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寫植物的詩歌只有壹首:《樹》寫於1940年春天。
原文:壹棵樹,壹棵樹。彼此孤離地兀立著,風與空氣,告訴著它們的距離,但是在泥土的覆蓋下,它們的根生長著,在看不見的深處,它們把根須糾纏在壹起。
這首詩可能是對友情的描述和贊揚,也可是對人生的感悟和詮釋,還可能是對自由生命的渴望與思考。正是由於意象多樣化的緣故,此詩才具有發人思的魅力。全詩字行齊整,頗有現代派詩的格式風範。
《樹》寫於1940年春天,此時抗日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多了,正轉入艱苦的相持階段。這場民族戰爭正給予全體人民壹次洗禮。使他們的靈魂在戰爭中經受嚴酷的磨練,日益走向精神的覺醒。艾青正是深切地體察到了時代和社會脈搏的動向,意識到了民族的覺醒已經到來。
名家點評:
當代文學評論家、文藝理論家於可訓《新詩文體二十二講》:如《樹》這首詩,“樹”的鮮明、突出的意象,完全是靠質樸、明快的語言集中呈現出來的,但卻含蓄蘊藉,有很深的象征意味。
這種質樸、明快的語言風格,壹方面是來自現代大眾口語的滋養,另壹方面似乎也與象征派乃至意象派的詩語的影響不無關系。當代作家周良沛《中國新詩庫·六集》:詩人不是搞抽象藝術的抽象,是在寫實的,有很鮮明的具象下,進行認識更有概括力而傾向哲學的抽象。
此詩要說它含義是不確定的,但它在文字上又非常明白地說明了“在泥土的覆蓋下”的植物的自然現象。可以從它感受到看問題要相互聯系的思想,受啟迪於壹種方法論。
在抗日戰爭正在進行,有人說我們是“壹盤散沙”時,也可以從它想到命運相聯的人民,總有割不斷的根的相聯。凡此種種,它還留有許多可以根據每個讀者的生活經驗去聯系和聯想的空間。所以能夠達到這種境界,也就是詩人沒有就事寫事,而是透過事物,抽象於哲學又還原於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