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寫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壹種孤寂憂愁的情懷。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壹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淒涼。詩人曾有壹首《春日醉起言誌》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
覺來盼庭前,壹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其中“壹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表現了詩人難以排解的孤獨。
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於以後的歲月,也休想找到***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孤獨、冷清的感受。
原文:
月下獨酌四首·其壹
作者李白?朝代唐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譯文:
提壹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舉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成為三人。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只是隨著我身。我只好和他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醒時壹起歡樂,醉後各自分散。我願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載),當時李白身居長安,正是官場失意之時。此詩題下,兩宋本、繆本俱註“長安”二字,意謂這四首詩作於長安。當時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所以寫下本詩,告訴自己及時行樂。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
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百度百科-月下獨酌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