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刺梨酒產生於古代貴陽府。如今在花溪高坡,惠水壹帶刺梨是常見的山間野果。刺梨叫刺藜,又叫茨梨。
3、惠水的布依族民歌《好花紅》是中國經典民謠之壹,好花紅來好花紅,好花生在茨梨蓬,好花生在茨梨樹,哪朵向陽哪朵紅。可見刺藜在古代就是頗受重視的野果,其甘而微酸,食之可以解悶;亦可消滯漬。
4、刺藜成熟之時,苗女采之市貨之。用刺藜烤制的酒成為壹大特產。吳振棫在《黔語》壹書中詳細記載了刺梨酒的特征:其色碧,味微甘,特不釅耳。該書又載羅方泊詠貴州風土詩歌:蓮花細剝回子白,刺藜爭詫芊兒醅。
5、其下註:刺藜壹名送春歸,實可釀酒黔俗有芊兒酒。《貴陽府誌》稱:茨梨摻糯米造酒者味甜而能消宿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