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有人接觸或使用短文寫作。借助於短文寫作,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和信息。那如何寫好作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紀念屈原的小品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讓我們看壹看。
端午節紀念屈原散文1“五月五日,是端陽。門口都是香。吃粽子撒糖。龍舟在水中。”粽子葉香,端午節吃粽子是最具節日氣氛的傳統習俗。
我們家包的粽子很講究。先說粽子葉。母親總是不厭其煩地爬到深山裏,采摘山上自然茂盛的箬葉。它們半潤豐滿,香味純正濃郁。它們是最正宗的包粽子的佳品,包好的粽子有壹股山野人的清香。先說包法:糯米洗凈,浸泡三四個小時;將新鮮的粽子葉和粽子繩用溫水浸泡,洗凈瀝幹;根據需要添加各種配料,可包裝成簡易紅豆粽子、綠豆粽子、紅棗粽子、板栗粽子、火腿粽子...或入肉餡或素八寶粽配碎蘿蔔幹、香菇丁、栗子、鹹蛋黃、肉餡。媽媽說包餃子、煮粽子的人壹定要溫柔,不能急躁,否則做不出好吃的粽子。是啊,只有像我媽壹樣,小心翼翼,心平氣和地把活兒幹了,把兩片粽子葉重疊起來,卷成尖筒,放入兩勺糯米,用筷子小心地搗實。媽媽特別強調,米飯松散,水黏黏的,不好吃。媽媽接著把粽子包成四個角,紮緊。煮好後放入鍋中,用冷水將粽子蓋好,中火煮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是我們孩子最痛苦的時刻。隨著香味越來越濃,我們的嘴也越來越嘰嘰喳喳。當粽子煮熟後,它們是綠色和黃色的,壹種豐富而持久的美味充滿了靈魂。
印象最深的是今年的端午節。今年我媽得了嚴重的脊椎病,已經病了半年了。她不能做任何工作,只能呆在家裏的床上。我們都以為吃不到媽媽包的粽子。沒想到,節前兩天,我媽背著我們去了農貿市場,在那裏精心挑選了半天,買了壹摞葉子。可憐的母親走完這段距離後氣喘籲籲。回到家,我幾乎是壹步壹個腳印,嘴裏嘟囔著:“這葉子也不好,還不如我自己在山上摘的。”我們都勸我媽不要包,買壹些吃。我媽搖搖頭說:“沒什麽,包幾個粽子算什麽!”“第二天壹早,媽媽壹瘸壹拐地走了。洗粽子葉,淘洗糯米...她額頭上掛著汗珠。我們知道不是天氣熱,而是媽媽的病。我們都很愛我們的母親,但是知道她倔強的脾氣,我們不得不盡力幫助她。因為年輕,我沒幫上什麽忙。我媽咬牙包了整整壹百個粽子。粽子快熟的時候,媽媽再也撐不住了。她已經在床上休息了,她壹直說:“給鄰居送點,平時也沒少給別人添麻煩。“按照媽媽的慣例,我們必須和鄰居分享好東西。我們留了30個在家裏,剩下的給了鄰居。
雖然這次的粽子沒有以前的好看好吃,但是我覺得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粽子了。因為是我媽做的,我嘗的。
端午節紀念屈原隨筆2自古以來,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很多美好的節日,外國朋友有自己的節日,我們中國也有中國特有的節日。
端午節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講給大家聽。
說起端午節,中國人都很熟悉。因為這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大家都知道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粽子,賽龍舟。但是,為什麽要在端午節做這些事情呢?
通過了解,我終於找到了合適的答案。原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壹位忠臣。他主張富國與秦作戰,但遭到奸臣陷害,被革職流放。後來,他的國家被秦國占領,屈原傷心欲絕,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河自盡。當地人聽說後,劃著大大小小的船去營救他們。為了防止水中的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人們用蘆葦葉把糯米包起來,用線紮起來,做成粽子,放入水中。從那以後,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人們都用賽龍舟和吃粽子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相信大家聽完這個故事都會有不壹樣的心情吃粽子,過端午節!
大家對端午節都很熟悉。端午節在六月八日。
端午節的時候,我和媽媽壹起包粽子。先是看著我媽做了幾個,然後從我媽的樣包裏學的。包起來,我學會了。端午節的時候我學會了包粽子。
我和媽媽去購物了。買了很多喜歡吃的菜,也買了壹些好吃的回家。回到家,我匆匆忙忙地洗菜。12: 00快結束的時候,表姐們也來我家過端午節。
端午節會吃茶蛋。我媽做茶葉蛋的時候會和我們分享。這是快樂的端午節。端午節期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媽媽做好菜,端上桌,開始吃。吃完飯,感覺蛋糕吃的津津有味。端午節後我穿上了新衣服,也知道了端午節怎麽包粽子。
先把米洗幹凈,然後把臟水倒掉,再把米葉子變成有尖沙的東西,然後把米放進去,用筷子做成,然後合上兩片葉子,把繩子紮緊,這樣就包好了壹個粽子。所以妳可以壹個壹個的打包。
端午節快樂是如此快樂,如此幸福。這就是快樂。端午節。
端午節紀念屈原散文4。不知不覺又到了粽子飄香的時候,讓我想起了家鄉的端午節,那是在閩西的紅土地上。記憶中聽母親說過,閩西客家人在每年端午節的前幾天,也就是農歷四月底,就開始籌劃端午節了。首先,人們要抽空上山采摘竹葉、菖蒲、艾葉等曬幹備用。從五月的第三天開始,人們就壹直忙著包粽子。他們老家產大米,家家戶戶養豬,所以做粽子的主要原料就是家裏種的大米和豬肉。五月初四之前,男人,尤其是男孩,要剃光頭;初四下午,全家要用艾葉、菖蒲等煎劑洗澡。晚上,人們要在門上掛艾葉、菖蒲和艾葉來避邪。
五月初五,大人們拜完神,女人們就開始圍上來包各種粽子,有長的,有三角形的,有甜的,有鹹的。他們經常聊天,手裏包著滿滿的粽子。這時,男人們三五成群地圍在壹起,泡著自家的紅茶,談論著農事和秋冬會帶來的收獲。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都會把親手包好的粽子、好吃的(農村家家戶戶都養著雞鴨,只願意在節日和過年的時候宰殺雞鴨)、酒(自己釀的糯米酒)擺在桌子上,壹家人聚在壹起,期待著夏收和秋冬末的家庭建設藍圖,有說有笑。
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非常流行的盛大節日,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都有。粽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元素之壹,現在在超市或者地攤上壹年四季都可以買到,包裝精致美觀。然而,我覺得好像總是缺少什麽...
端午節紀念屈原雜文5“五月五日,是端陽。插入艾葉,戴上香囊。吃粽子撒糖。龍舟歡天喜地下水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字不壹樣,但是世界各地的人的習俗都是壹樣的。端午節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古老習俗。在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戴香包。相傳屈原在戰國時期出國,學識淵博。他在楚王身邊做官,對國家忠心耿耿。昏君楚聽信奸臣,流放屈原。屈原在流放中,聽說楚國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深受其害。五月初五,他來到汨羅江邊,抱著壹塊石頭跳進了汨羅江。出國的人聽說屈原跳江了,都很難過。他們含著眼淚劃著船去打撈屈原,把粽子扔到河裏餵魚,希望魚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由來。
端午節期間,人們有許多習俗,如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荷包和系彩色絲線。這些習俗是為了驅邪或紀念屈原之死。
祭祀屈原的街上有壹股淡淡的香味,是煮粽子的香味。端午節到了。端午節是壹個傳統節日。在這壹天,人們吃粽子和掛香包...人們以各種形式慶祝這個節日。當然,我也會想到與端午節有關的詩人屈原。那悲慘的命運,讓人同情他,懷念他,於是就有了端午節,有人壹遍遍祭奠他。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壹位大臣。他主張起用人才、賦權,使富裕起來,並主張聯合抗秦,遭到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迫離崗,被趕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間寫下了《離騷》、《田文》、《九歌》等不朽詩篇,別具壹格,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征服了楚國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屈原心痛不已,卻始終舍不得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完巨著《懷沙》後,投汨羅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波瀾壯闊的愛國樂章。“屈氏已沈死,楚人惋惜。為什麽不是汙蔑,而是想做壹條龍?死前恨,死後不恨。元香碧潭水要拍千峰。”梅的《五月五日》寫的是屈原,讓人感到悲傷、難過、寂寞、難過。屈原,妳很痛苦。妳盡力幫助祖國,卻被叛徒陷害。妳看著殘暴的秦軍侵略楚國,焚燒楚國的宮殿,屠殺楚國的人民。妳種在宮廷花園裏的心也被燒成了灰燼。沒有心的妳就像壹棵沒有根的樹,所以妳選擇了死來證明妳的心,跳下了汨羅江。跳下來的那壹刻,妳看到悲痛的人們為妳哭泣,妳欣慰地笑了。原來人死之前會這麽清楚!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萬分,紛紛湧到汨羅江邊祭奠屈原。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扔到河裏,說魚龍、蝦蟹都吃飽了,不會咬醫生的身體。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壹個老大夫拿了壹壇雄黃酒倒進河裏,說要用藥把龍水獸打暈,才不會傷到屈大夫。後來,人們怕飯團被龍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米飯,再用彩色的絲綢包裹,使之發育成褐色的種子。雖然有些神化,但壹個詩人卻被人們銘記了近2300年。他那句“路漫漫其修遠兮,修遠為Xi,吾將上下而求索”被人們傳誦了千百年,實在令人敬佩。又到端午,聞宗香,祭屈原。
端午節真是壹個有趣的傳統節日!
今天,我將談論端午節。這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壹。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死後跳入汨羅江的日子。為了防止魚蝦吃屈原的肉。人們把包著粽子葉的糯米投入汨羅江,人們還吃粽子鹹鴨蛋,在家門口掛菖蒲和艾草。我們還會喝壹些雄黃酒,人們會舉行龍舟比賽。去年,我們去了江津的中山古鎮看龍舟比賽。
經過壹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來到了舉行龍舟賽的江津中山古鎮。因為早上下雨,原本上午的龍舟賽改到了下午。爸爸看我對賽龍舟很感興趣,就沒完沒了地給我介紹:“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很受歡迎。他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水上運動娛樂項目,流傳了兩千多年。它是壹項多人集體劃船比賽,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發起的。壹般是20到30米。每艘船上大約有30名劃手,其中包括26名劃手、壹名舵手、兩名鼓手和壹名號手。”
我不解地點點頭。下午,我們走出客棧,來到河邊。河邊的吊腳樓掛在巖石上,遮擋強烈的陽光。家家戶戶的陽臺上都掛著藍布。我們走過石橋,繼續往前走...
龍舟的顏色各不相同:鮮紅色、鮮黃色、暗黑色、清爽藍色。最初,龍舟的顏色是以四海龍王的顏料為基礎的。我們剛到河邊,劃手就出現了。他們都很強壯,不同龍舟上的人穿著不同顏色的背心。
比賽開始時,鼓聲震天,觀眾的喊聲和運動員的聲音融合在壹起,響徹雲霄。參加比賽的選手用力向後滑動木槳,然後船只緩緩移動。漸漸地,每壹艘船都變得越來越快,仿佛漂浮在水面上,沒有壹絲漣漪。
傳統節日滲透著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美好。發出了濃濃的細節,也陪伴著小小的我快樂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