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以我以我最喜歡的再別康橋圖文賞析

以我以我最喜歡的再別康橋圖文賞析

摘要:本文對《再別康橋》的意境、藝術特色進行了賞析,並簡析了形成作者詩緒的原因。

關鍵詞: 《再別康橋》;意境;藝術;詩緒

《再別康橋》是徐誌摩的名篇之壹。1928年夏,詩人再次來到康橋,故地重遊,壹幕幕往昔的生活圖景浮現在眼前。於是詩興勃發,將自己的情感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裏。

康橋,即劍橋,意為安樂的橋,壯美的橋,是英國學術、文化、風景勝地。徐誌摩十分懷戀當年在劍橋的生活。他曾經壹再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在《再別康橋》中,詩人細致入微地將自己對康橋的眷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

全詩***七節,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詩人只身而來,悄悄而去的實景,透出了難以割舍的離情;輕微跳躍的節奏,托出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表現了詩人飄逸、灑脫的翩翩風度,給全詩定下了抒情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

我甘心做壹條水草!

那榆陰下的壹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沈澱著彩虹似的夢。

在以上三節裏,詩人選取了金柳、青荇和潭水三個意象來渲染和表現對康橋的眷戀。在這裏,金柳、青荇、康河的含義,應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從第壹層上看是寫景,從第二層看是暗喻,三個意象暗示壹種更深的感情世界:即對康橋生活和昔日夢想的懷戀。

夕陽給柳枝鍍上了壹層金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搖曳,倒映水中。這波光裏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在詩人的心目中,這艷影就像新娘壹樣美麗俊逸,溫潤可人。

在柔柔的水波中,青青的荇草在輕輕的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又仿佛是歡迎詩人的歸來。對詩人來說,劍橋是他心所向往的聖地,水草能承受康河清波的愛撫,令詩人羨慕不已。詩人也情願做壹條水草,去承受康河的愛撫。

壹潭泉水,本是青綠的,而夕陽映紅了潭水,榆樹倒映在潭水中,映照在浮藻間,那倒影就仿佛是天上的彩虹,又仿佛是詩人彩虹壹樣的昔日夢想的沈澱。它雖然被揉碎,但依然美麗,如同彩虹。

尋夢?撐壹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壹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第五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快樂也達到頂點。詩人故地重遊,是帶著再尋舊夢的“癡想”而來。他如當年壹樣撐壹葉小舟,向著青草萋萋的小河深處漫溯,去尋年輕時彩虹壹樣的夢。也希望如當年壹樣,同學友壹起,披星而歸,放聲高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沈默

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但夢能尋到嗎?詩人沒有找到舊友。現實的處境,人事的變遷,使得這位本來憂郁的詩人無法高興起來。消失了的夢無法追回,因此,他不能放歌,只好沈默,在沈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就連青草叢中的夏蟲似乎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詩人保持沈默。往日歡愉的康橋,今晚也沈默了,壹切的壹切都為詩人的離去而沈默了。

這壹節在詩緒上是壹個轉折。在詩的情緒達到高潮時的這壹轉折,使詩境依舊復歸而沈於寂然,使全詩的情緒變得抑郁深沈。

如果要問這苦澀的情緒的緣由,大致而言,是因為他理想生活和感情追求壹再受挫。徐誌摩長期接受英美式資產階級教育。他的理想,事實上是英美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與空想社會主義的混合物。但是,他的政治理想在軍閥混戰的舊中國是無法實現的。作為中國資產階級開山詩人,他的內心不無悲涼之慨。另壹方面,徐誌摩追求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倫理道德。他對愛情的追求,熱烈嚴肅,大膽坦誠。但理想的破滅,愛情的失落,使這位中國資產階級的“開山”詩人兼中國資產階級“末代的詩人”,只能“在夢的悲哀裏心碎”了。

而寫《再別康橋》時,也許是他的苦惱接近於最深的時候,因此,也是他最易幻想的時候;唯有幻想的支持,他才有勇氣來尋找舊夢,也才有激情把這難言的心事形諸詩句,而且還能表現出壹種飄逸、瀟灑的姿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壹揮衣袖,

不帶走壹片雲彩。

詩人終於悄悄地走了。“悄悄”可以理解為詩人不願把來尋舊夢的事喧嚷於人,不想讓人知道自己復雜的處境和復雜的內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之義。與康橋的再別,是壹位感情純真的詩人與自己隱秘的感情世界的惜別。“不帶走壹片雲彩”,壹方面表現了詩人的灑脫;另壹方面,是想讓康橋這個夢繞魂牽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來。

總的起來說,這首詩通過康橋景物的抒寫和暗喻,表達了詩人對舊夢的眷戀和珍視,也表達了尋夢的悵惘、落寞的情懷,在飄逸、灑脫的姿態下,蘊藏著深沈的憂郁和難言的苦悶。

在中國新詩史上,徐誌摩是位毀譽不壹的詩人。以1927年為界,他的詩歌創作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創作追求光明與自由理想,歌詠大自然,提倡個性解放,貫穿著愛國、反封建、講人道的思想線索,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時代精神。後期詩作,雖也不乏積極進取的篇什,但由於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與他的資產階級理想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於是他苦悶、懷疑、失望,表現了較濃厚的消沈悲觀的傾向,思想上處於矛盾和混亂狀態。在他的詩作中,最有特色的,還是那些“從心靈深處來的詩句”,以及他的部分抒情詩。《再別康橋》是這方面的代表作。這首詩實際上是與近代的個性解放思潮有著某些聯系的美學範疇。從這個角度講,《再別康橋》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徐誌摩熱烈追求“愛”、“自由”與“美”,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與他那瀟灑空靈的個性及不受羈絆的才華和諧地統壹,形成了徐誌摩詩特有的飛動飄逸的藝術風格。

其壹,構思新穎是其特色之壹。首先詩人避開了壹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與“西天的雲彩”告別。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壹種特殊的氣氛。再次,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其二,藝術表現的凝練是其又壹特色。詩人只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意象,把自己豐富、復雜、難言的感情,表達得簡潔、單純、凝練,真正達到了“刪繁就簡三秋樹”的藝術境界。

其三,在藝術形式上,詩歌兼有聞壹多所提倡的音樂美、繪畫美與建築美的特征。在詩行的排列上講究建築美,詩行兩兩錯落有致,參差變化中見整齊;詩的每節押韻,逐節換韻,大體上每行三頓,追求音節的波動和韻律,具有極強的音樂美;七節詩幾乎每壹節都包含壹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詩人使用了色彩絢麗的詞語和動作性很強的詞語,給人帶來了視覺上美的享受和流動的立體感。由此奠定了《再別康橋》在徐詩中的位置。

參考文獻:

[1] 王永勝,李素榮.《再別康橋》與徐誌摩的心路歷程.錦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

[2] 李惠霞.人如其人,詩如其人——徐誌摩《再別康橋》賞析.社會縱橫,2004.

圖的話無法上傳,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