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文
元好問,字於之,名喚義山,世人皆稱義山先生。太原秀榮(今山西省忻州市)是韓嫣村人。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七月初八,卒於元憲宗夢閣七年(1257)九月初四。他的墓位於忻州城南五公裏的韓嫣村西北。他是700多年前中國最有成就的晉代文學家、史學家,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是文學上金元之交的橋梁。著有《袁壹山先生全集》,詞集《壹山越賦》。
袁浩文出生於官宦家庭,世代書香門第。其祖上原為北魏鮮卑皇族拓跋,後隨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大同市)遷至洛陽,在孝文帝漢化改革中改姓袁。北魏死後,定居汝州(今河南臨汝縣)。五代以後,從河南遷到平定府(今山西省平定縣)。他的高曾祖父袁遺是北方末年惠宗宣和年間(1119-1225)神武(虎)在忻州的官方大使。曾祖父袁春(左春人)在北宋時擔任過西州(治今山西隰縣)的永璉使,從平定遷到忻州,所以成了忻州人。我的祖父袁子善在王正龍二年(1157)在柔甫(內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當過老師。父親袁德明多次科舉失敗,以教授農村學為業,平時以詩酒自娛,著有《東言集》。
元好問出生七個月後,收養了他的二叔葛源,他是壹名縣令(元好問後來稱他為龍城府君)。
元好問生活的時代,正是金元興亡之時,金朝被原本是金屬國的蒙古所滅。崛起後,征服四面八方,滅了晉國。在這樣壹個戰亂動蕩的社會環境中,元好問也經歷了民族毀滅和流離失所的痛苦。總的來說,他的壹生可以分為幾大階段:21歲之前,他過著學生時代和花花公子時代的安逸生活。在過去的20年裏,他隨繼父葛源輾轉於山東、河北、陜西和甘肅的縣令崗位上。壹方面,他受過良好的教育,很早就顯露出文學才華。8歲時,他因詩歌獲得了“神童”的美譽。雖然第壹次參加科舉考試未能獲得高三的稱號,但因為認識了很多名人,為寫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在知識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太原的王忠立(字湯臣)、翰林的屠魯鐸(字玄恕)、著名儒家的郝天廷(字晉卿),都對元好問有所貢獻。另壹方面,元好問因為物質生活的富足和考場上的失意,養成了酗酒的惡習。從22歲到35歲,元好問多次受挫,飽受戰亂和家庭破壞,從山西逃到河南,逐漸定居豫西。在此期間,他嘗到了生活的痛苦和艱辛。然而,通過在汴梁參加考試,他得以與中國著名的人權人物,如趙秉文、楊、、李炎等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他不僅學識淵博,詩歌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也為他以後的仕途升遷打下了重要的基礎。從35歲被選入翰林院,到金愛宗閆妍守徐天星第二年(1233),汴京城被蒙古兵攻陷,是他仕途最終結束的時期。這期間,因為不滿史館清冷的官場生活,他很快辭職回到豫西登封老家。後來被舉薦為鎮平、內鄉、宛縣令,後調任中央為尚書省知府,遷居汴京,在那裏過著蒙古攻城、崔莉謀反、汴京城崩、饑寒交迫、血淚縱橫、何去何從等噩夢般的生活。天興二年(1233)起,被蒙古兵俘虜,押往聊城軟禁。元太宗窩闊臺十年(1238)八月,49歲的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作為階下囚,他隨家人輾轉於山東聊城、關市之間,並逐漸與蒙古漢軍首領趙天喜等取得聯系,生活。在此期間,他為晉國的覆滅和國家的漢奸錯誤而痛心疾首,又為了以詩存史,孜孜不倦地編輯了《晉國已故君主兼大臣詩集——中州集》。以“中州”收藏為名,隱含著緬懷故國、以金為正統的深意。從窩闊臺十壹年(1239)秋,50歲回到家鄉忻州,到蒙格七年(1257)九月初四,68歲去世,是其遺民未能為官,為編纂《晉史》而尋找相關資料的時期。在此期間,他交了更多的朋友,寫了更多的詩和文章,他對蒙古的態度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元好問是壹位才華橫溢、多才多藝的作家。關於當時所有的文學形式,除了金等傳統戲曲,如詩、詞、歌、曲、賦、小說、傳統理論、筆記、表情、疏、碑、碑文、歌、誌、序、語錄、頌、書、言等,他都沒有找到任何證據或記載傳說。
元好問作品的主要特點是內容真實,感情真摯,語言優美而不華而不實。他的同時代人和後人對他的詩評價很高。他的朋友徐世龍說:“作為詩歌,都有相當的法度,風格的本質是壹種變化。李、杜,大蓋山水詩之祖,法度深厚,豪放豪放。文人如韓歐,公正明了,無奇不有,晦澀難懂之詞;樂府清新失意,悠然光明,制度最備。也可以以俗為雅,改之為新,使前人不傳,東坡、稼軒不聞。”他的另壹位朋友葉莉甚至稱贊他是“李二(李白和李詠)的背影”。評元好問《四庫全書總目·義山集》:“好問者為士,金元高聳如壹大篇。他寫的《中州集》意在用詩保存歷史,得之不足。自己做,形象深刻,格調高。沒有南宋渡宋江湖之人的習慣,也沒有江西的粗暴推導之失。說到古文,繩索緊,眾人有備,碑刻特別厲害。”
元好問也是壹位才華橫溢的文藝理論家,他的《詩三首》、《詩三十首》、《與張中傑的閬中論文》、《校系列跋》等。,都精辟地評論了古代詩人詩派的得失。他還提倡寫詩要“誠”、“情”,提出了許多寫作上的技術原則,如反對生硬晦澀、亂排典故、學習上要“蓄力久長”,這些都是他幾十年親身實踐的結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元好問是中央和地方官員,兢兢業業,關心國家興亡和民生疾苦,所以他的政治聲望很高。他罷免鎮平縣令時,正是元宵節,百姓老少對他依依不舍,舉杯告別。內鄉郡上任時,流亡在外,邊境安寧。所以他在按照傳統禮儀罷黜母親三年時,受到了“官民”的稱贊:“元好問老傅流亡,順應歷史,非詩人也。”任南陽縣令時,為當地百姓爭取了三年減稅,發展了生產,使百姓有了休養生息的希望。所以河南方誌說他“知南陽郡,尤善治”。《南陽郡誌》記載:“南陽郡,軍民十余萬,(元好問)帥府命鎮督,甚為厲害。”
元好問見證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滅金的全過程,從政多年。他強烈的憂國憂民的社會責任感使他時刻關註著晉國的命運和古跡的保護。在金儒倒臺前夕,他向政治家們建議用女真小字寫壹部金史,但未能如願,於是私下編了《仁臣雜記》。金死後,他抱著“國史必亡”的愛國信念,決心以自己的力量編纂壹部晉史,並為此付出了沈重的代價。他拒絕做蒙古的官員,以顯示他的信徒身份和對祖國的忠誠。然而,為了寫黃金的歷史,我不得不與前往蒙古的中上層官員打交道,以獲得他們的協助和必要的信息。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不理解他,“醜化罵,嘲笑她侮辱她,侮辱她的兒孫。”為了完成自己編纂《金史》的野心,元好問忍辱負重20余年,直至去世。為了編纂《金史》,他在自家院子裏建了壹個“野史館”,作為存放相關資料和編輯撰寫的地方。經過多年奔波,他積累了上百萬字的統治者和大臣遺言資料,後被稱為《金元統治者和大臣言行錄》。以“以詩存史”為宗旨,編輯《中州集》。這是壹部金代詩集,不僅收錄了2116金代去世或不在蒙古的詩人、詩人的詩作,包括金代的兩位皇帝、大臣,甚至布衣的普通百姓(包括2001詩和115詩),也是為每壹位作者* *。《文傳》就是在此基礎上寫成的,後來的《全晉書》自然也是在此基礎上補充的。同時,《中州記》也為金代歷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可惜,就在他自信滿滿地說只需要花三個月的時間查閱、抄錄《金史錄》中的相關內容,就可以開始寫《金史》這本書的時候,他的壹個朋友卻從中作梗,沒能看到《金史錄》在蒙古戶、漢軍首領張柔的記載,功虧壹簣,讓他後悔不已。雖然元好問生前未能實現編撰《金史》的願望,但他所搜集的材料為編撰元代宋遼金史乃至明代元史提供了大量第壹手材料,尤其為編撰《金史》奠定了基礎。元好問尊重史實,不墨守成規,直截了當,所以後世學者壹致認為《金史》與元好問關系密切,《四庫全書總目》被稱為“他寫的很多書”。元好問修改國亡史的做法也被後人模仿。比如明朝老人萬斯同,他拒絕了博學的清政府宏觀詞部的招募,堅決拒絕了清政府給予的七品俸祿編輯的頭銜,而是以“布衣”參與了明史的編撰。民國三年(1914),清史館成立,多位清史老兵參與編寫《清史稿》,以報故人。
元好問非常重視並努力保護人才,喜歡獎勵落後的人。晉愛宗二年(1233)四月,蒙古兵入侵汴京,元好問推薦了、王鄂、、高明、李治、劉啟、杜、張仲景、時任蒙古秘書長的葉魯初等54位中原學者。然而,他教育或指導了許多著名的文學藝術家,如郝靜,王允,徐苑,王思廉,孟奇,,郝繼賢和嚴復。尤其是他保護、教育白樸的故事,壹直是文壇佳話。白樸之所以後來成為元曲四大家之壹,為白樸《天籟集》作序的王博文認為,這與元好問的教導是分不開的:“留山之後,誰是著名的樂府?殘膏留香化魔,這也見於太素(白蒲詞)。然而,繼承了這座山的人不屬於太素,而是屬於Xi!”
元好問對蒙古的態度經歷了壹個矛盾變化的過程。他為蒙古滅晉國而痛心疾首,對愛宗天興二年(1233)晉汴京西邊的統帥崔莉投降蒙古,背叛金朝嬪妃而懷恨在心。但並沒有完全否定向崔莉投降,客觀上挽救了汴京數百萬人免於壹死的災難。因此,他被迫參與了為崔莉立功勛碑這壹重要的政治事件,這也是他遭受他人冷嘲熱諷的重要借口。金元之交,元好問的思想非常痛苦和矛盾。他壹方面痛心於統治者的腐敗和混亂,希望出現革除舊布的新局面。他看到統治者被蒙古所註定,就把統治者的54部《天演論》推薦給“改革王朝”蒙古。他可以原諒那些投降蒙古的晉國前大臣,比如耶律楚材、張桑、燕章、趙天錫,只要他們做了壹些減輕晉國人民苦難的好事。他在蒙古已經住了二十四五年了。通過多年的觀察,他對蒙古的看法逐漸發生了變化。他對去蒙古為官的中原漢人,如張柔、顏章等,表示贊賞,認為他們能夠促進文化教育,穩定人民生活。特別是非常感謝英明的蒙古國王忽必烈重視儒學,發展學校,實行更有利於經濟文化發展的政策;我特別佩服忽必烈在雲南打敗地方勢力,取消半獨立狀態,恢復漢唐舊新疆的豐功偉績,為他歌功頌德。所以他逐漸把蒙古政府當成了壹個值得他驕傲的正統合法的政府,就像漢唐壹樣。他在七言律詩《劉師舉克制雲南》中,直接稱蒙古為“漢家”:“雲南山高,漢家破墻。九州比九州更九州,海色映南極。”漸漸的,元好問也把自己當成了蒙古的臣民,對立的感情漸漸消失。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元憲宗二年(1252)春夏之際,元好問雖然已經63歲,卻和好友張德惠壹起北上見忽必烈,請求忽必烈做儒學大師,忽必烈欣然接受。他們還提出免除儒兵納稅,忽必烈也同意了。
袁浩文多才多藝。他除了擅長詩歌、政治,在歷算、醫學、書畫鑒賞、書法、佛道等方面也頗有造詣。他的朋友遍布古今,既有名臣貴胄、王侯將相,也有普通的畫家、隱士、醫生、僧道、文人、農民。根據壹些研究,有50個人有書面證據。
元好問,學識淵博,著述豐富,舉後,清正為官,在金元文壇上尤為突出。即使在明清兩代,能和他相提並論的人也是鳳毛麟角,他被學生、老師、朋友尊稱為“壹代宗師”、“壹代宗師”。據信流傳至今的作品有:詩歌1380余首,380余字,散曲6部,散文250余篇,小說4卷202部,《中州集》10卷,《唐詩宣導》10卷。此外,失傳的著作還有很多:《金雞》、《東坡詩》、《杜詩論》、《詩與自警》、《人臣雜編》、《金朝言行錄》、《南關錄》、《吉劍方》、《顧》等。
袁浩文有四個兒子,五個女兒。長子,字叔,官至袁為汝州;次子元稹,字叔愷,太原道輔;三個兒子總管事,叔字全省。另壹個兒子,綽號阿辛,死得早。顏淵,第二個女中學生,成了壹個女道士。
元好問詩(金)
觸摸魚
問世間,何為愛,教生死。
四面八方飛來飛去,老翅幾經冷熱。
快樂是快樂的,但離別是痛苦的。學校裏更有傻孩子,妳也該有話說。
萬裏雲,千山暮,只為誰。
橫汾路,寂寞時小顧。荒煙依舊平淡,那招魂有什麽意義?
山鬼在風雨中啼鳴,天空在嫉妒。如果妳不相信和平,鳥兒燕子都是黃土。
時代將永遠持續下去。為了留給詩人,我狂唱狂飲,遊覽了秋艷。
觸摸魚
問藕,有多少絲藕知道為誰苦。
兩朵花嬌媚對立,只是舊家子弟。
已經答應了,我就不教了,生死與共。夕陽無語。
在答謝客人的煙霧中,費翔河沒有心碎。
好夢,幸好靈芝。世界今天和明天都在投球。
海枯石爛,妳恨不能把黃土埋了。
相思樹,流年,無端被西風誤。藍舟活的少。
我怕再提酒,紅裙半垂,風雨臥。
玉蘭慢遊三臺
張張東流下,無盡,古今情。
還記得海上三山,雲中雙闕,那天的南城。
黃色星星。若幹年後,春蔭蒼蒼,野草蒼翠。
冰井依舊滿石秋(底為“瓦”),露盤已失金莖。
浪漫的短歌,慷慨大方,不缺水壺聲。
我想喝葡萄酒和河水,在鞍馬上寫詩。
摔倒。王燦,故裏似南飛,黑鵲子夜。
笑殺西府客,莊懷無命。
圍城中,懷西河有事業。
西江歸路。西南傾慕,投林高鳥。
當妳升官微,世界又累又苦。
不在獨角獸的畫裏,與鳥巢不合拍。
自嘲壹下。名存實亡,我壹生都在吶喊。
驚擾馬腳,被歲月無情,褪去年少。
鐘鼎山森林,多久了?
四壁秋蟲夜語,更有殘光斜照。
鏡子是清晰的。增加了多少白發。
石舟慢慢地去了趙石博物館,在悅慈新店與德·張馨告別。我明天會把它送到這裏。
擊築曲,鞍馬作詩,年少豪邁。
從運河社會的風風雨雨來看,簡直是浪費笑料。
我壹直住在王燦,但現在我無精打采,爬樓梯,我相信美麗不是我的土地。
天地齊飛,卻又如此美好。
旅行。長輩在山中相見,應記此行的好與壞。
是假名,但對主人來說是個錯誤。
很遠的路,在寺廟裏沙沙作響,漫不經心地騎著,和行人說著話。
詩即將完成之時,西山風雨滿。
臨江縣從洛陽壹直走到金夢路。
在古代,黃晨下山總是英雄。
人長大了,恨水向東長。妳懷著誰* * *的語言,遠遠的就看到了洪的回歸。
世間的功名會用到最後,我曾經怨天尤人。
豪格是壹首幾千分鐘的葡萄酒之歌。男人的事情不是談論貧窮。
鵪鶉日
華表回到老淩薇,把他的頭皮留在他的名下。
以前是旅行,今天是白板。
賣酒,在洛杉磯釣魚,愛休閑,真的是與世無爭。
墓頭不要簽西文。袁是中原的布衣。
和平歡樂小夜曲/和平寧靜歡樂的歌詞
離腸,薄淺妝痕。
飛來飛去,雙語燕子飛來,新聞知道郎近。
樓前微語,海棠簾輕寒。
隨著杜宇春天的聲音,樹上有無數的青山。
論三十首詩
(丁醜三下鄉作品)
中國歌謠《魏詩九》,眾說紛紜,但無人詳論。
詩中的鑿手是誰?暫且教靜唯清濁吧。
曹流坐虎嘯生風,四海無二雄。
遺憾的是,劉月詩並沒有在智恒建安中學教書。
金的愛情很多,還是缺壺歌。
如果風雲討厭張華少,那文麗的新聲呢?
(鐘嶸評價張華時,恨他對孩子的親情,恨他的不風雲。)
陶淵明的語言平淡、自然、自然,摒棄了套用的纖維,透露出真正的質樸之美,使閱讀常新。
陶淵明本人是古代的人,但並不妨礙他仍然是阿津王朝的人。
(晉代的劉子厚、謝靈運;陶淵明,唐代的白樂天。)
什麽東西可以倒進平底裏?
老阮不瘋誰贏?當他出去的時候,他笑了。
心畫總是扭曲的,文章還是被看成壹個人。
崇高的情懷,永恒的休閑福,爭取安仁的信任,敬道塵埃!
慷慨的歌從來不傳,跳馬裏壹曲自然。
中州千古豪邁,還去陰山赤樂川。
沈宋橫貫書法領域,浪漫之初齊梁未廢。
論功德,若與吳等量齊觀,則以金為榮。
誇概念是浪費時間,但陸雯還是討厭和潘在壹起多余。
心只要溝通了,就很難翻盤。
(陸武和潘靜,見《世說》)
平行是壹種特殊的方式,柵欄那麽小。
少陵自有廉,爭識乃為〔吳石〕〔師府〕。
(見元稹《子美墓誌銘》)
偷偷摸摸總是不真實的。
有多少人來長安畫壹幅秦川?
王皇帝的春心在布谷鳥中哭泣,美麗的女人們對中國新年充滿了色彩和怨恨。
詩人總是愛昆西,但討厭沒有人寫簡媜。
千古文章有坦途,又有誰如玉川陸?
真書不入今人眼,教孩子畫鬼符。
源頭在哪裏?山林怎麽才能買到便宜的衣服?
華歆隨重投金,卻被屈弄中了眼。
筆底銀河落九天,番山前不曾憔悴。
在世界上,對待呂璉是浪費學者。
珍惜秋蟲永恒的愛,山鬼在燈前淚流滿面。
鑒湖春色如此無人煙,岸邊桃花滿波。
切飄之聲,靈動深沈,何苦研究苦果!
朗翁水樂無宮簽,故為雲山邵之音(“鐵鍋”為三分水)。
(水樂,二山事。而其《哀乃曲》曰:“停而聽之。
我喜歡這首歌,喜歡韶雲山的聲音。"
東野愁死,高天厚詩囚。
江山永恒的朝陽筆位於龍源白螭大廈。
妳已經在溪流裏呆了很久了,但是妳怎麽能孤獨和憤怒壹百年呢?
沒人說有了天,春草會贏多少學校輸多少?
(田穗子詩:“南榮芳草不多,有新苗。兒童
我不知道名品,但我怕和春草輸贏。")
謝可風映古今,誰起源深如柳州?
朱仙的余音猶在,卻是當年的落寞之心。
不好意思,我們還是死了,唱歌也沒有獎勵。
縱橫有淩雲筆,跪拜他人也可憐。
奇怪的事情更讓人驚訝,需要壹波壹波的去動。
我只知道詩歌去了蘇黃,但是是誰呢?
瞿學薄情小說欺軟怕硬合適,詩詞和諧詛咒合適嗎?
現在的人嘲笑古人,除了客套話什麽都不懂。
多情牡丹含春淚,弱薔薇臥晚枝。
從退巖的文字中,我知道運河是壹首少女的詩。
亂世之後,玄失古基,讀花讀詩,唯有悲。
劉郎也是人客,白白向東風訴苦。
晉人不厭爐,精受塵。
蘇門國有忠臣,詩有新。
感受了百年古風,元佑人第二次來了。
還有壹些人說害怕學金陵。他們為什麽要浪費歐美?
很難變得漂亮,很難接近兒子,但是很純粹,完全迷失了。
論施寧去伏翁祭拜,而非江西社會成員。
池塘春草,謝家春,是個新詞。
關起門來傳話,陳正子,可憐又沒用!
樹搖蜉蝣狂,秀才愛談量。
我過去留下了成千上萬首詩,但誰來糾正它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