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亮思念月亮——引起離別和思鄉。如“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那是月光,再往下沈,我突然想起了家。”(李白《靜夜思》)比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忍回首明月明。”(李煜《於美人》)望月思故國,表現了亡國之君特有的痛苦。比如“村裏三十萬人,我回望壹會兒月亮。”冰磧、大漠、茫茫大漠中的數十萬將士,壹時間都仰望著初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思鄉之情。
3.楊柳折柳送別。
自漢代以來,人們經常以折柳來表達離別之情,由此引發了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和旅人的思鄉之情。比如1987考過的那首詩《送別》:楊柳青青掛在地上,花兒在天上飛。柳條折枝,繁花飛舞。請問行人會不會回來?
因“柳”與“柳”諧音,古人送別時,常以折柳來表達濃濃的送別之情。這種習俗始於漢代,盛於唐代。漢代有壹種曲子叫《折柳》,以奏的形式表達送別之情。在唐代,Xi安的巴陵橋是人們前往全國各地時離開長安的必經之地,而巴陵橋四周柳樹環繞,成為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場所,如詩“年年柳葉,巴陵愁別”後人以“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來源。因此,文有詩,“青陽更隔陌路”。在《林玉陵》中,柳永以“今夜酒後何處醒,楊柳岸,風在何處息”來表達離別的傷感。
“聞笛聲斷柳,未見春色”,意思是笛聲中“斷柳”的曲調傳得很遠,卻未見柳綠春色,以此來表達我傷春嘆息之情。
“誰想家不起?”講的是今夜聽到“折柳”的曲調,誰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情懷?
4.蟬是賢惠的。古人認為蟬吃風喝露是高貴的象征,所以古人常用蟬的高貴來表達其高貴的品格。《唐詩》曰:“蟬每鳴其聲,獨尊其性。”
因為蟬生活在高枝上,吃風睡戶外,不吃煙火,所以其寓意性格屬於清高型。壹個政治犯在聽羅的《蟬》:“誰知道他還在不在唱歌?."李商隱的《蟬》:心靈純潔,所以渴望過像妳壹樣純潔的生活。王的:“我很崇高,我很痛苦。”余士南《蟬》:“不是秋風使妳孤傲。”都是用蟬比喻品德高尚。
5.植被對比荒涼與植被的繁榮,以表達跌宕起伏的感情。例如,“經過十英裏的春風,小麥是綠色的。”(姜夔《揚州慢》)春風十裏,本來很繁華的揚州路,如今滿是青麥,壹片荒涼。“舊園淒涼柳新,淩歌唱不贏春。”吳國舊園荒地上的柳樹又長出了新枝(荒涼)。回頭看,比春天歌舞升平的時候更美。在這裏,郁郁蔥蔥的柳樹襯托出了荒涼。
“臺階前綠草如茵是春天,樹葉下鳥兒歡快地鳴叫。”(杜甫《書香》)壹代聖賢及其成就已蕩然無存。現在,只有綠油油的石階倒影的草,每年都生出春色(春色很美),黃鸝徒然發出這美麗的叫聲。詩人感嘆往事空,深感遺憾。
“朱雀橋上有花,五壹巷門口夕陽斜。”(劉禹錫《五壹巷》)朱雀橋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上長滿了雜草和野花,五壹巷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夕陽映照著破敗荒涼的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