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各種觀點學說,臆想壹下這個“東寺”。既然能與“禦井甘泉”、“西湖秋水”等並列開州八景,“應該具有不小的規模,還要有些故事內涵,再要風景這邊獨好。雲峰寺仿佛就是為此量身定做的,所有條件無不契合。古碑文有載:雲峰寺始建於西晉太康年間,元朝重修擴建,繁盛時占地120畝,山門殿堂,氣勢恢宏,香客眾多,遊人不絕。
想那雲峰寺高踞於土山之上,四周群峰拱衛,蒼松翠柏,花草遍野,鶯燕呢喃,雞鳴狗叫。不是仙境,也似桃源風光。縱使不為參禪禮佛,或休閑觀光,或讀書修身,這裏都是不二選擇。
有資料顯示,八公橋雲峰寺晉朝時叫“迎鳳寺”;宋朝真宗親征駐蹕於此改稱“迎皇寺”;金元時終改稱“雲峰寺”。據說金末狀元王鶚(山東東明人),青年曾在此讀書,後為元朝寵臣,退休後於雲峰寺東側蓋壹別墅養老,別墅取名“延壽寺”,俗稱“東寺”。東寺被王鶚後人捐給雲峰寺,兩寺合並仍稱雲峰寺,這樣規模壹下增大了許多。
關於東寺的詩歌有許多,大多為開州名士和州縣領導所做。這就有了壹個問題,雲峰寺距開州城少說也有四十裏,縣領導方便去那裏小住吟詩作對麽?單因景色優美,攜手赴約,慕名而來,恐怕還不足信。
我想是不是有這樣壹種可能。開州八都堂裏有壹個王崇慶,東寺組詩裏就有他的大作。他的老家在今胡莊鎮老王莊。八都堂裏還有壹個史褒善,老家在今八公橋集。他們都在朝為官,偶有回家省親,地方官員作陪也在情理之中。接待地方選在優雅寬敞的雲峰寺,可以喝茶敘談,遊山觀景,算是妥當。大家又都是文人,若壹人提議以寺院為題,各自吟誦壹首,這樣幾首詩歌新鮮出爐,再被王崇慶編入《開州誌》也就順理成章了。當然究竟是不是這樣,只能是天知地知,妳我都不知了。
如今,東寺的“飛甍傑構”的造型,“淩切雲漢”的氣魄只能見於紙端,迷人的鐘聲也只回響在歷史雲端。昔日的繁華要麽毀於戰火,要麽毀於河患。東寺走了,留下壹個個疑團,還有普羅大眾的惋惜遺憾。
就個人情趣而言,揮之不去的並非這壹座古寺,而是那悠揚古樸的鐘聲。壹口古鐘,在每壹個清晨響起。壹聲慢過壹聲,舒舒服服送到每個人的耳邊,把整座小城喚醒。慢慢習慣了有鐘聲的生活,聽著鐘聲醒來,伴著鐘聲入眠。那應是壹種天籟之音,富有韻律,不失美感,像壹位睿智的老人站在那裏,他平和安詳,演繹著壹座小城的千年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