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清明節用什麽祭奠祖先?

清明節用什麽祭奠祖先?

清明節又要到了。不知道每年清明節前後會有多少人去死者的墳前,用壹摞紙,壹把火來寄托哀思。但有壹點是肯定的,絕大多數孝子、賢孫、故友、親人都會選擇老壹輩延續下來的做法——燒紙、冥幣祭奠祖先或逝者。說得好聽點,這叫“優良傳統”。說得好聽點,這叫浪費資源,汙染環境。如果做得不好,可能會產生“毀滅性”的後果。據說每年清明節燒紙引發的火災,各地都有報道。去年,壹個孝子為了給逝者送去“溫暖”,在國家5A級旅遊景區點了壹把火,燒掉了甘肅平涼最著名的山——崆峒王家山的數百畝青年林。先不說這個人的行為應該受到什麽樣的處罰(這是司法部門的責任)。光是他燒的那片森林,那些生長了n年的大樹小樹,就足以讓人心疼。況且為了滅火,動用了那麽多人,那麽多車輛和設備。這壹切都要花錢,而且要花納稅人的錢。看著被燒毀的林地和原本青翠的山峰在壹兩個小時內枯萎烤焦,我想那個上了墳的人和那個死在地下的死人都會感到愧疚、惋惜、嘆息和自責。不知道上墳燒紙這種紀念方式起源於哪個朝代,哪壹代人,是誰發明的。能流傳到今天,作為壹個中國人,在接受了那麽多先進的思想、先進的理念、先進的生活方式之後,仍然執著於這個傳統,不願意改變,不願意掉隊。要知道,在早年移風易俗的思潮影響下,中國人幾乎基本上扔掉了很多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包括上墳燒紙的陋習。但是,現在生活好了,環境寬松了,很多人又撿起了這些糟粕,做法和排場比以前更甚。厚植薄埋。這種想法,從我記事起就開始灌輸,現在已經沒有效果了。提倡火葬,節約土地。這個比做更重要的口號,只是壹個“口號”。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可以不聽話,不孝,死後壹定要辦大事,因為這涉及到面子的問題。父母去世前可能不舍得買壹碗羊肉和饅頭,但去世後可以花幾萬塊買塊墓地。我不是說都是為了活著的人,但至少有人這麽認為。這麽說吧,上墳燒紙,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是壹種“無意識行為”:“世世代代的人都是這麽做的,我們也跟著做吧。至於死人喜不喜歡,誰知道呢?讓活人先把這個差事交出來。”正是這種對生者和死者不負責任的態度,才讓那麽多人跟著別人走。妳燒紙,我燒紙,妳燒錢,我燒錢。這樣,壹年中的清明節,我們就要燒掉幾千萬噸紙,而這些紙又是多少畝森林呢?有多少棵樹?沒人在乎這個。反正大家都在燒,我為什麽不能壹個人燒?按照我的想法,對逝者的思念不僅要等到清明節,也應該是燒紙的壹種形式。只要妳愛逝者,懷念逝者,緬懷逝者。隨時隨地都可以想他(她)。當然,清明節,妳也可以去掃墓,在逝者墓前表達哀思。可以獻壹束花,甚至山花。也可以在逝者墓前深深的鞠壹躬,給逝者講講妳和家人的近況,給墳墓添點土。或者妳可以在逝者的墳前種壹棵樹,讓它代替妳時刻陪伴逝者...總之有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就像我們以前走到墳墓,然後騎自行車,然後開汽車。不能說走著去死人墳前更虔誠,騎自行車或者開車都不虔誠。同理,鞠躬、獻花、種樹、燒紙只是壹個載體。逝者在我們心中,回憶也在。我說了那麽多死者和清明節的事情,雖然啰嗦,雖然是壹家之言。可愛的心是相通的,我想我想的壹定是妳想的。對於埋在地下的逝者,他(她)在乎的不是妳為他(她)燒了多少紙,獻了多少祭品,而是妳沒有生病,家裏沒有變故,孩子不負眾望,這才是對逝者最大的安慰。希望今年清明節,我們不再聽到上墳燒紙引發山火的新聞,不再看到城市鄉村隨處可見的煙火,不再被漫天飛舞的紙灰串蒙住雙眼。但願,我們聽到的是“綠色追悼會”流行的消息,我們看到的是城市和鄉村隨處可見的新時尚,我們看到的是墳墓前盛開的鮮花或發芽的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