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斜杠男神”蘇軾跨越千年的逆境美學

“斜杠男神”蘇軾跨越千年的逆境美學

提到蘇東坡,妳頭腦中大概會閃過他的智慧幽默、從容豁達,會閃過他的不畏強權、直言敢諫,會閃過西湖、荔枝、東坡肉...... 跨越千年的北宋第壹男神,以曠古爍今的文學作品成就了其千古奇才的地位,更以豐滿的靈魂為跌宕的人生添加了濃墨重彩。 當我們與這樣的靈魂對望,嘴邊泛起的微笑,也許就足以說明壹切。

在 詩歌 領域,他與黃庭堅並稱為 “蘇黃” ;

在 宋詞 領域,他與辛棄疾並稱為 “蘇辛” ;

在 散文 領域,他與歐陽修並稱為 “歐蘇” ,有 “歐文如潮,蘇文如海” 的美譽;

在 書法 領域,他是 “宋四家” (黃庭堅、米芾、蔡襄) 之首 ;

在 繪畫 領域,他因 擅畫怪石墨竹 ,成為 “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 ;

在 哲學 領域,他是宋代三大哲學派系(關學、洛學、蜀學)中 蜀學的代表人物 。

在他 65年的人生 中,創作了 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4800多篇散文 以及 不計其數的書法繪畫 。

堪稱文學藝術領域全才的他,還是壹個 政治家、美食家、養生家 ……

他的家庭占據了名留史冊的唐宋八大家的三個席位 ,他們就是號稱“三蘇”的“老蘇”(父親蘇洵)、“大蘇”(哥哥蘇軾)和“小蘇”(弟弟蘇轍)。作為唐宋八大家之壹,他是當之無愧的北宋全民偶像, “斜杠男神”不足以描述他,卻也只能用來描述他。

① 從“誤判”第二到考中進士

蘇軾出生在四川眉山,天資聰穎。在母親程式的悉心教導下, 10歲 便寫出了令老師自慚形穢的奇絕之詩, 11歲 開始接受“科舉教育”。 19歲 父子三人上京趕考,等待殿試的過程中結識了當時的文壇盟主歐陽修以及學術界的其他名流。殿試時他的文章《論為政的寬與簡》得到了主試官歐陽修的激贊。但歐陽修誤以為是自己的朋友曾鞏撰寫,為避嫌忍痛將文章判為第二。蘇軾 20歲 考中進士 ,在388人之中幾乎名列榜首。

壹代才子嶄露頭角,卻在準備進入仕途時遭逢母親離世。居喪結束, 25歲 被朝廷 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判官,到陜西赴任 。期間與陳太守政見不合,卻最終與陳太守之子陳慥成為摯友;同時結識了成為他後半生仕途克星的章惇。 28歲 任職於史館 ,借機飽讀了珍本書籍、名人手稿和名家字畫。

② 從王安石變法到烏臺詩案

蘇軾 30歲 時父親病逝, 32歲 結束居喪, 33歲 再次 回到京城任職 。 同年,政壇的驚濤駭浪緩緩拉開了序幕。 王安石被神宗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政治改革(王安石變法)。兩年後,朝廷分成了以神宗和王安石為代表的 改革派 及以司馬光、韓琦等老臣為主的 守舊派 。由於理念與神宗、王安石相悖, 在朝廷為官的蘇軾波折不斷 。然而, 在密州、徐州、湖州、杭州、揚州、定州等地擔任太守期間,卻成績斐然。 為了應對徐州水災,他上書朝廷撥款,修建了更加堅固的城防工事並興工建立了壹座百尺高樓,依據五行取名“黃樓”,以土鎮水。

1079年在湖州任知州時,蘇軾出版了壹本名為 《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 的書。由此,“烏臺詩案”拉開了帷幕。(禦史臺的官署內遍植柏樹,烏鴉常在柏樹上棲息築巢,所以稱為“烏臺”。)監察禦史臺李定、舒亶等人經過四個月的潛心鉆研, 將記錄百姓艱苦生活的寫實詩句 (“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添油加醋地 說成 諷刺新法、藐視君上、為亂朝政 。7月28日,蘇軾被官家逮捕,8月18日,被送進禦史臺的皇家監獄。多位故友牽連入獄,蘇轍也受到了降職處分。受審時蘇軾坦然承認自己對新法的意見,堅決認為自己陳述的百姓之苦均為事實。此舉激怒了推波助瀾之人,他們建議神宗判蘇軾死刑。在王安石及壹眾正直之臣的勸諫下,11月29日,神宗下旨將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史。 1080年的除夕之夜,44歲的蘇軾離開了監獄,留下了《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

③ 從黃州到惠州再到儋州

初到黃州的不適逐漸消退,蘇軾變得越發 成熟 。他給好友陳慥寫信時依舊言辭激烈,並告知對方閱後即焚;而給章惇寫信時,顧及到對方的人品,就表現得義正言辭。針對溺死新生嬰兒的野蠻習俗,他給當地的太守 寫信痛貶殺嬰之惡 , 成立了救兒會 並請富人捐款,請寺廟的和尚主管賬目,幫助貧苦的百姓養活嬰兒。

四年後 哲宗繼位,高太後垂簾聽政。高太後欽佩蘇軾的人品、才華,把他調回朝廷並 委以翰林學士 的重任。然而,司馬光離世使獨處高位的蘇軾再度成為了群臣的攻擊對象。朔黨(朔州壹派)、洛黨(洛陽壹派)、蜀黨(四川壹派)等政治派系逐漸形成, 在蘇軾本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蜀黨將其奉為領袖。 蘇軾孤軍奮戰,對烏煙瘴氣的朝廷倍感失望。高太後去世後哲宗皇帝親政,由於對新黨極其信任, 啟用章惇為宰相 。 5 8歲的蘇軾再次成為政治犧牲品,被貶至偏遠的廣東惠州。 曾是翰林學士、宰相候選人的他,被貶到嶺南煙瘴之地,落差之大令人痛惜。

經此磨難,蘇軾卻依舊不改初衷。 他關心民生,與太守和縣令合作建橋、修建放生池,寫信陳情糧食價格失衡,幫助農民使用“浮馬”插秧,不斷推進惠州的革新。 然而,蘇軾在苦難中的自我寬慰卻徹底 惹怒了章惇。61歲的蘇軾,再度被貶到海南島的儋州。 儋州的夏天潮濕悶熱,冬天陰雨連綿,導致蘇軾新病舊疾頻頻發作。但是,儋州的居民相信“巫醫之術”,患病時只會請術士宰牛焚香禱告進行治療。蘇軾只好開始 親自研究中醫,到鄉野采藥,給百姓治病 。期間,在蘇軾的努力下, 原本相處極不融洽的漢人統治者與少數民族,關系得到了緩和 。

黃州、惠州與儋州的三次貶謫,貫穿了蘇軾的中、晚年。 在此之前的蘇軾,雖然仕途不濟,卻也大有作為、深受百姓愛戴,這也是他在貶謫之前雖已過不惑之年卻依然散發著風流瀟灑的“少年意氣”的原因。而遭貶謫之後,經歷過心灰意冷的境遇與顛沛流離的命途,蘇軾開始深省並逐步蛻變,苦苦求索之後,終於成為了令人崇敬的“東坡居士”。

蘇軾跌宕起伏的壹生,既有廟堂之上的縱橫捭闔,也有江湖之遠的豁達豪放。他秉性善良、知足樂天,他豪邁灑脫、胸懷寬廣,他悲天憫人、淡泊崇高,這壹切,成為了他人生的註腳,成為了他面對逆境的獨特美學氣質。

① 醉心生活

蘇軾將杭州看作第二故鄉。為了治理西湖的淤泥堵塞,他命人挖出淤泥,修建堤壩,遍植花樹, 為後世留下了西湖十景之壹“蘇堤” 。他創作了《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留下了膾炙人口的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初到黃州時,他獨自住在壹個名為定惠院的寺廟中,心情愁苦、徹夜難眠,只好借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蔔算子·缺月掛疏桐》) 抒發情緒。當地的徐太守久聞蘇軾盛名,幫他遷居。從此, 林臯亭成為了“雪堂”,東邊的荒地成為了“東坡” ,蘇軾將長衫換成短衣,開始了隱居務農的生活。 “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 生動展現出他的自得其樂。期間,他閱讀了大量佛經,並與儒家經典結合,實現了作品境界的升華。無論是《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還是《臨江仙·夜歸臨臯》中“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觳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豁達,亦或是《定風波》中“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灑脫,無不構成了壹個 全息視角下,立體、鮮活、動人的的蘇軾 。 在黃州,蘇軾成為了真正的蘇軾。 《赤壁賦》中的“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壹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壹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適。 ”壹語 道破了人生的真諦 ,《記承天寺夜遊》中的“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隨步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將我們對夜色、竹影的想象推向了極致 。黃州更是東坡肉的誕生地,“美食家”蘇軾對豬肉的喜愛、贊頌之情在《豬肉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凈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人不肯吃,貧人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據史料記載,蘇軾是被貶往嶺南的第壹位官員。 58歲的他,仍然對壹切充滿好奇,品檀香,品酒,靜坐,寫文,開發菜譜(如烤羊脊、燒鰻魚)。 “依然故我”的他醉心於亞熱帶的絕美風光,留下了名句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61歲的他,在小兒子的陪伴下走上了離故國更加遙遠的路,來到了完全不適合老人居住的儋州。 衰老、疾病在有趣的靈魂面前黯然失色,他燒墨制墨以供自己使用,燒烤生蠔以求貼近生活。

無論怎樣, 在樂觀豁達的蘇軾眼中,壹切境遇都不過是生活的作料,細品方可知味,知味方可釋懷。壹生顛沛,三次貶謫,幸或不幸都已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成就了蘇軾,更成就了中國文化。

② 手足情深

相比蘇軾,蘇轍恬淡冷靜,穩健務實。 蘇軾與他政見相似,亦師亦友,手足情深。蘇軾曾經稱贊蘇轍是宋代文壇上唯壹可與自己壹決高下之人。無論蘇軾的人生如何順逆榮枯,蘇轍都是他創作的靈感源泉。

蘇軾去陜西做官時,經歷了兄弟之間的第壹次別離。蘇轍贈與兄長“相攜話別鄭原上,***道長途怕雪泥。”,蘇軾回應“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在山東密州, 蘇軾思念七年未見的弟弟 ,於中秋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被貶儋州過海前,蘇軾與謫居雷州的弟弟蘇轍見了此生最後壹面。 蘇軾去世後,蘇轍為兄長寫下了墓誌銘:“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③ 夫妻情篤

18歲 時,蘇軾迎娶了小他3歲的王弗。發妻“敏而靜”,既能陪伴在側,又能從旁提醒。蘇軾的熱情豪放與王弗的智慧冷靜相得益彰,二人婚姻美滿和諧。 29歲 時,妻子病逝,留下壹個未成年的兒子。蘇軾深感悲痛,在《亡妻王氏墓誌銘》裏寫道: “君得從先夫人於九泉,余不能。嗚呼哀哉!余永無所依怙。” 由於安葬完妻子後再也沒有回過眉山, 妻子過世十周年後 ,他又寫下了 堪稱千古絕唱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32歲 時,他迎娶了小他11歲的王閏之。閏之雖不及堂姐王弗博學聰敏,卻也順隨柔和、無微不至。宦海沈浮的歲月,她始終與蘇軾同甘***苦,並盡心照料堂姐的遺孤。蘇軾 58歲 時,閏之離世,加之被貶黃州,他受到了致命重創。

38歲 時,與杭州歌妓朝雲相遇,後收為侍妾。 朝雲聰慧幽默,與蘇軾脾氣最為相投。蘇軾曾評價“知我者,唯有朝雲也。” 在黃州時,蘇軾為二人的孩子賦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壹生。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而孩子卻不幸夭折。朝雲離世時,蘇軾寫下: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④ 浩氣永存

1101年,徽宗繼位,大赦天下, 65歲的蘇軾終於結束了流放生活 。北返途中,路經掛有自己早年畫像的龍遊寺,蘇軾題詩: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7月18日,蘇軾在病床前對三個兒子說, “我平生未嘗為惡,自信不會進地獄。” 他囑咐兒子將他與妻子合葬在弟弟家附近的嵩山山麓。 7月28日 ,他永遠離開了人世。“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 ,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 ,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壹代文豪,就此隕落。

他是散文作家、新派畫家;

他是佛教徒、士大夫;

他是皇帝的秘書,是培養出“蘇門四學士”(秦觀、黃庭堅 、張耒、晁補之)的賢師。

任何語言、文字都無法勾勒他的全貌。

也許,

他的全部作品,就是他的瑰麗人生;

他的全部人生,就是他的永恒作品。

終其壹生,他不過是,

盡其所能,得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