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城縣(原名青陽縣),總面積2700平方公裏,轄5個鎮,10個鄉,153個行政村,總人口32萬。慶城,古稱永州之地,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壹,齊伯桑的發祥地,明代“前七子”領袖、大書法家米的故鄉,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1994被評為甘肅省歷史文化名城。
青城的主要資源是“壹黑壹綠”。“壹黑”指的是石油和天然氣。慶城是長慶油田的主要原油產區,年產量165438+萬噸,加工原油1萬噸。油田作業區遍布全縣。“壹綠”是指蘋果、黃花、白瓜子等各種農產品。黃花菜被國家經貿委指定為“西北超級黃花菜”;“赤城”牌紅富士蘋果榮獲優秀產品。蘋果、黃花面積分別達到654.38+0.9萬畝、654.38+0.41.00萬畝,優質牧草達到38萬畝,規模養殖戶達到7234戶。2001年,該縣被農業部命名為“無公害農產品(水果)生產示範縣”。慶城是隴東最大的農產品加工貿易基地,特色農產品年出口額已超過2600萬美元,其中白瓜子出口額占全國的78%。縣內有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長慶分公司和中石油慶陽石化公司兩家大型企業,淅川有大量油田閑置資產,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城鄉面貌明顯改觀,縣城和小城鎮功能進壹步完善,質量有所提高。周祖嶺森林公園2001被評為國家AA級森林公園,2006年通過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認證。
2005年縣級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排名14,地區生產總值排名1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排名15,地方財政收入排名第二。2006年底,全縣生產總值達5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9.78億元,財政收入2.55億元,其中縣級財政收入15。以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評價的全省排名由“九五”末的第22位躍升至2005年的14位,前進了8位。2004年被評為“全省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2006年被評為“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
行政區劃
慶城縣轄5鎮10鄉:義馬鎮、灑鋪鎮、馬嶺鎮、慶城鎮、馬軒鎮、熊家廟鄉、赤城鄉、白馬鋪鄉、銅川鄉、太白梁鄉、土橋鄉、蔡口集鄉、高樓鄉、南莊鄉、翟家河鄉。有葛角縣府、王源種子場、大岔牧場、牛家岔牧場、蔡口集林場、馬嶺苗圃、紫坊溝園藝場、周祖林園。
歷史的發展
漢代設於勇縣,宋代改稱安化縣,明清治青陽府。1914變更為青陽縣。據《太平宇宙》記載,慶陽是隋代以青州命名的。
2002年6月22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55號):青陽縣更名為慶城縣。
2000年,青陽縣轄4個鎮,15個鄉:青城鎮、馬嶺鎮、義馬鎮、三十裏鋪鎮、熊家廟鄉、赤城鄉、銅川鄉、太白梁鄉、冰林岔鄉、土橋鄉、蔡口集鄉、高樓鄉、南莊鄉、馬軒鄉、霍家河鄉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為318929。各鄉鎮人口(人):義馬鎮24568三十裏鋪鎮30601馬嶺鎮53336青城鎮551熊家廟鄉8707赤城鄉15628白馬鄉13842銅川鄉16544。560太白良鄉6447冰林岔鄉5835土橋鄉6455蔡口集鄉5750高樓鄉1133南莊鄉10917馬軒鄉21321寨河鄉717。
2004年,全縣轄5個鎮,14個鄉。
資源環境
慶城縣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目前,長慶油田和中石油慶華集團公司從事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利用。近年來,南部高原地區的幾個鄉鎮已探明相當豐富的油氣資源,這為慶城成為壹個現代化的新興石油城市創造了條件。慶城縣的土特產資源質量好,品質優。濃郁的“清鎮”牌黃花菜暢銷國內外,“赤城”蘋果、馬嶺黃酒、中草藥、白瓜子仁、甘草酸銨等產品榮獲省優品牌產品。其中,由“全國五壹勞動獎章”獲得者、全省優秀農民企業家龔創辦的泰和土特產品貿易公司加工銷售的白瓜種子,占全國總量的70%。蘋果、黃花菜、棗、草、畜等支柱產業已形成規模,農民每年從產業中獲得的收入約占人均純收入的60%。
縣域經濟
到2003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54億元,財政收入達到6543.8+0.74億元,增長25.3%。規模為4520萬元,增長24.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5億元,增長37.4%;農民人均純收入1596.3元,增長5.5%;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5021.6元,增長8.6%。農村經濟緊緊圍繞“兩個增收”和“強縣富民”目標,突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強商品意識。糧食產量達到9.9萬噸,創歷史新高。農村果、畜、草、油四大支柱產業大規模發展,退耕還林、扶貧開發、小流域治理和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穩步推進。農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農村生活條件大幅改善。
工業化進程整體推進。堅持把產業突破作為增強發展後勁的重中之重,以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為突破口,依托石油和農副產品優勢,抓好“壹黑壹綠”兩個產業;努力提高地方葉丁對縣域經濟的支撐力。目前,資產超億元的大型企業9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11家,產值超千萬元的企業32家,產值超百萬元的企業147家。其中:泰和土產公司、寶源公司、巨力門業等企業產品暢銷後悔,成為產業突破戰略的巨型航母。
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商貿流通著力培育兩大經濟板塊,加大龍頭企業和示範園區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壹個後馬農副產品加工貿易區已初步形成,年加工農副產品數萬噸,交易額2.87億元,出口額7700多萬元,成為隴東名副其實的“早碼頭”;慶城商貿流通區,憑借強大的區位優勢,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成為三北三縣的商貿物流中心;Ao/J經濟開發區積極吸引石油p1單位興辦第三產業,充分利用油田閑置資產興辦企業,形成以石化、建材、商流為主的經濟合作走廊。與此同時,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規模逐年擴大。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突破所有制結構,大膽發展民營經濟。個體經營戶發展到5319戶,私營企業發展到159戶。業務領域延伸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民營經濟產值達到3.4億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社會事業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共同建設,各項社會事業要協調發展。科技工作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積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全年實施科技項目19項,全縣共有科技示範園41個,示範面積4.96萬畝。不斷加大教育投入,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學質量和教師素質進壹步提高,“四制”改革順利進行,高考人數比去年同期增加300人;普通教育和掃盲取得新突破;護牛事業在突如其來的非典考驗中穩步發展,在國家和各省的支持下,城鄉衛生醫療設施明顯改善,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提高。城鄉文化生活日益活躍,文化工作通過“香包節”和“四博會”成功舉辦了周祖公祭儀式和齊波聖景、齊波中醫藥研討會;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發展,體育競技水平得到提高。“廣電完成了廣電寬帶網建設,實現了國家、省、市、縣四級聯網;計劃生育工作:重樹基礎,實施四項行動,基層孕情服務和基礎管理取得新成效;環境質量和市容管理有所改善;土地管理盤活資源,規範用地;人事、勞動、價格、質量監督、安全生產、氣象、殘疾人保障等各項事業取得新成就,各項社會事業空前繁榮。近年來,我縣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硬件”,美化投資環境,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整體服務功能日臻完善。以北區發展為突破口,帶動了全縣城市建設規模,年初敲定的北區發展重點項目11已基本完成。12街道鋪油,主樓、清華小學、張家溝路堤壩工程、綠化、照明、排水等配套工程如期完成,金豐園職工住宅區、電力職工住宅區正在建設中。縣城改造、董浩、蓮池商場建設全面完成,旅遊開發建設快速推進。投資680萬元,完成了齊波聖景、烽火臺、鐘鼓樓、汪鋒牌坊、周族森林公園省級旅遊網絡建設,知名度明顯提高。這不僅增添了城市毛巾的現代氣息,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也為擴大慶城的知名度和招商引資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
旅遊風景
黃,書法藝術的瑰寶
在慶城縣博物館的石雕展廳裏,陳列著幾十幅風格各異的石刻,其中署名“聽雲艷姬”的詩碑讓觀眾拍手稱快,恨不能晚尋芳蹤。詩雲:
蔣敬·朱明華,山巒和天空撥動了管弦樂的琴弦。風生水起學士,雲開君宴。越多越聚,三者相距甚遠。霜刀作畫,玉酒明。葉縣飛上天,公戶落上天。如果妳花很長時間去挑逗,妳可以跳得更快。但我是壹個人去參觀的,並沒有去研究。空中五字賞,文如兩京。博士三折臂,九歲官動。照照鏡子,老頭。我敢爭第壹。
這塊詩碑上刻有北宋黃庭堅的詩詞和書法珍品。它刻於明代嘉靖五五年,分為河西道、陜西布政司左和陳豐樂石刻。原為青城西街考試院,1954年遷至鵝池孔童歌,1985年藏於博物館,為甘肅著名詩詞碑。
黃庭堅(1045-1105),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字,號谷道人,號府城翁,江西修水人。平進士,授校書郎,遷書左郎。邵勝初知道鄂州。後來得罪了張謀林、蔡京,降職益州,死在什麽地方。庭劍、秦觀、、晁壹起從蘇軾門下走出來,合稱為“蘇門四學士”。龔氏與蘇軾齊名,被稱為“蘇黃”。論詩標榜杜甫,主張“以奇胚變骨,化鐵為金”;它影響廣泛,開創了江西詩派。他還會寫字,尤其擅長寫字和草書。壹開始以周嶽為師,後來又收了顏真卿、懷素。在楊凝式的影響下,他在《易·何銘》中表現尤為突出。它是“宋四家”中的壹員,乘邊險,詭異固執,自成壹派。有《山谷集》;選他的詩名《山谷的精華》;詞集名為《谷琴趣文》;書跡有《華嚴書》、《宋風閣詩》、《王長者史詩舊墓誌銘》、《廉頗、藺相如草書傳》等。
黃庭堅壹直主張詩歌創作要以超軼聞俗為基礎。在《東坡樂府賦》中,他盛贊蘇詞:“意高,似不似食煙火,胸中萬卷書,筆中無塵俗。怎麽會在這裏!”這段話代表了他壹貫的審美趣味。《聽雲艷姬》這首詩的意境和風格正是體現了詩人崇高、超然、不落俗套的審美理想。此外,在詩歌創作中,他強調“無字無處”。所以山谷詩中的典故很多,很有書卷氣。這首詩雖然很多地方也用到了典故和前人的詩詞,但是詩詞之間有壹種優雅、寧靜、祥和的氛圍。
聽雲顏集的這塊詩碑不僅詩美,而且書法藝術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整個書法以酣暢淋漓、灑脫豪邁的節奏進行。筆法的圓潤、剛勁、硬朗,表現出作品氣勢與力度的完美結合。雖然是碑文,但是壹刀壹斧壹鑿掩蓋不了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壹種自然的道理。筆法的迅捷,點畫的提升,結構的開放與退讓,都在原書風格中展現出深刻寬廣的壹面,是作者真實內心的自然流露。
人們對隴上奇石奇石的欣賞,無不被黃公“點石成金”的詩詞和“縱橫上揚”的書法功力所感染,更激起我們對先賢的敬仰和懷念。
聲振四方,仁者雲鐘。
在慶城縣城的西南角,有壹處意味深長、魅力四射的古典建築藝術,成為大街小巷中壹處生機勃勃的“點睛之筆”。它是慈雲寺著名的鐘樓。慈雲寺幾經改建,現已成為博物館的駐地。高聳入雲的鐘樓以其獨特的體驗,屹立在如今高樓雲集的叢林中,深深地註視著這座城市的變遷,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參觀。
鐘樓坐落在兩層樓高10多米的石基座上。壹樓東西南北都有樓房和衛生,南面有寬闊的平臺。站臺北面有壹個憑證形的門道。進門就左轉爬上陡峭的石梯,然後就爬到二樓底座。只見八根大木柱立在石基上,支撐著青灰色的倚山屋頂。屋頂以飛檐裝飾,吻定對峙。管瓦的瓦片上下扣合,有動物圖案和滴水的瓦片形成連續的圖案,環繞在建築的屋檐上。樓內有壹個巨大的鐵鐘,直徑2米多,重達4000公斤,每周可以被三個人抱在壹起。在兩條龍的連接下,高掛在樓內的橫梁上。讀其銘文可知,此鐘鑄造於金章宗太和元年(1201),距今已有800年歷史。它不僅壽命較長,還有上千字的悉達多文字和古印度漢文,是慶陽歷史沿革的佐證,也是研究金代中印古代語言和冶煉技術的不可多得的資料。因此,這座鐵鐘已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成為祖國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壹部分。
鐵鐘,又名梵天鐘,原是慈雲寺報時用的打擊樂器。它起源於印度祇園無常殿懸掛的梨形鐘。中國自古有制,盛於北周。關於慈雲寺鐵鐘的起源和鐘樓的建造,慶陽民間有壹個神奇而美麗的傳說。
據傳說,很久以前,在馬立安上遊的川島,住著壹對兄弟姐妹。我姐姐喜歡穿黃色的衣服,我姐姐喜歡穿黑色的衣服。雖然穿著不同,但都很漂亮,幹凈如玉,有壹副天生的好嗓子。無論是上山砍柴,還是順流而下挑水,川源谷中時常飄蕩著優美的歌聲和動聽的音符,令百鳥止鳴,人人駐足。沒想到,兩姐妹的才華被當地官兵得知,立即派隨從將其抓獲。兩姐妹不想落入別人的魔掌,就是雙雙跳河自盡,變成兩個大鐘,姐姐是銅鐘,妹妹是鐵鐘。兩只鐘順流而下,碰撞的聲音仿佛在唱:“叮咚,叮咚,妳去寧州我落慶陽。”當兩個鐘漂流到慶州古城馬立安口時,鐵鐘停留在慶陽,而銅鐘繼續向南,降落在寧縣。
從天上看到這座巨大的鐘,周知慶州召集工人建造了這座鐘樓。鐘樓修好後,陽臺很高,巨大的鐵鐘壹時半會兒運不到陽臺上。我急得抓耳撓腮,日夜不得安寧。突然,壹位須發皆白的長者從巷道裏走來,周知禮貌地向他請教。老者嘆了口氣,“唉!土到脖子根了怎麽辦?”話音剛落,漸行漸遠。經過壹年的驚愕,我意識到壹些事情。急忙指揮民夫挑土堆坡,用“土塊”的方法把巨鐘搬到陽臺上。
這個神奇的傳說,雖然不是歷史的,卻有文學的真實性,是古代慶州人對大鐘的愛情創造。這裏曾是慈雲寺的附屬建築,歷經金、元、明、清、民國、社會主義新中國,歷經800余年而未實現。在六朝百年每壹天的特定時間,從朦朧的黎明到靜謐的午夜,悠揚而沈重的鐘聲從青城傳到四十裏之外,如牛撼山山,樹影搖向四面八方,不時傳到生活在深窯裏的人們耳中,提醒、催促、激勵著慶陽人面對生活中的苦難,追求生活。用鐘聲的比喻,他們讓文化代代相傳,讓人們頑強奮鬥。與時俱進的社會思潮逐漸改變了古鐘的作用。民國初年,利用慈雲寺的院落在這裏辦起了第壹所完全小學,這座古鐘原本的社會功能也隨之褪色,變成了號召師生上課。建國初期,精力充沛的古鐘擔任慶陽黨校和每年三級幹部大會的使者。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科技的發展,座鐘、懷表、手表、電子表逐漸走進千家萬戶,被人們戴在手腕上,使古老的鐵鐘光榮“退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它容忍天真的年輕壹代在他們的膝下玩耍,並允許外國客人識別他們深刻的話語。
2020年6月,慶城縣被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縣(陜甘寧地區)。
2065438+2009年3月,慶城縣被列入第壹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縣(陜甘地區)名單。
2016 2月16,慶城縣被列入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