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抒情總是借助壹定的形象。古典詩歌中的形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暗示著深刻的哲理,傾註著詩人的審美傾向,包孕著詩人的情感。古典詩歌中的形象常常是客觀之“象”與主觀之“意”***同構成的極富美感的意象。因此,把握詩歌的意象,進而憑借對詩歌意象的特征、藝術手法、民族傳統審美心理、抒情主體的分析來鑒賞理解詩歌應當是詩歌鑒賞的基本途徑。
壹、 了解民族傳統審美心理,熟記特殊意象含義
古典詩歌中的形象常與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心理特點等方面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在歷史的積澱中被賦予某些約定俗成的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
例如:在古典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壹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梅花在嚴寒中開放,鐵骨丹心,堅貞純潔。“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寫梅花因風布遠,純凈潔白,“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則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品質;松樹是傲霜鬥雪的典範,象征堅忍高潔的品質。其他像:梧桐是淒涼、悲傷、思念的象征;杜鵑是淒涼、哀傷的象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它的形象則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可見,“意象是感情表象”,詩歌在壹定的意義上,就是意象的創造和創造性的組接。在我國古典詩歌裏,有許多意象由於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他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情感,了解民族傳統審美心理,熟記特殊意象含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但也應註意有時也有例外。如: 劉禹錫的《秋詞》則表現了不同甚至相反的情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首詩壹反傳統悲秋題材。白鶴沖雲,晴空碧霄等形象畫面,境界闊大,色彩明麗,情調高昂。如果說那排雲直上的白鶴是詩人奮發進取形象的寫照,那麽,晴朗的秋空正是詩人寬廣胸懷、樂觀向上精神的外現。
二、 抓取形象聲、色、形、態、動、靜特征,體會詩歌情韻
欣賞時抓住能表現色彩組合的字眼可以體會詩歌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奏:“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抓住能表現鮮明對比色彩的字眼,可以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濃度:“流光最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與綠道出了蔣捷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著色的思緒”。
以杜甫《登 高》為例:“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詩歌抓取富於特征的景物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壹壹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 “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誌難酬的感愴。在寫景的同時,深沈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
不同季節的景物往往帶有詩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榮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悅,暮春則是感傷、惋惜和留戀,秋冬則是淒清、肅殺和悲涼。同時,明確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季節色彩、虛實動靜、冷暖色調,把握作品的基調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與情的結合點,有助於體味詩歌獨特而深邃的意境。
三、透過傳神的細節描寫,把握人物的神韻
人們常用“頰上三毫”來形容細節描寫的傳神,人物形象的完整描寫是由許多細節組成的。作為直接傳達感情的壹種手段,細節,是刻劃形象、展現豐富內心世界的—條重要途徑。
傳神的細節除了能準確生動地傳達感情外,往往又是含蘊豐富,耐人尋味的,能調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這樣的細節,可以是典型的動作,也可以是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動。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即從、便下”就極為傳神,有很大的感情容量。通過詩人拋書而起,隨意收卷這壹典型細節動作的描寫,我們完全可以想見他心頭的狂喜,他的歸鄉情切,甚至可以聯想起他坎坷的生活道路。這裏,詩人的情感尋求到了最生動和含蓄的表達方式。
再如:張籍的《秋思》:“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此詩的妙處全在尾句。家書寫就,托人捎走,行人臨發,紙短情長,恐言不盡意,故封而又啟。這種極為細膩而又不易表達的情思,詩人很機巧地把它熔鑄進“開封”這壹細節中。
宋之問的《渡漢江》有這樣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是壹種反常的心理狀態,但它卻十分準確地表達了作者在特定環境中的思想感情。原來,詩人被眨,家書久絕,後由貶所逃歸。由於家中情況不明,故而離家愈近,反倒愈提心吊膽;因為是逃歸,所以又不敢隨便打聽。詩人用細節描寫的手法,真切地刻畫了這種微妙的心理活動,耐人尋味。
三、 抓取詩歌中形與神的契合點
閱讀時不僅要把握主客體形象,更要弄清楚主客體之間形神方面的相似之處。如:“秋絲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詩歌中菊花的形象與詩人的形象之間顯然是有著高度的相似性的。再如杜荀鶴的《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詩歌中最能顯示小松特點的是壹個“刺”字,“刺”字既寫出了小松多刺的特點,更是詩人反抗性和叛逆性思想的象征,所以它是詩歌中形與神的契合點。柳宗元的《江雪》刻畫了壹位清高孤傲的釣者形象,在這樣壹個寒冷寂靜的環境裏,那漁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壹切,專心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這個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上正是詩人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南唐馮延巳的《謁金門》中千古流傳的名句“風乍起,吹皺壹池春水”表面上是寫春風拂過水面,泛起層層波紋,實際刻畫的是少女內心的波瀾。
四、 分析意象的個性色彩
壹個出色的詩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屈原常用美人、香草、鳳凰等意象,李白的詩中多黃河、大鵬、明月、劍俠等意象。這和詩人要表達的感情有關,也和詩人的風格有關。“風格就是人”。所謂“詩品出於人品”。我國歷代詩論都非常重視和強調人品與詩品的關系,壹個成熟的偉大的詩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寫照。這裏,我們可以從毛澤東的《詠梅》詞和陸遊的《詠梅》詞的比較中深入地認識這壹點。毛詞:“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陸詞:“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壹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在毛詞中,借梅作喻,創造出了時代先驅者的崇高意境,而陸詞中,雖表現了受到挫折而不屈節的品質,但也顧影自憐,孤芳自賞,流露著傷感,表現出脆弱。這是由於詩人所處的時代不同,詩人的心胸氣度不同,品格修養不同,審美標準不同。
理解詩歌中常見的人物形象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意象的個性色彩。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中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中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登幽州臺歌》中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形象。如陳子昂。寫前不見聖賢之君,後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的流下眼淚。塑造了壹個空懷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陸遊和辛棄疾的許多詩歌中矢誌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其他如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形象,獻身邊塞、反對征伐的形象等。
五、要有詩歌形象分類的意識
詠物言誌詩主要通過細致描摩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有詠蝶、詠蟬、詠蜂,有詠松、詠梅、詠蓮……或贊嘆,或諷刺,或寄寓美好願望,或表達人生態度,或隱含生活哲理。閱讀時不僅要把握主客體形象,更要弄清楚主客體之間形神方面的相似之處。
即事感懷詩的客體形象就是所寫之事,鑒賞時必須找出詩中所寫之事與作者情懷即主體形象間的結合點,以把握詩人所抒發的情感。這類詩歌,重在抒懷,因而作者對所寫之事不是著重於客觀、冷靜地敘述,而是較明顯地直抒情懷。
懷古詠史詩常借歷史故事、古人事跡、歷史遺跡等描寫,借助歷史中的壹些影子,借題發揮,“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壘”,表述對社會、人生的思考。詩人或對歷史作冷靜、理性的思考,寫出某壹道理,或是把史實與現實結合起來,感慨個人遭遇,抨擊社會現實,達到諷諭目的,閱讀此類詩歌,首先要弄清史實、史跡、典故等,即了解客體形象,然後深入理解這壹史實給人留下的經驗教訓,然後進壹步把握主體形象。要搞清楚是借古諷今,懷古傷今還是托古傷情。
邊塞征戰詩是唐宋時期較為盛行的優秀詩歌,多通過描寫邊塞奇異風光、艱苦戰爭、壯烈犧牲等客體形象,表達作者報效國家的熱情、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報國無門的感嘆,或對連年征戰、背景離鄉的怨恨。
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和思想內容還要了解作者壹些關於生平、所處的時代等方面的知識。如了解杜甫身經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變化和屢遭挫折的經歷有助於理解杜詩,再如,邊塞征戰詩,由於作者所處的時代不同,詩的感情基調就不同,詩中的主體形象也不相同。盛唐時的豪邁、勇敢,中唐時的悲壯、惋傷,宋代報國無門的憤懣、離家別親的淒涼和惆悵等,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