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內容上,《古詩十九首》寫得最多的是遊子和思婦題材。詩中,呼喊直白而熱烈的相思,傾訴下層知識分子的失意、仿徨、痛苦和傷感,反映劇烈動蕩的社會,以及對人的生、死和生存價值作了思考和質疑。
2、在藝術上,《古詩十九首》以文溫以麗、意悲而遠的風格,被譽為“壹字千金”。這兩種因素合在壹起,加上運用當時新興的五言詩形式,使得《古詩十九首》自《詩經》《楚辭》以來,成為壹種新經典,創造出新範式和新內容。
3、《古詩十九首》中人的覺醒、詩的覺醒,是“人的自覺”的前奏,是“文的自覺”的起始階段。它註重表現人的典型感情,且以淺語道出,正所謂“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發至情”。
在表達方法和效果上,是壹種袒露式的“真情”、白描式的“真景”,是對久違的朋友推心置腹說的“真話”,是性情中人說性情中語。
所謂“真”字,不僅指對場景、事實作客觀、真切的描寫,更是要求詩人精誠所至,真誠從內心流出。《古詩十九首》中的“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均是情真、意真的“不隔之作”。
4、《古詩十九首》對後世五言詩影響巨大。胡應麟《詩藪》舉曹植學《古詩十九首》為例說:“人生不滿百,戚戚少歡娛”,即“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也;“飛觀百余尺,臨牖禦靈軒”,即“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也。
“借問嘆者誰?雲是蕩子妻”,即“昔為娼家女,今為蕩子婦”也;“願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即“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也。子建詩學《十九首》,此類不壹,而漢詩自然,魏詩造作,優劣俱見。
宋犖《漫堂說詩》更是感嘆:“阮嗣宗《詠懷》、陳子昂《感遇》、李太白《古風》、韋蘇州《擬古》,皆得《十九首》遺意。”
5、作為“五言冠冕”,《古詩十九首》承襲《詩經》《楚辭》,連接從先秦至唐宋詩歌史的主軸,啟迪建安詩歌新途。從此,“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的五言詩,就逐步取代“每苦文繁意少”的四言詩,成為中國詩歌的主流形式。
擴展資料:
這十九首詩都是樂府詩,樂府原本是漢武帝時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官署,其職責是為文人歌功頌德的詩歌配樂、演唱,同時收集漢族民歌。這些樂章、歌詞之後被統稱為“樂府詩”或“樂府”。
1、《古詩十九首》是在漢族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語言純樸自然,不用生僻難懂的詞,就將文意表達得很精練準確,可以說是用最淺顯明白的語言道出真情至理。後人評價其語言“如山間甘泉,如千年陳釀,既清新又醇厚,既平淡又有韻味”。詩中還經常采用疊詞,既生動傳神,又增加了詩歌的節奏與韻律之美。
2、在抒情方面,十九首詩更稱得上典範,從寫景敘事自然而然地轉入抒情,委婉含蓄,意味無窮,而且抒發的情感十分真摯,毫不矯揉造作。另外,詩中經常采用情景交融的寫法,寓情於景,渾然天成,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3、《古詩十九首》大體說來就是戀人或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士人的仿徨失意,以及人生的變幻無常。多數詩都是從女性角度出發,這是因為當時的女性地位低下,只能將自己的壹生寄托於愛情和婚姻,並且她們活動的空間狹小,只能在孤獨中體驗無盡的相思之苦。
由於女性情感的細膩婉轉和她們對生活環境中各種事物的溝通交流能力遠在男性之上,使得從女性角度創作的《古詩十九首》的內容更加豐富細致,打動人心,形成了更加普遍的藝術魅力。
4、《古詩十九首》在中國五言詩的發展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文人創作的五言詩已經成熟並成為壹個獨立的體系,這種嶄新的詩歌形式和嫻熟的藝術技巧,為後世五言詩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儒家的哲學意境,被劉勰稱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龍》)。
新華網——地方> 正文> 《古詩十九首》何以開啟詩歌新途
百度百科——古詩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