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更希望的是,去做壹些沒有問題的產品,讓它能更不平凡,來傳遞我們想表達的壹些情感。”
——張劍
廣州美術學院
工業設計學院教授
設計——對生活最真誠的解釋
大家好,我是來自廣州美術學院的張劍,也是生活設計工作室的指導教師。在這裏想跟大家分享壹些關於設計和教育的故事。
這些年,我們工作室得了很多獎。同學們每年基本上要麽是在領獎,要麽是在領獎的路上。
也培養出了壹批設計師。
我對學生們經常講這樣壹句話:我希望他們能夠把設計當神,把自己當人。就是說,我們要對我們所從事的這個名為設計的職業抱有壹種敬畏之心,同時,要非常誠實、非常真誠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不被其他的外界因素幹擾。
接下來給大家分享壹些我們腦洞大開的設計作品。
我不太喜歡打牌,我每次都是把炸彈放在壹邊,連的垛在壹起,然後牌太多了,抓不住。
怎麽辦呢?我的學生就做了這樣壹個設計,在撲克牌的上下做了兩個圈。這樣就很方便了,把手套在裏頭就可以了。
▲ 易握撲克牌,設計:王秋玉、黃瑩君、林秋艷
這個也是學生的作品。壹個洗手臺前頭有壹面鏡子,做成了壹個斜角。我們洗手的時候,這個鏡子正好可以照到我們的褲子拉鏈,提醒我們要把拉鏈拉上。
▲?提醒的鏡子,設計:龐日展、唐靖彬、賈子浩、廖俊勝
稱體重的時候,我們都不希望穿著衣服,不然稱出來的叫毛重,不叫凈重。但是稱的時候又很冷,尤其是冬天。
好了,我們就在體重計邊上支了個衣架,晚上睡覺的時候妳把衣服全脫了掛在衣架上,它就幫妳把衣服的重量計算好了。第二天早上,妳順便穿著那套衣服去稱的時候,就能把衣服的重量刨掉了。
▲?可稱出凈重的體重計,設計:張劍 、龐日展 、唐靖彬
我們有時候燉湯,湯煮沸的時候,那個熱氣嘟嘟嘟地往外冒,容易撲出來。於是,同學們在鍋蓋邊沿做了壹個小柱子,同時在鍋邊上開了壹個角。燉湯的時候把小柱子挪個位置,熱氣就能冒出來,湯就不會撲出來了。
▲?防溢出的鍋蓋,設計:翁曉濱
很多易拉罐開啟的時候非常費力,尤其街上賣的那種橢圓形的鯪魚罐頭,有時候我們開到最中間的時候就拉不動了。
於是,我們買了壹些罐頭做了壹些嘗試。最後發現,如果把罐頭做成壹個梯形的話,會更加有意思,拉出來的時候也會非常省力。
▲?壹款便於開啟的罐頭,
設計:張劍、 程碧亮、洪思展、劉北方
我們可以設想壹下,壹個酒鬼拿著酒瓶在馬路上逛蕩逛蕩。我們都覺得這是壹件很可怕的事情。要怎麽樣避開這個酒鬼呢?
我們就在酒瓶底下做了個鈴鐺。酒鬼到處逛蕩的時候,鈴鐺的聲音就會提示我們,酒鬼來了。
▲ 當心酒鬼,設計:梁淑怡、阮敏婷
這是廣東的公筷。我們拿著公筷準備要往嘴裏送菜的時候,公筷裏頭有個小銅珠,它會跟筷子底部碰撞發出“鐺”的聲音,來提示妳,這是公筷,以免尷尬。
▲ 提醒的公筷,設計:朱華輝、阮展豪、劉誌豪
這個杯子的名字叫“請”。壹般,客人來了以後,我們端杯熱茶,客人他只能握著那個很燙的杯子。我們就在杯子底下做了壹個小圓環,跟杯把手有這樣壹個高低差,更加體現了對客人的尊敬。
▲ 請,設計:劉偉軍、龐日展、郭婉儀
我們有時候喝紅酒喝了壹半,這瓶紅酒就要躺著放,以免空氣進去讓紅酒氧化。於是我就在酒瓶邊上做了壹個領結,它既可以躺著放,也可以給紅酒增加壹些紳士的氣息。
▲?領結酒瓶 2,設計:張劍、程碧亮、麥培珊
壹席是2012年辦的,到現在才來請我,我都快50歲了。以前我帶的是近視鏡,現在已經開始變老花了。經常有壹些會議找我去看壹些材料,我都看不太清。
同學們可能是專門為我做了這樣壹個胸牌。前頭有壹個放大鏡,參加畢業論文的評審,只要拿著胸牌壹看,很多字就放大了。
▲?附有放大鏡的會議胸牌,
設計:林秋艷、黃瑩君、王秋玉
這個修花剪可能也是為我設計的。退休了以後種花,如果眼睛很老花,看不見,可能“啪嚓”壹下子就把那個花剪掉了。同學在鉗子上做了壹個放大鏡,可以壹邊剪壹邊觀察。
▲?帶放大鏡的修剪刀,設計:王軍超、龐日展
好像這些都是為我做的。我的肩有點問題,有時候會貼狗皮膏藥,但是有時候貼不準那個最疼的地方,妳要是撕下來那個膏藥就粘在壹起了。
於是同學們就把這個膏藥分了三半。中間這個圓形的撕下來以後,先對準那個非常痛的點,啪嘰壹按。按準了以後再把左右兩片撕開。
▲?定點貼藥膏,設計:龐日展、王軍超、廖俊勝、賈子皓
這是壹個保暖內衣,上面標了很多穴位,如果哪不舒服就可以按那個穴位。
▲?老人穴位衣服,設計:李宗傑
其實我有壹個更絕的想法。我的肩有問題,我在想有沒有可能我先到中醫院掛個號,讓大夫把穴位用紅圓珠筆標出來,我再趕緊騎個小單車跑到紋身店,把它紋在身上。這樣以後我不穿這件衣服也能就按著那個紋身的點了。
有個同學做了壹個茶壺。因為老年人都喜歡盤茶壺,她就在茶壺上做了壹些棱角,盤茶壺的時候就順便按摩了手部。
▲?可按摩茶壺,設計:尤鳳萍
有時候撕信封撕得很著急,會把信撕壞掉。我們在信封的邊緣做了很多小孔,叫螞蟻線。撕之前妳可以對著光看壹看這個信在不在那個位置。
▲?防止撕爛信件的信封,
設計:喻沐天、呂嘉純、麥培珊、黃凱琪
壹套書,我們在裏面裝了磁鐵。這樣放在書架上它就不會散開了,壹直都是吸在壹起的壹套書。
▲?有磁力的書,設計:呂嘉純、黃凱琪、喻沐天、嚴建文
我們設計師在制圖或者算圖紙的時候,有壹些數字需要記錄。周圍找不到紙的時候,就可以寫在這個尺子上頭。
▲?記錄信息的尺子,
設計:唐靖彬、王秋玉、龐日展、廖俊勝
這是給小朋友做的壹套尺子。
▲?兒童圓角尺,設計:黃凱琪、呂嘉純
它是用內部來測量距離的,
外部非常圓潤,可以防止小朋友弄傷自己。
有壹次我去聽音樂會,正好下大雨,服務員給了我壹個傘套,把雨傘裝在裏頭,過了壹會兒裏面就積水了。我就想,如果裏頭有壹條魚該多好。整個音樂會我壹直在想這個事,音樂也沒太聽懂。
回來以後,我就在傘套裏面的絲網上印了壹條小魚。
滴上水以後小魚就活了。
▲?小魚雨傘套,設計:張劍、麥培珊
我們打掃天花板的時候經常會迷到眼睛。於是壹個學生就想:有沒有可能在掃帚上做壹個喇叭形的容器,讓灰掉在裏面?
▲ 防落灰掃帚,設計:李偉斯
我們也做壹些公益性的設計。這是給主婦的,壹個小凳子和壹個搓衣板連在壹起,這樣洗衣服的時候,搓衣板就不會上下晃動。
▲?搓衣凳,設計:陳傑
壹個可以長大的花盆。左邊是壹株小苗。長大了以後,我們把皮筋摘開來,就變成了壹個大的花盆。
▲?成長的花盆,設計:楊曉聰
有時候我們會扛著單車上天橋、過馬路。在單車底下做壹個和肩膀貼合的墊子,就方便很多。
▲?自行車座,設計:阮展豪、龐日展、朱華輝、劉誌豪、唐靖彬、林秋艷
跑馬拉松的選手很多都會有這樣壹個習慣,就是壹邊跑著壹邊喝水,同時把這個水往頭上澆。這個學生就想到:有沒有可能這個汲水的東西就是壹個蓮蓬頭?
▲?馬拉松水瓶,設計:劉樹東
上面看的是我們工作室之前的壹些設計作品。這些作品雖然腦洞大開,但是總感覺每次尋找創意點的時候,都有點像碰運氣、撞大運壹樣。五六年前很多同行都說,我們的創意是拍腦袋瓜抖機靈的小把戲。
我們也覺得很困惑,也在尋找壹個具體的設計方法和思考方式,讓它能成為壹個源源不斷、我們取之不盡的東西。
很多同學和我說:“我已經跟生活非常地熱戀了,怎麽還是找不到創意呢?”設計,有時候真的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我們的設計不太願意去尋找所謂的“痛點”。我也經常和學生討論,當壹個設計師都感到痛了才去做設計,那是怎樣麻木的壹個狀態啊?
我們更希望的是,去做壹些沒有問題的產品,讓它能更不平凡,來傳遞我們想表達的壹些情感。
接下來幾張圖會比較枯燥壹點。(可以跳過。)它是我們最近幾年主要的壹個設計思路。我們從人的行為和心理出發去探討產品存在的可能性。人的行為和心理是我們的靈感源泉。
這裏有壹個詞很重要——環境。
我們可能都會覺得,環境僅僅是壹個限定。但是我們所有的日常感知和經驗,都是在這個環境當中發生的。它不是壹個限定,而是壹個源泉。
就像當下的文創產品,很值得我們去反思。妳們發現沒有,風景區的文創產品很少有在城市裏賣的。妳在景區邊上的小賣部買到的文創,正好是在妳遊玩了那個環境之後看到的。把它拿回家以後,它和妳家裏的環境、辦公環境產生不了任何的關系。有時候我們會覺得這個東西像雞肋,扔也不是,留也不是。
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舉過壹個掛衣鉤的例子。我們作為局外人,會覺得這個掛衣鉤很簡陋、很粗糙。
▲?設計的生態學,深澤直人
但妳有沒有想過,真正拿到這個板子和釘子,特別是在釘的時候的那種非常爽快的感覺。
還有壹個日本設計師,做了壹個碎紙機。這個碎紙機出來的紙片像落葉壹樣,落得滿地都是。
▲?名古屋國際設計比賽,2002
換做我們正常的設計師,比如我,可能會在下面做壹個小筐子把紙屑接住。但是這個設計師有意地讓它撒了滿地。當妳拿掃把和簸箕去掃滿地落葉的時候,妳能夠真正地體會到秋天的感覺。
子非魚,安之魚之樂?妳不在那個環境中,妳怎麽能夠感受到身在其中的那種快樂?
環境真的很重要,它產生出許許多多的經驗、感知、情感,可以為設計師所用。
從這些情感和經驗出發,我們有幾種創作方式。第壹個方式,是對客觀的經驗還有人的感知進行壹種寫生,或者壹種修正。
這個是2017年我在四川美術學院辦工作坊的時候,壹些學生寫的小紙條。
第壹個學生說她準備做壹個門墊,其中壹角是翹起來的。裏頭做壹個鋼片,讓它始終翹著。客人來的時候,TA看這個門墊翹起來了,就會用腳蹭壹下子。蹭了以後,還是翹的。再蹭,還是翹的——TA就突然意識到,這家主人是叫我把鞋蹭壹蹭。於是就把另壹只腳也蹭了。設計就是這樣利用人的感知和心理的。
第二個是酸奶。有時候我們打開酸奶,總感覺想去舔壹舔酸奶蓋兒上濃稠的酸奶。但是在大街上舔蓋兒,可能有點尷尬。
那怎麽避免這種尷尬呢?有壹些同學就說,把酸奶蓋兒做得像奧利奧壹樣,那像電視廣告壹樣舔壹舔、扭壹扭,就順理成章、壹點都不尷尬了。
最後這個有點搞笑。是壹個女生提出來的。她說:“張老師,妳要誠實地回答我,妳上完廁所有沒有回頭看看自己大便的習慣?”我想了想,好像真的有。
她說,既然有的話,那為什麽不能為這個行為做壹些設計呢?比方說,能不能在馬桶邊緣標出來便便的色澤和幹濕程度?妳的濕氣太重、妳火氣太旺,等等等等……
多有意思的想法啊。
我們有時候開會,記東西記得煩了,都會把筆撂在本子上。這個本子上有波浪形的槽,妳會覺得,哇,這個筆放在上頭真的很合適。
▲?波浪筆記本,設計:呂嘉純
這個波浪文具盒也是壹樣的。把筆放在上頭真的很合適。
▲?波浪筆盒,設計:張劍、喻沐天
壹個小夜燈,模仿了壹個六七十年代老電視的樣子。
▲?電視小夜燈,設計:馮哲
使勁拍。拍壹拍它就亮了。
那種感覺,就像深更半夜,我們已經把電視節目都看沒了,屏幕上冒著雪花的樣子。
我們存零錢的時候,希望能留壹些錢放在外面,用來坐地鐵、坐公交車。這個作者就把存錢罐和壹個小盤子結合在壹起,既可以存錢,又可以收納零錢。
▲?存錢罐,設計:麥培珊
還有壹個同學,把碗做成了壹個存錢罐。因為她小時候經常會把壹些好吃的好玩的藏在碗裏頭。
▲ 碗形存錢罐,設計:李壹紅
我建議說:“妳的存錢罐下面要不要放壹個盤子?”他說:“老師,我不要。”因為存錢倒不是主要的,它只是壹個過程。最主要的是,把錢存滿以後,把這個碗提起來,錢灑滿桌子的那種感覺。那種感覺才是她想表達的。
在酒店,經常會有小管的壹次性沐浴露。我們經過測算以後,發現在中部這個位置擠,是壹次性能擠出最多沐浴露的。我們就在這個位置上做了壹個凸起。
▲?按鈕沐浴露,設計:鄭惠元
我們在商場裏買香皂,都有想聞壹聞的習慣。妳既然想聞的話,我就在香皂盒子上開壹個孔,讓妳聞個夠。
▲?聞香肥皂盒,設計:石曉彤
有的同學說,在麥當勞、肯德基吃薯條的時候,希望多蘸壹點番茄醬。可以呀,那就把薯條的頭做得大壹點。
▲?勺子薯條,設計:喻沐天
我們吃餅幹的時候在想,餅幹能不能是多種口味的?我們就做了壹個模塊化的餅幹,邊上配制了許許多多口味,可以塞在餅幹裏頭,隨妳挑選。
▲?鑲嵌餅幹,
設計:張劍,喻沐天,馮哲,歐陽玲,吳偉力
有個同學說,冬天我們有拿著壹個杯子捂手的習慣。他做了壹個杯子造型的壹個暖手寶。
▲?杯子造型暖手寶,設計:李偉斯
他問我,如果有人真的把它當成水杯用了怎麽辦?我就建議他把杯底去掉,既保留了杯子的造型,也避免了這種誤會。
我經常養花。花慢慢慢慢長大了,我們在澆水的時候就會發現沒辦法澆。於是,我在花盆邊緣做了壹個槽,可以從側面來澆花。
▲?側邊澆水的花盆,設計:張劍
我養了很多年花,但是花壹直養壹直死。這個過程不斷地循環,我壹直在想,我們對花非常地關註,那它的根又是什麽樣的?
我做了壹個可以看到根的花盆。透過亞克力的小玻璃窗,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根慢慢慢慢地在花盆的邊緣延展,還可以看澆水有沒有澆透。
▲?觀賞根的花盆,設計:張劍
我們用茶包泡茶,有時候壹不小心,邊上的標簽會落在杯子裏頭。我的學生把檔案袋邊上那個小扣子壹樣的東西貼在了杯壁上,標簽就不會掉進茶裏了。
▲?熟悉的扣子,設計:嚴建文
這個作品很有意思。我規定同學們中午十二點要交作業,這個同學大概十壹點多,到村子邊上買了壹把吸管,他用各式各樣的筆在這個吸管上塗了很多顏色。然後交給了我。
我說:“這是什麽意思呢?”他倒了壹杯飲料,把這個吸管壹彎,壹道彩虹出現了。
▲?彩虹,設計:陳冠樺
說到這兒,我真的不得不講,我們的很多作品,國內很多院校的學生還有壹些年輕的老師都非常喜歡,但是他們不敢這麽做。因為很多院校對設計作品的評判標準跟我們不壹樣,他們會覺得達不到工作量。
像這把吸管,它的工作量是多少?五分鐘。那該給他多少分?但是我給他的分數其實非常高。
剛才我講了第壹種創作途徑。第二個途徑,就是通過尋找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去討論事物之間壹種感知的表達。
在這個時候我會叫學生寫詩。因為寫詩可以訓練感知的表達。有時候,事物和事物之間可能是沒有任何關聯的,但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可以讓這兩個不相關的事物產生關聯。
這兩首詩是學生們在考慮設計方案的時候寫的。寫得非常淒慘。
有壹首詩我非常喜歡,每次上課的時候都會拿出來念。
這首詩很過癮的地方是,我們認為太陽是暖暖的,詩人認為太陽是甜甜的。
我也經常寫詩。這首我曾經拿來參加壹個全國的詩歌比賽,獲了壹個二等獎。但是我是化名的,誰都不知道。
下面這首詩帶著濃重的氣味,被我的父母罵得狗血噴頭,他們說“妳都大學教授了,怎麽能寫這種詩呢?”
我希望每壹位設計師都帶著壹種詩性。不止詩歌有詩性,如果設計師把精力聚焦在產品的感知上,這樣做出來的作品也是有詩性的。
這件作品是我在歐洲旅遊的時候,在壹個小家具店裏看到的。他給許多小櫃子蒙上了北歐馴鹿的皮。
▲?馴鹿皮櫃子,北歐壹家具商店的作品
當我們敲擊這些大小不壹的櫃門的時候,會發出mengmeng的聲音,店主說,那就像馴鹿的叫聲,他希望以此來喚回逝去的馴鹿的靈魂。非常有意思。
這是壹個學生做的骨灰盒。我們經常講,人死以後就是去天堂了。他做了壹個雲端的小房子——他說,人死了以後,可能真的就去了雲端,住在那個小房子裏了。
▲?天上雲間骨灰盒,設計:楊萬裏
在我小時候,能吃到酒心巧克力是壹件非常幸福的事。這個學生做了壹個像酒心巧克力壹樣的蠟燭。
▲?酒心巧克力蠟燭? 設計:方良芳
當這個蠟燭慢慢慢慢燃燒,中間熔化的蠟,那個湯湯汁汁,讓我們覺得似乎能聞到酒心巧克力的那種香味。
這個生日蠟燭,學生做成了壹個小枯樹枝的形狀。點燃它的時候,上頭的火苗像小樹葉壹樣,當我們吹熄它的時候,又覺得好像這個願望就這樣吹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