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裏,昨夜壹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1)妳覺得頷聯中哪壹個字用得最好,為什麽?
(2)詩人早年曾熱心於功名,頗有抱負,然而科舉失利,時有懷才不遇之感。尾聯語意雙關,"望春臺"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義。詩人這樣寫,含蓄地表達了什麽樣的意願?
答:(1) "壹"字用得最好。梅花開於百花之先,已見其"早";而"壹枝"又先於眾梅,就更顯示出此梅不同尋常,就更加突出了題中"早"字。(3分)(2)含蓄地表達了他不甘寂寞孤獨,希望能在明年(他年)應時而發,在望春臺上獨占鰲頭。(3分)
4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6分)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①首句寫詩人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這壹句的觀察順序是____;使畫面具有動感的關鍵詞是__;第二句寫塞上"孤城"及環境。從表現"孤城"的角度看,這壹句運用了_的手法。(3分)
②這首詩如壹幅畫卷。如果說"孤城"是"畫卷"的主體部分,那麽首句與"孤城"是什麽關系? (1分)
③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意境。(2分)
答: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遠";上;反襯。(3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畫面。(1分)
③意境雄闊,悲壯蒼涼,表現了盛唐詩人廣闊的胸襟。(2分)
44、閱讀下面壹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客中初夏 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1)這首詩主要描寫的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5個字)(1分);初夏天氣的總體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4個字)(1分)
(2)散文創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說,請用這個說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與"不散"。(4)
答:(1)①初夏的風光(或"初夏的景物");②清和"清新、和暖")。(各1分)
(2)這首詩的"散"與"不散":就天氣情況說,有雨景,有晴景;就距離情況說,有遠景(南山),有近景(柳樹、葵花);就自然情況說,有清風,有陽光。(2分)而詩人的情懷可謂"不散":前二句雖然寫雨寫晴,但側重點在"分明"的晴景上;後二句雖然寫柳樹寫葵花,但側重點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詩人對晴朗風物的喜悅心情使上下文聯系起來,形成壹體。(2分)[評分標準]"散"與"不散"各2分:只概括說明(如答案的首句),未能結合傷口分析,只給1分。
45、閱讀下面的古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慶庵寺桃花 [南宋]謝枋得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壹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註]謝枋得,南宋人,宋亡後,仍以江東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擊元兵,兵敗後潛入山中,隱居達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後被強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絕食而死。 此詩即寫於隱居期間。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①謝詩"尋"和白詩"覓"的對象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兩詩主要運用的表現手法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②請從兩首詩中選出壹首,說說妳喜歡的理由。要側重壹個角度,結合詩句。(2分)
答: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用典;對比(擬人)。(4分,每空1分)
②此題屬於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但是在鑒賞時應側重於某壹角度、集中於某壹點具體來談,不可談得過於散亂。(2分)
46、閱讀下面宋詩,完成(1)-(2)題(6分)
北齋雨後① 文 同
小庭幽圃絕清佳,愛此常教放吏衙。雨後雙禽來占竹,深秋壹蝶下尋花。
喚人掃壁開吳畫,留客臨軒試越茶。野性漸多公事少,宛如當日在山家。
[註]此詩為文同任興元府知府時所作;文同是蘇軾的表兄,北齋是他庭院中的書齋。
(1)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
A.中國詩與中國畫本來密不可分,細讀文同的《北齋雨後》,可見壹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於是他常將下屬請到北齋處理公務。
C.北齋可賞奇,詩人曾在雨後看枝頭好鳥,待到深秋還可賞玩彩蝶戲花。
D.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氣;"雙禽"、"壹蝶"乃為對仗所造,數詞不必實解。
E.北齋雨後之景與品茗賞畫之樂予人"野性",更令詩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2)從妳所認定的第(1)題的答案中任選壹項,說說它為什麽"不恰當"?
答:(1)B C(***4分,選對壹項得2分)
(2)第二句中的"放吏衙",是說免了下屬的例行參見(戀北齋而推委公事),故B項不恰當。第三、四兩中的"雨後"與"深秋"互文見義,詩人觀鳥看蝶是同時(深秋雨後),故C項不恰當。(只就其中壹項回答。意思對即可。)
47、閱讀下面壹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雨過山村 王建
雨裏雞鳴壹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
註:浴蠶,指古代時用鹽水選蠶種。
前人這樣評論這首詩的末句:“心思之巧,詞句之秀,最易啟人聰穎。”妳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麽?請作簡要賞析。(80字左右)
答:要點:(1)側面落筆,以“閑”寫忙,興味尤繞。(2)牽入梔子花,豐富了詩意。雨浥梔子,意象甚美。(3)含蓄不發,搖曳生姿。(6分。要求扣住前人評述的“心思巧詞句秀”進行賞析,表達簡明通順。有欠缺酌扣。若另有創見且合理,酌情給分)
48、閱讀下面壹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註:春秋時,齊景公遊於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淚說:“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這首詩反映的是我國傳統節日___________節的情景。(2分)
(2)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將“抑郁之思以曠達出之”。妳同意這種看法嗎?試說明妳的理由。(4分)
答:(1)重陽(2)不同意。從詩中的確可以看出情懷的郁結,但詩人不是故意用曠達的話來表現他的苦悶,而是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郁和欣喜兩種情緒。(或者另壹種回答:同意。詩人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郁和欣喜的情緒,但詩人在最後借用齊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達出淡然的心境,顯示了曠達的情懷。)
49、閱讀下面壹首唐詩,回答問題。(6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1)《赤壁》是壹首懷古詠史之作,是詩人經過赤壁這個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是由什麽引發“懷古之幽情”的?
(2)有人認為這首詩的第四句可改為“國破人亡在此朝”,妳怎麽看?
答:(1)壹件古物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感慨。(在那次大戰中,遺留下來的壹支折斷了的鐵戟,沈沒在水底沙中,經過了六百多年還沒有時光消蝕掉,經過自己壹番磨洗,鑒定了它的確是赤壁之戰的遺物,不禁引發了“懷古之幽情”。)前兩句寫興感之由。
(2)若改為“國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沒錯,但點詩味也沒有了。用形象思維觀察生活,別出心裁的反映生活,乃是詩的生命。杜牧運用“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壹富於形象性的詩句,即小見大,正是此詩藝術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此小題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0、閱讀下面壹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江南春 杜牧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裏鶯啼,誰人聽得?千裏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裏,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因此,他主張將“千裏”改為“十裏”。要不要將“千裏”改為“十裏”?為什麽?請結合詩題和全詩內容作簡要說明。
答:不要。(1分)本詩題為“江南春”,用“千裏”二字既切合題意,且照應題中的“江南”二字。(2分)全詩泛寫江南春色,所寫之景並不限於壹處,即使改成“十裏”,“鶯啼綠紅”也未必能聽得見、看得著;而用“千裏”二字,詩中所寫的景象更加開闊,全詩詩味也更加濃郁。(3分)
51、閱讀下面壹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渡桑乾 劉皂
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鹹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
這是唐代詩人劉皂在客居並州十年後返回家鄉鹹陽途中所作的壹首詩。前人評論詩中“無端更渡”四字乃是關鍵,“無端更渡”是什麽意思?妳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麽?
答:無端,是沒來由,也就是詩人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麽壹回事;更渡,就是再渡。(2分)(2)這四個字,十分含蓄地流露出當初為了博取功名,圖謀出路,千裏迢迢,做客並州,而十年過去,壹事無成,仍然不得不返回鹹陽家鄉這種極其抑郁難堪之情。(4分)
52、閱讀下面壹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亂灑衰荷,顆顆珍珠雨。雨過月華生,冷徹鴛鴦浦。
池上憑欄愁無侶,奈此個,單棲情緒!卻傍金籠***鸚鵡,念粉郎言語。
(1)觸動主人公愁緒的具體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亂愁苦的原因又是什麽?
景象:
原因:
(2)結尾二句“卻傍金籠***鸚鵡,念粉郎言語”寫法上有何新意?
答:(1)秋暮、衰荷、亂雨、冷月 “無侶”(或“單棲”)
(2)不直寫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語”,而通過鸚鵡學念來表現,寫出了女主人公在百無聊賴中的自慰自遣,讓人倍感淒涼。
53、閱讀下面壹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6分)
八聲甘州 柳 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壹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凝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1)此詞上片的景物描寫有什麽特點?
(2)簡析“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意境。
答:(1)境界寥廓,氣勢磅礴,綺麗悲壯;景中含情,寄寓離別之情。
(2)遙想佳人在妝樓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邊駛回的船帆,還以為是我的歸舟呢。從想象對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筆,進壹步深化了自己的盼歸之情。
54、閱讀下面壹首詞,然後回答問題。(6分)
踏 莎 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近處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這首詞表現了什麽人的什麽情感?(3分)
⑵文字以少勝多,用壹字而神態畢現,境界全出,叫煉字;使思想出眾,句意警人,叫煉意。古人評詩,有“煉字不如煉意”的說法。請選出詞中煉字或煉意的壹個例子並作簡析。(3分)
答:⑴遠行客子的思鄉之情。(“遠行客子”1分,寫“離人”“行人”“旅人”均可,“思鄉”2分,***3分)
⑵①“候館梅殘,溪橋柳細”中的“殘”“細”可謂煉字精品,既寫出了時令特點,又把滿眼春光寫得淒楚動人。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變成了具體的形象,讓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長、時間變久而產生的離愁;③“寸寸柔腸,盈盈粉淚”,用疊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對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離愁無限;④“平蕪近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對比、襯托手法,寫出春山已遠,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將情景融為壹體,景在想象中擴大了範圍,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層層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對句子給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給2分,***3分)
55、閱讀下邊壹首詩,完成(1)—(2)題。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1)這首詩寫了幾種畫眉鳥?是怎樣寫畫眉鳥的?
(2)作者寫畫眉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1)這首詩寫了兩種畫眉鳥,壹是林中的,壹是籠中的。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寫畫眉鳥。前者在林中“隨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後者鎖於金籠之中,完全沒有自由。
(2)這首詩借鳥詠懷,表達了對自由的贊美之情和對束縛個性、窒息性靈的憎惡之意。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56、閱讀下面壹首詩,回答(1)、(2)題。(6分)
春 興 (唐)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春風壹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註:武元衡,中唐詩人,洛陽人。
(1)對這首詩歌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 )( )
A.這首詩是壹首七絕,前兩句寫景,觸景生情,後兩句借夢抒情。
B.詩題為“春興”,通過對“柳”“雨”“花”“風”的描寫構成了壹幅早春圖景。
C.詩中“殘花落盡見流鶯”,詩人從視覺角度寫,卻使人如聞鶯語,與白居易詩中“鶯語花底滑”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D.全詩以“春”貫穿始終,構思巧妙。
(2)詩的後兩名既寫惜春之情,又有思鄉之意,請分析其寫作特點。
答:(1)B C(每答對壹項1分,***2分)
(2)這兩句語言平易,但使用擬人手法,想象獨特。上句寫春風吹拂思鄉的夢,下句寫夢追逐著風,壹吹壹逐,富有表現力,使人聯想到詩人家鄉也是春天。仿佛詩人在夢中伴隨春風,壹起回到故鄉,又仿佛詩人舍不得春天,而追隨春風而去,形象的表達思鄉之意,惜春之情。(答出特點2分,分析正確2分,***4分)
57、閱讀下邊壹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瀑 布 李 忱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簡要分析詩中塑造的“瀑布”這壹藝術形象。
答:涓涓細流不辭辛勞,匯集成壹落千丈、雄偉壯觀的瀑布,而後又謝絕溪澗的挽留,繼續向前,流向大海,決心化作洶湧澎湃的波濤。
這“瀑布”乃是胸懷大誌、不懼艱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誌士的化身。
58、閱讀下面壹首詩,回答問題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仔細閱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回答下列問題:
(1)前二句詩刻畫了詩人自己的形象,請妳說壹說這是壹個怎樣的形象。“采菊”這壹動作中包含著詩人怎樣的誌趣?
(2) 把“悠然見南山”的“見”字改這“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是不是壹樣?這什麽作者要這樣寫?
(3)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說說後二句景物描寫的含義。這種描寫與前二句的人物描寫有什麽聯系?
答:(1)寫壹個悠閑自得的詩人形象。“采菊”的動作不是壹般人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俗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2)“見”是無意中看見,如熟友想見,把人和物融為壹體。“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遠看,使人和物拉開壹段距離。效果不壹樣。
(3)表面上是寫太陽下山了,倦鳥也知道還家,實質上是勸告人們不要奔波於齷齪的官場之中,要返回到這美好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
59、讀下面的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歸田園居(之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1)這首詩寫了什麽內容?表達了詩人什麽樣的思想感情?
答:這首詩描寫詩人歸隱後的日常勞動生活;表達了詩人對歸隱耕種生活的熱愛。
(2) “帶月荷鋤歸”壹句常為後世詩評家稱道。請說出這壹句的妙處。
答:“帶月荷鋤歸”這壹句將勞動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靜謐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圖畫中,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滿足。
60、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後面的問題。
如夢令 嚴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1)這首宋詞用了壹個著名的典故,由此可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什麽事物?
(2)請就這首宋詞表達的感情和運用的寫法談談妳的看法。
答:(1)“人在武陵微醉”壹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由此可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桃花。
(2)這首宋詞表達了心地高潔、淩越世俗的感情。
這首詞以物況人,“白白與紅紅”,壹樹花分紅、白兩色,高標逸韻,獨特別致,作者正是以這“別是東風情味”的紅白桃花自況。這首詞還用了映襯對比寫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紅既映襯又對比,贊美了紅白桃花獨標壹格,超拔於春天群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