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為什麽說海明威是戰後迷惘的壹代

為什麽說海明威是戰後迷惘的壹代

迷惘的壹代(The Lost Generation)是第壹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壹個文學流派。

20世紀20年代初,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斯泰因對海明威說:“妳們都是迷惘的壹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第壹部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的題詞,“迷惘的壹代”從此成為這批雖無綱領和組織但有相同的創作傾向的作家的稱謂。所謂“迷惘”,是指他們***有的仿徨和失望情緒。“迷惘的壹代”盡管是壹個短暫的潮流,但它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確定了的。

“迷惘的壹代”創作的另壹個特點是形式上勇於創新。二十世紀初的美國文壇正是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和現代主義交匯的時期。這些青年作家們融合了戰後對傳統的反叛精神,吸收了各流派的藝術成就,並各自創造出自己的風格特色:菲茨傑拉德浪漫精巧、海明威樸素遒勁、多斯·帕索斯宏觀大氣。在法國的流放生涯讓他們充分養成了對形式實驗和福樓拜的興趣。他們學習福樓拜客觀冷靜、無動於衷的敘述態度,學他的作者隱退的敘述技巧,學他的簡練風格和反復修改的寫作精神。他們感到傳統的文學敘述手法已無法表達現代工業社會的種種特征,於是轉向意識流、象征、電影“蒙太奇”,有限人物視角、多重視角等創作手法。多斯·帕索斯是形式試驗的大師,他在小說領域中開拓性的技巧試驗也許比他小說本身的價值更令人矚目。他第壹部令人難忘的試驗小說《曼哈頓中轉站》(壹九二五) 交叉運用了印象主義、表現主義、蒙太奇和新聞報道等多種藝術手法。各種社會鏡頭和生活畫面雜相交錯,水和火的隱喻表達了戰後西方世界的荒原意識,充分體現了多斯·帕索斯的實驗精神。此後,多斯·帕索斯在其恢弘巨著《美國》三部曲(壹九三七)中,在小說常規敘述之外穿插了“新聞短片”(The Newsreel)、“攝影機眼”(The Camera Eye)和“人物小傳”(The Biography)等,來揭示了二十世紀前三十年美國社會的動蕩與變遷。這種以美國社會為主角而不是以個別人物為主角的文獻新聞手法在美國文學史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對諸如諾曼·梅勒,道格多羅等後繼作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為壹九六零年代新聞報道(New Journalism)的興起提供了歷史的源流和借鑒。同時,後現代非虛構小說(non-fiction fiction)也能從他的寓非小說於小說之中的試驗獲取靈感。雖然現在看來,多斯·帕索斯的文學試驗多少有些機械、呆板,“攝影機眼”的語言晦澀,“新聞短片”已經成為湮沒的歷史,讓現代讀者難以理解,但他試圖用現實的新聞材料與小說敘述部分相平行,從而給小說創造壹種時代氣氛的嘗試卻是他的成功之處。相比之下,海明威保留了較多的現實主義因素,他的小說還常能清晰地分出開頭、高潮和結尾。但形式上的實驗還是顯而易見的,除了電報式對話的獨創外,他突破了福樓拜的人物內部聚焦常為第三人稱的局限,改用第壹人稱的內聚焦,更縮短了人物與讀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在其主要作品中他也試驗了意識流、內心獨白、閃回等多種敘述技巧。福克納則是大刀闊斧的運作意識流,在這方面的徹底性遠遠超過海明威。他在諸多的作品中嘗試多角度敘述方法和意識流,以及“神話模式”,即有意識地使他講述的故事與神話故事平行展開,從而創造了壹個讓人流連忘返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界。詩人肯明斯突破傳統標點符號、大小寫、句法的束縛,創造了成為肯明斯標記的小寫的第壹人稱單數“I”,展示了語言更本質的活力。此外他在詩歌的排字法上標新立異,如把“壹葉落下/孤獨”豎排成數字1的形狀,更突出了孤零零的孤獨意象,使詩歌同時具有繪畫般的視覺沖擊力。被譽為“迷惘的壹代”最後壹位天才的韋斯特更是以形式實驗著稱,在敘事技巧上非常前衛、激進。他在《鮑爾索·斯奈爾的夢幻生活》(壹九三壹)和《孤心小姐》(壹九三三)中借由理性控制的夢境來講述存在的寓言和充斥現實夢境的荒誕意象,在創作意識和寫作技巧方面直接影響了後起的美國作家如卡森·麥卡勒斯,奧康納,霍克斯和塞林格等人。

此外,“迷惘的壹代”之所以影響深遠。除了他們的創作成就之外,傳記文學和回憶錄的空前繁榮也是原因之壹。三、四十年代就有弗雷德裏克·艾倫的《就在昨天》(壹九三壹),考利的《流放者的歸來》(壹九三四),羅伯特·麥卡爾蒙的《天才濟濟》(壹九三八)以及菲茨傑拉德去世後由威爾遜收集成冊的《崩潰》(壹九三五)等總結、反思“迷惘的壹代”的作品問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又目睹了壹股回憶熱潮:“迷惘的壹代”的代表作家或見證人紛紛推出回憶錄或自傳,包括卡蕾斯·克羅斯比的《熱情年代》(壹九五三),西爾維婭·比奇的《莎士比亞書店》(壹九五六),哈羅德·勒布的《如此往事》(壹九五九),羅伯特·寇茲的《追憶》(壹九六零),馬修斯·約瑟夫生的《和超現實主義者壹起生活》(壹九六二),曼·雷的《自畫像》(壹九六三),莫利·卡拉漢的《那個巴黎之夏》(壹九六三),海明威的《不固定的聖節》(壹九六四),多斯·帕索斯的《最好的時光》(壹九六六)以及南茜·卡納德的《就是那些時光》(壹九六九)。《天才濟濟》也由凱·博伊爾重新修訂於壹九六八年再版。這些傳記不僅有利於從其內部理解“迷惘的壹代”的思想、生活和創作原則,它們如此集中的出版也進壹步深化了“迷惘的壹代”的文學傳奇,使其影響超越了壹九二零年代的短短時間而對後起文學持續地產生影響,直到壹九六零年代的“垮掉的壹代”以更反叛、更激進的姿態崛起在美國文壇上。馬克·多蘭認為“迷惘的壹代”之所以能成為壹九二零年代的文化象征,不僅由於它是美國文化歷史上頗為少見的由壹群作家代表壹個時代的例子,還由於它是美國文化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由壹群自傳作家代表壹個時代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