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A. 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課時安排: 壹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壹.導語 :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壹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誌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誌摩是怎樣壹個人呢?讓我們和誌摩壹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誌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誌摩(189x—193x),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x年考入北京大學,並於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x年赴美留學,192x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誌摩於婚外愛戀林徽音,並於192x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x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x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誌摩任翻譯,後隨泰漫遊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並相戀,192x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x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x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x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誌摩為了生計,往返於北平與上海之間疲於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於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於深深的痛苦中。193x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x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壹片“雲彩”,時年僅36歲。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誌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x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壹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壹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三.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註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四.整體鑒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壹)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壹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誌摩的這首詩壹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麽不壹樣呢?

 明確:壹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1. 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麽作用? -------串講詩句

 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壹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簽蕭,在沈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沈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壹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壹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沈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B、

 第壹節:借代 第二節:暗喻 第三節:擬人 第四節:移就、誇張

 第五節:照應開頭 第六節:暗喻、擬人、移情 第八節:重疊復唱

 C、寄托情感尋求解脫的詩歌有個***同的抒情特點,其抒情結構大體表現為:“物我相對”→“物我相融”→“物我相對”。讀者在詩的開頭往往能看到壹個清晰的抒情主體,因某種現實原因而面對著壹個或物象或情境的客體。然後,因出神於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體融於客體中,或神與物遊,或物我皆忘。當神遊或忘我到達極致後,不能繼續維持這種物我和諧時,抒情主體會幡然回到與客體的相對之中。這種抒情結構常常被詩人用來表達失意之後的虛幻寄托、抑郁縈懷的短暫解脫。

 D、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壹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壹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壹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裏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1、形式:四行壹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回環呼應——建築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壹股清風壹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壹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壹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麽?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壹次,又何必帶走壹片雲彩呢?——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這首詩像壹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壹節,每壹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壹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壹種夢幻般的感覺。

 如詩歌的第壹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壹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誌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壹節都包含壹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壹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壹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壹壹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壹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裏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裏,做壹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壹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壹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壹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壹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沈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仿佛在悉心呵護壹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壹在壹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壹揮等,使每壹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