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歷史悠久,遠在六七千年前,也就是公元前51世紀,中國母系社會晚期,人類就已經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山區勞動和生活了。三四千年前的商朝時期,有壹個叫山越的祖先生活在這裏。山越是百越之壹。春秋戰國時期,此地先歸吳,亡吳歸嶽,亡嶽歸楚。秦始皇統壹六國後,實行郡縣制,這就是會稽郡的疆域。南朝設新安縣,縣治遷都,從未離開過新安江上遊。徽州古稱新安,其來源以此為據。到了宋朝,五月二十四日(公元1121),上諭改她為徽州。關於徽州名字的由來,據說是因為徽州有惠玲、惠水、大惠村,所以州以地名命名;另壹方面,又說趙宋取“徽、美、善”之意,炫耀他收復這壹地區。這兩種學說共存了八百多年,歷代都在使用郡縣的名稱。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時,以安慶和徽州的首字母作為省名。
徽派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藏學、敦煌學、徽學)之壹,涵蓋哲學、經學、史學、醫學、科學、藝術等諸多領域,黃山市位於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群山環繞。在古徽州,壹直有“山深不幽,士商少”的說法。每當中原處於戰亂之秋,就成了藏龍臥虎之地。它不僅是亂世的天堂,也是管理世界的人才寶庫。古徽州文風繁榮,教育發達。“十家之村,不枉讀書。”所以歷史上有很多以才入官,以文尊天下的人。《辭海》單詞條中,惠州名人就有50多位,居全國各州府之首。據不完全統計,明清進士542人,其中1,513。他們“連科三堂,十裏四院士”,“父子宰相”,“四世壹品”的情況並不少見。明清時期,徽商稱霸商界200至300年,有“無鎮無徽”之說。徽商善儒,“官、賈、儒”三位壹體,形成了獨特的徽商文化。歷史上,各種人才輩出,學術研究多姿多彩。比如活字印刷術的創始人畢升,宋代理學大師朱,郭旭(李世明嘉靖、、萬歷),曹真勇(李世明乾隆、嘉慶、道光),富商包,著名戲劇家王道坤,王績,,惠墨,惠光。金融家王茂蔭(馬克思《資本論》中唯壹提到的中國人)、珠算大師程大偉、陶行知和胡適、音樂家張數、工程技術專家詹天佑和孫中山元帥府秘書長鄭、近代法學家徐謙等都來自徽州。同時,徽商的繁榮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流派,如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盆景、徽墨佘艷、徽派建築、徽派雕刻、徽劇、徽菜等。現已發現地面文物4900多處,其中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文物45處。直到今天,黃山各處仍有古橋、寶塔、亭臺、祠堂、古牌樓,宛如壹座自然歷史博物館。
1949設立徽州地區,屬皖南行政區。徽州署設在屯溪市,轄屯溪市和歙縣(在徽州鎮)、旌德(在旌陽鎮)、績溪、休寧(在海陽鎮)、祁門、易縣(在泌陽鎮)六縣。1952徽州區屬於安徽省領導。將原池州地區所屬的太平、時代縣和宣城地區所屬的寧國縣劃入徽州地區。轄1市9縣。1953,屯溪市由省直轄市改。1955屯溪市劃歸惠州機構領導。惠州地區1956廢止。屯溪市改為省直轄市;寧國、旌德、績溪、歙縣、休寧、黟縣、祁門、時代、太平九縣劃歸蕪湖地區。1959年,屯溪市移交休寧縣領導。1961年,惠州特區重新設立,進駐屯溪市。將原屬蕪湖特區的歙縣(在徽州鎮)、績溪、旌德(在旌陽鎮)、寧國、休寧(在海陽鎮)、祁門、黟縣(在泌陽鎮)、太平(在甘棠鎮)等8個縣劃入徽州特區。1961年1月屯溪市撤銷,改為屯溪鎮,劃歸休寧縣領導;同年八月,屯溪城恢復。轄1市8縣。1962,屯溪市由省直轄市改。屯溪市撤銷1963,並入休寧縣。1970徽州區更名為徽州區,轄區位於休寧縣屯溪鎮。轄休寧(海陽鎮)、太平(甘棠鎮)、旌德(旌陽鎮)、寧國(鶴立溪鎮)、績溪(華陽鎮)、歙縣(徽州鎮)、祁門、易縣。1974年,太平縣劃歸池州地區。徽州區轄7縣。1975重新設立屯溪市,隸屬徽州地區領導。該地區位於屯溪市。轄1市7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