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長城位於浙江省臨海市。臨海是壹座集千年古城的深厚底蘊、江南名城的秀美山水和現代都市的繁華為壹體的古城和新城。文物古跡眾多,素有“小鄒魯”、“文化之州”之稱,形成了名城、名人、古跡、特產“四名”城市。
江南長城其實就是泰州府城的城墻。江南長城6000多米,現存面積5000米。東起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蜿蜒至夏衍亭,在陡峭的山石間到達靈江東岸,延伸至金山西麓,俯瞰江面。它看起來像壹條龍,尤其是在北方。它和北京八達嶺的長城壹樣古樸,被稱為“江南八達嶺”。
根據歷史記載,明朝著名的士兵戚繼光與日本海盜戰鬥了八年。在此期間,戚繼光和知府譚綸翻修了臨海的古城墻,創造性地修建了二層空心敵臺,保留至今。齊和譚後來被調往冀州,在北京附近修建明長城。他們從江南抽調了3000名士兵,把他們在海邊建城的經驗運用到明長城的建設中。北國長城的空心敵臺源於大海。所以南北長城在規格、形狀、結構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實際上是北方長城的“常態”和“藍圖”,所以被稱為江南長城。
臨海的古城墻歷史悠久。自金朝建立至今已有1600多年,經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斷擴建,主體部分保存至今。古城墻沿河而建,依山而建,蜿蜒曲折,蔚為壯觀。特別是北固山那壹段,建在險峻的懸崖頂上,飛來飛去,盤旋盤旋盤旋,四周都是敵臺、高聳的雲、高聳的塔。與北京的八達嶺相比,堪稱“江南八達嶺”,但知名度不高。更為獨特的是,靠海的古城墻兩側,古木參天,終年蒼翠,城墻掩映在綠色的灌木叢中,更增添了幾分美感。
在海邊朋友葉國玲的安排下,另壹位朋友馬陪我們去了江南長城。
先從攬勝門爬,再爬198臺階的任浩坡,再往前走就是風景秀麗的獨特古井樓。在古井樓看風景,真是名不虛傳。遠處的塔的塔的塔,東湖的浩瀚,都成了眼中的壹幅畫,慢慢描繪。人們不禁會想象,最傳奇的毛巾山,真的是西漢道士華胥升天的地方嗎?
據介紹,臨海的古城墻除了防禦敵人之外,還有壹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洪的功能。城墻三分之壹的長度是沿著靈江而建的。臺州府城位於陵江入海處。河水遇到潮水,水位上漲,經常會漫過城市。城墻就像大堤,抵禦了千百年來洪水的沖擊。因此,在沿海城墻的施工設計中,采取了特殊措施,將骨灰盒修成弧形,特別是將“馬臉”臨水的壹面修成半圓弧形(另壹面仍為方形),這在我國古代城墻中十分罕見,目前已知的仍屬孤例。由於城墻的防洪功能,元朝滅南宋時,元帝下令將江南古城墻全部拆除,以方便其鐵騎進軍,而沿海城墻因其不可替代的防洪功能,被特免拆除。
梯子壹直向前延伸,延伸...
壹塊塊方磚上長滿了深綠色的青苔,不經意間給毫無生氣的江南長城增添了壹份朦朧的綠色,不斷蔓延,給人壹種親切感。古老的青磚上刻著長長的故事。歷經千年風雨,在時間的長河中已經漸漸淡去,但在飽經風霜的表皮上依稀可見當年的血跡。爬山虎輕輕地覆蓋在青磚上,棕櫚狀的葉子似乎有點黑,讓長城顯得蒼老。手,輕輕地刷著磚,莫名地湧起壯麗的激情。
長城兩邊都是樹,壹簇簇,壹簇簇。樹木也多種多樣,其中以松樹和水杉最多,偶爾也有少數野生黍樹。他們和長城壹樣古老,和長城壹起度過了無數個春秋。秋風颯颯,皺巴巴的樹幹上的樹葉搖曳著,仿佛在訴說著往事...
從古井樓往前走是最陡的“百步”。傳說由於“百步”壹帶形勢太過兇險,唐朝大將尉遲恭指揮軍民在此築城,可惜沒有成功。爬上百步,就是長城東段的最高點,白雲塔。如今,見過許多山河的人,在樓下的白雲中看不到壹絲雲彩。從白雲塔往下是老城隍廟。位於臨海市望天臺路黃成山,位於顧北山中段,又名“福成皇寺”。始建於唐武德四年(621),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是臺州最早、規模最大的寺廟。
寺內還有壹棵古樟樹,遭雷擊後,有壹半還活著。
往前走就是看天臺。它類似於北京的天壇。說到看天臺,還得從北固山說起。被稱為人文地理學鼻祖的阿明王朝地理學家王士行曾寫道:“浙江十壹縣中,唯有五臺為最險城,西南面向大江,西北山石插天,雖無鳥道。”“巖石插入天空”和“沒有鳥路”的形象描繪了顧北山的危險。泰州府古城墻周長18,東臨東湖,南臨靈江,西、北盤旋於顧北山頂,如鐵桶般守護著泰州府。所以元末明初壹個梟雄攻下臺州城後就有了稱王的想法。
這個精瘦的男人叫方國珍,黃巖人。他帶領百姓劫糧運糧,殺貪官,以破竹之勢殺死了元統治者。當我們進入泰州府城時,方國珍有65,438+0,300艘船只和6,543,800多萬士兵。然而,元朝的軍隊堅守這座城市,方國珍不能壹次又壹次地進攻它。最後在九個不滿元朝統治的漁民的幫助下,從裏到外攻占了臺城。
入城後,方國珍命人整修城池,並派人在北固山修建天壇。不久,建國稱王,國號“宋”。隨後,方國珍派人接連攻占了寧波的幾個縣。成為國王後,方國珍沒有什麽雄心壯誌,也沒有取得多大成就。最後投靠了朱元璋。
方國珍建立的王朝是短命的,但是他建造的天壇幸存了下來。因為當地方言“壇”和“臺”讀音相同,所以就成了“天臺”。後來,據說清朝的齊曾在這裏觀測天象,後來演變成了“天臺望天”。
數百年後,望天臺終於湮沒在無情的風雨中,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望天臺”作為地名,壹直沿用至今。然而,看著天臺是非常有趣的。舞臺上的臺階和欄桿的數量都是九和九的數字。天壇比壹層樓還高。最高的天壇中間有壹個白色的圓圈,非常光滑。哥、馬、輪流坐在上面說話,立刻有了回音;而站在圓盤外面,叫喊又沒有回音。
在俯瞰城市另壹端的瞭望臺上是壹大片田野,被線條分割成幾塊。淺綠色、紅色、白色和黃色的花正在盛開,顏色很濃...在方格子的壹片片,幾只老水牛悠閑地走在那裏,擺動著細長的尾巴。春天溫暖的陽光把整個城市塗抹成壹幅巨大的風景畫,小鎮是那樣的寧靜祥和。但是如果沒有長城會怎麽樣呢?我也這麽認為
從瞭望塔走下城墻,靈江在眼前壹閃而過。河面上不時有哨聲,向馬墻鞠躬,靈江在明媚的陽光下模糊不清。馬說,每當太陽落山時,陽光反射,淩江中的水汽像煙霧壹樣蒸發,所以它也被稱為亭。
經過夏衍館後,長城繼續向西蜿蜒。雖然不像北方的長城那麽粗獷,但卻聚集了壹種靈性和細膩的魅力。唐朝的學生鄭廣文,被唐玄宗譽為?“鄭虔三絕”,後人為了紀念他,在長城以北的八仙巖建立了文光寺。古詩詞散文與蒼白的風景,征服的歷史融為壹體。或許這也是江南長城的過人之處。
走著走著,我聞到了梅花的香味,我來到了梅園。梅園裏有淡粉色、白色、深粉色,甚至還有壹點綠色的梅花。它們相互競爭,在春天綻放各自的美麗。
從頭到尾走過江南長城可能要三個多小時,而且剛好是東湖公園(宋代私家園林)。臨海城市的中心是充滿江南園林韻味的東湖,而映在東湖水面上的影子是連綿不斷的北固山,長城的身影在城市的某個角落突然被拖出,成為伴隨東湖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