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登黃山的感受》第壹句就是“遙望蒼穹,倚青松”。詩人從“遙望蒼穹”開始,著手解決問題,自然而奇妙,壹舉帶出兩處風景,壹處是天的頂峰,壹處是松樹。天都峰是黃山主峰中最陡峭、最難攀登的壹座。峰上有石雕,遠眺雲山,千峰美景。古稱神仙之都,意為天上之城。
迎客松是黃山的壹大勝景。它是黃山十大名松之冠,斷巖長枝蒼勁,造型優美,壽命千余年。它的壹根枝條伸了出來,就像壹個好客的主人伸出手來歡迎四面八方的遊客,因此得名迎客松。迎客松周圍的山峰進入雲海,景色奇妙。“雲以山為體,山披雲”令人陶醉,徐霞客稱此為“黃山之絕處”。詩中的“易”是擬人化的描寫,妙趣橫生,與遠景遙相呼應。既寫出了黃山的巍峨、雄偉、神秘,又流露出作者對黃山的向往。
“蓮花始信兩飛峰”。詩人移步換景,向東望去。蓮花峰和石心峰仿佛從天而降。黃山三大主峰中最高的蓮花峰海拔65,438+0,873米。它陡峭而雄偉。主峰突出,周圍山峰環繞。如果壹朵蓮花盛開,它被命名為蓮花峰。在山頂上有壹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石新風位於黃山的東部,海拔65,438+0,668米。根據傳說,壹個古代人帶著懷疑的態度遊覽了黃山。遊到這裏,只見雲海翻滾,奇松林立,怪石競美,峰巒疊翠,時隱時現。直到那時,他才相信黃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山,因此得名石新風。黃山還有壹座山峰叫飛來峰。黃山之西,有壹奇石,底圓尖,形似仙桃,高10米。運動感強,似從天而飛,故名飛來峰。這首詩始終***7個字,卻有6個字和風景有關。“飛”字不僅動感美觀,而且壹語雙關。既描繪了蓮花峰和初峰,又暗暗寫出了飛來峰這壹景點。黃山的山水,如天都峰、蓮花峰、石心峰、飛來峰等,被詩人巧妙的收集起來,變成了詩,像流水壹樣,自然翻滾,不帶斧的痕跡。
“懷揣夢想,寫下奇景”,這首詩與前兩句相反,如巍峨的山峰,優雅而健康。詩中描寫了黃山的另壹處風景——碧峰,位於黃山東北部,黃山賓館旁。因壹石突出,立於天,下圓尖,似書法家鬥筆,故名。令人驚訝的是,壹個奇怪的古松生長在這座山峰的頂部,盤旋蜿蜒,綠蔭掩映,就像壹朵盛開的鮮花。峰下還有壹個石頭般沈睡的人,於是遊客們給它起了壹個詩意的名字——“夢筆生花”。巧的是,碧峰對面有壹石峰,離碧峰較遠,峰頂有五峰,形似筆桿,故名碧家峰。在這裏,詩人突發奇想,想寄語萬裏藍天,拿著這壹筆巨款書寫黃山奇觀,充滿了浪漫的想象。這句話的作者是從天上寫的,不了解黃山風景的讀者,表面上似乎沒有涉及到黃山的任何實物形象,不太現實。其實詩裏也寫了黃山的景色,既虛又實。所謂實為虛,虛為實。這首詩有壹種自然流淌的趨勢。它富有想象力,直截了當,得心應手,妙趣橫生,字裏行間有壹種飄逸英氣。詩歌中的“和”字,壹般用在古代文言文的開頭,但融入詩歌中,很少見,也很獨特。它不僅使以寫景為主的前兩首詩和以抒情為主的後兩首詩聯系起來,而且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為詩歌創造了相當大的虛擬想象空間。如果把“氣”字改成有確切所指的“宇”或“武”,不僅太固,而且沒有境界和趣味。所以“和”字,雖然沒有描寫景物的真實之處,但卻是全詩不可或缺的。所謂“生動寫照,盡在街區”。
最後壹句“太陽在萬裏紅破雲破浪”是全詩的高潮。這首詩不僅描繪了黃山雲海日出的壯麗景象,而且進壹步升華了全詩的主題。雲海和日出也是黃山的壹大景觀。遊客最幸運的是能看到日出和雲海波濤。詩人不僅如願登上了黃山,還看到了罕見的日出奇觀。詩人目睹美景時,感到無比欣慰,充滿了明亮的眼睛,對國家的復興充滿了希望,於是畫出了壹幅“太陽破雲,雲在萬裏紅”等祖國壯麗山河的畫卷。這首詩就像壹首雄壯的交響樂,行進到最絢爛輝煌的時候。詩中的“破”字蒼勁有力,既表現了紅日的強勁氣勢,又顯示了作者寫山水的筆力。從表面上看,詩的最後壹句是描寫黃山紅日迸發時的雲海,但這壹場景象征著欣欣向榮的中國,與詩人的理想和身份十分契合,既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也透露出作者對祖國未來的美好希望和向往。
這首詩的前兩句幾乎面無表情,語言平凡自然精彩,作品著力於文字之外。看似容易,實則是運氣使然,第三句話整裝待發,未發,達到不得不發的境地。最後壹句表明了趨勢,向它致敬,不費吹灰之力,用之不竭。它仍然很美。詩的最後兩句飛走了,飛走了,精神飽滿,卻不淺。該詩既緊扣黃山風光,又簡潔流暢,脫俗華麗,充分顯示了詩人極高的藝術才華。
在短絕句中,要表達空間的感覺並不容易,但這首詩中潛在的空間轉換非常頻繁。短短的四句詩,因為涉及的景點很多,景點的空間位置也不壹樣,有仰視、仰視、俯視、俯視。全詩28個字中,黃山* * *的景區名稱出現了8次,總共* * *占了16個字——天都、宋克、蓮花、石鑫、封飛、夢筆會、孫破、雲濤。不僅如此,黃山的景點名稱在詩中的使用也是多種多樣的。天都峰、蓮花峰、石心峰、迎客松明寫,飛來峰暗寫,筆峰明暗兼備,雲濤、日出既有用又有象征意義。
全詩近乎抒情,以詞觸景,抒情而不露聲色,有情於景,卻無染於景,得心應手。最後寫“紅”字,歌曲結尾優雅,詞不完,意不盡。前兩句比較籠統,作者對黃山的向往蘊含其中。詩自然質樸,重於景物描寫,輕於情感表達。後兩句突兀,清高,爽朗,充滿境界,重於主體感情的表達,輕於客觀景物的描寫。語言音聲仿佛發自內心,不自覺地將讀者引入詩意的境界。尤其是第三句的失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襯托了最後壹句,使得最後壹句如同壹輪紅日破雲而出,傾瀉而出,傾瀉千裏,浪漫情調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