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意義上的拱廊起源於李炳然的貝尼阿普庫爾。它最早是由英國人建造的,它被稱為“遊廊”。當地方言叫做eranda。接著,新加坡開埠商萊佛士也在新加坡城的設計中使用了這種遊廊結構,稱之為“商店的公共走廊”,或“五尺腳氣”、“五尺地基”。後來傳入中國華南地區,開始被稱為“街機”[1]。1849年,海口市四牌樓街建成第壹座騎樓,由東南亞歸來的瓊籍商人建造[3]。1875之後,廈門部分街道出現騎樓,由當地僑商建造。[4]
中文名
陽臺
外國名字
建築懸垂
另壹個名字
畫廊,商店,五腳基礎
自然
殖民地建築[5]
起源
印度[5]
歸屬區域
南亞、東南亞、中國華南[2]
國外代表性城市
孟買、新德裏、加爾各答、新加坡、吉隆坡
中國代表城市。
海口、文昌、漳州、廈門、泉州、廣州、潮州、汕頭、梅州、北海、南寧、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