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詩經·周頌·天作》:黃天厚土,步步為營

《詩經·周頌·天作》:黃天厚土,步步為營

《詩經·周頌·天作》:皇天厚土,步步為營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孫保之。

《詩經·周頌·天作》算是周天子對岐山的拜祭。從《詩經·周頌·清廟》起,周天子以祭祀文王為名,謝天謝地謝先祖,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到了《詩經·周頌·烈文》,周成王幹脆半拉半打,對助祭的諸侯們敲打壹通的同時,又對他們的先祖進行了壹番間接感謝。這首《詩經·周頌·天作》算是專門對太王所遷至的岐山進行了壹番感謝,這下子,連曾經居住過的土地也感謝上了。

周家天子,頗有點“愛妳就要大聲說出來”的意味,這首《詩經·周頌·天作》便是周天子在祭祀岐山時的“纏綿”之辭。這首詩***七句話,表達了三層意思。

壹、太王治荒岐山,使岐山成為上天賜給周人的發家福地

所謂的“大王荒之”,是太王將部落遷徙到岐山後,帶領族人對岐山進行了田土治理,使之成為壹片沃野。周人的先祖,從公劉到後稷,都是在農業生產上比較有創造性的高手。太王之所以要帶領族人遷徙,壹則出於原來所居之地不適合搞農業生產的實際,壹則出於對周邊山戎的躲避。關於這壹點,我們可以從《詩經》其他作品中找到具體的印證。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這兩句話乍壹看似乎是壹組矛盾。今天我們講“天作之合”,那是在描述壹對特別合適的男女。這個特別合適,既是“狗啃骨頭,貓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也是“王八看綠豆”相互對了眼。這裏所說的“天過高山”也是這壹層意味。太王相中了上天賜給他和族人的岐山福地,至於這塊地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可以畝產千百斤的福地,那是另外壹回事兒。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在河南種過地的農民,向西逃荒,壹過三門峽,那裏的土地便雷到不少人。小麥居然不用工具,隨手撒在土地,無需管理便能結出大而飽滿的穗子。估計,當時的太王,帶領族人遷徙到岐山時,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從後面的“大王荒之”來看,岐山這片福地並沒有豐饒到無需治理的程度。太王帶領他的族人對這片土地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

從中,我們也隱隱然可以看到周人特別懂得感恩的傳統。非但後人們知道謝天謝地謝諸侯,周人的先祖也總是能將部落的發跡歸功於天地自然,這或許也是上天對這個部族格外眷顧的緣由。

二、文王的安定之功

不要忘了,太王的遷徙,壹是為了適合耕作的土地,二是為了避開山戎的侵擾。岐山在太王手中,經營成了適合耕作的土地。在經年累月的耕作種——文王康之。這裏的“康”是安定的意思,也就是說,在文王手中,族人們算是在岐山這塊沃土上安定下來,有了經營天下的資本。

三、累世經營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孫保之”算是這首詩中最具爭議的詩句了。特別是其中的“彼徂矣岐”,在《後漢書·西南夷傳》中有“彼徂者岐,有夷之行”的句子,而沈括記作“彼岨者岐”。我們當然不能用後來的《後漢書》來更正先問世的《詩經》,至少我們隱約可以感到“彼徂矣岐”絕不是簡單的周的族人往岐山而去那麽簡單。“岨”所表達的山道上的阻礙那種“道阻且長”的感覺,似乎才是詩的本意。

正因為岐山“道阻且長”,“有夷之行,子孫保之”才更有意義。壹代又壹代周人的累世經營,才有所體現,才構成了周人對岐山之地充滿無限感恩的感情基礎。

據《清史稿》記載,滿清入關後,迅速建立了禁地傳統,將當年發跡的山海關以北地區列為禁地,嚴禁關內人隨便進入。盡管康乾盛世都過去了好多年,清人還是沒有多少安全感,他們時刻做著退回關內的打算,所以決不允許漢人染指那塊土地。

如果說“大王荒之”“文王康之”是典型的開創性經營的話,後來的周人“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孫保之”則更多的是保守性的另眼看待。包括周天子祭祀岐山,也有這麽壹層意味。

岐山,早已成了壹種文化符號,成為周家天下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