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分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大部分。它們都得名於音樂。“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現在我們說陜西調、山西調、河南調、“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帶有壹種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據年代先後而分的。“頌”是用於宗廟祭的樂歌。
據說《詩經》中的詩,當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可分成風、雅、頌類。“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庸阝風、衛風、王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組成,稱為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 雅,***105篇。
“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壹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 ***40篇。頌是宮廷用於祭祀的歌詞。壹般來說,來自民間的歌謠,生動活潑,而宮廷貴族的詩作,相形見拙,詩味不多。
《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 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說,《詩經》是周代社會的壹面鏡子。而 《詩經》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