代,他能作出如此透辟深刻的判斷,的確難能可貴。
這首散曲把潼關的形勝和潼關的歷史巧妙地結合起來,寓情於景,因景生情,以形勝的不變,襯托歷史的多變,以潼關作歷史的見證,揭示出封建統治階級的爭奪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意蘊深邃,感情悲憤沈郁,雄渾蒼茫的景色、真摯深沈的情感和精辟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使得全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5.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詩的特點是什麽詞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還比較軒豁呈露,在下片裏,作者通過典故所揭示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隱了。
下片引用南朝劉義隆草率北伐,招致大敗的歷史事實,忠告韓侂胄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魯莽從事,接著用四十三年來抗金形勢的變化,表示詞人收復中原的決心不變,結尾三句,借廉頗自比,表示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願望和對宋室不能進用人才的慨嘆。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
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楊慎在《詞品》中說:“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壹。”
這種評價是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