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五大著名盆地,即四川、塔裏木、吐魯番、準噶爾和柴達木,面積超過65438+萬平方公裏。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並稱為“中國四大盆地”。
塔裏木盆地
塔裏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是中國最大的盆地。“塔裏木盆地”是維吾爾語的中文翻譯,意思是“沒有韁繩的大盆地”。盆地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甘肅與新疆交界處,東西長約1.600公裏,南北寬約600公裏,面積約53萬平方公裏,平均海拔約1.000米,約占新疆總面積的壹半。比四川盆地大2.6倍,比北疆準噶爾盆地大1.4倍,比吐魯番盆地大10倍,是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
塔裏木盆地深居歐亞大陸腹地,周邊山脈海拔均在4000 ~ 6000米。這裏遠離大海,氣候幹燥少雨,晝夜溫差大,季節變化大。是典型的大陸沙漠氣候。冬天很冷,夏天很熱。1月平均氣溫-10℃,7月平均氣溫25℃。同壹地點冬夏溫差可達50℃-60℃,晝夜溫差可達15℃-20℃。每當春夏秋冬之交天冷的時候,就經常穿棉衣;中午氣溫很高,穿著單衣還熱。所以人們用“早上穿裘皮大衣,下午穿薄紗,抱在火爐邊吃西瓜”來形容這裏的氣候特點。流域降雨量大部分地區不到50 mm,東部只有10 mm左右,有些地方甚至全年不降。
從盆地邊緣向中心依次出現戈壁沙漠、沖積扇平原和沙丘區,整個盆地呈環狀結構。由周圍山脈的河流形成的沖積平原通常是綠洲。大綠洲是喀什、東沙、和田、阿克蘇和庫車。綠洲農業發達,運河縱橫,田樓相連,樹木成蔭,小麥、玉米、水稻、棉花、水果豐富。這裏是中國重要的糧食、長絨棉和絲綢產地。盆地中部是中國最大的塔克拉瑪幹沙漠,面積約33.4萬平方公裏,也是世界著名的沙漠。由於沙漠面積大,極度缺水,舊社會很少有人能進入沙漠的中心區域,所以這個大沙漠被命名為“塔克拉瑪幹”,意為維吾爾,因為根本無法進出。盆地東部有壹個著名的遊子湖——羅布泊。也有許多內陸河流,水源不是來自雨水,而是主要來自山上融化的雪。
居住在塔裏木盆地的主要是維吾爾族。在舊社會,由於交通不便等各種原因,自然封閉,很少有人來。解放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之間的交往加快了,來這裏的人與日俱增。特別是人民政府多次派科學考察隊到這裏考察自然條件和資源,發現這裏不僅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還有多種有色金屬和石油,還有大量的鹽礦。隨著中國建設的發展,這些寶貴的資源將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
準噶爾盆地
準噶爾盆地位於天山北麓,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西北、東北、南三面環山,形成面積約38萬平方公裏的等邊三角形,是中國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形自東向西略有傾斜,東端海拔可達1000米,而西部的湖沼窪地已降至200 ~ 400米,艾比湖水位海拔僅189米,為盆地最低處。
準噶爾盆地的地形結構與塔裏木盆地相似,但周圍的山脈有許多空隙,所以盆地的形狀不如塔裏木盆地完整。盆地東西兩端相對發達,成為中國通往中亞的通道。盆地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地勢向東逐漸增高,與內蒙古高原相連。盆地內部的景色很復雜,有草原、沙漠、鹽湖和沼澤。其中沙漠僅限於中東部,即瑪納斯河以東,統稱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這裏氣候幹燥,沙丘相對較小,高度較低。瑪納斯河以西降水較多,多為草原和沼澤地區。盆地西部有高達2000米的山脈,但有幾個缺口,西北風吹進盆地,冬天氣候寒冷。
準噶爾盆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煤炭和各種金屬礦藏。盆地西部的克拉瑪依是中國較大的油田之壹。阿爾泰山北部地區自古以來就以盛產黃金而聞名。準噶爾盆地綠洲較少,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部。盆地東緣基本沒有綠洲,因為沒有高大的山脈為綠洲的發展提供水源。
柴達木盆地
柴達木盆地是青藏高原沈降最深的巨型盆地,略呈等邊三角形。位於青海省阿爾金山、祁連山、昆侖山之間,東西長800公裏,南北寬350公裏,面積約22萬平方公裏。它由許多小的山地盆地組成。盆地西高東低,海拔2500 ~ 3000米,比塔裏木盆地高2 ~ 3倍,為高原盆地。從盆地邊緣到中心,依次是戈壁、丘陵、平原、湖泊。
“柴達木”在蒙古語中是“延澤”的意思。兩億三千萬年前,它還是壹個大湖。後來盆地西部上升,湖面逐漸變窄,留下了5000多個鹽湖。察爾汗鹽湖,位於盆地中央,是中國最大的鹽湖,面積約1.600平方公裏,儲鹽量250億噸,可供全國人民食用8000年。鹽湖表面形成大面積堅硬深厚的鹽蓋層,最厚處達15米。有31公裏的公路貫穿盆地南北,建在察爾汗鹽湖的鹽蓋上。這裏的許多房子也是用鹽塊建造的。盆地內還有五顏六色的鹽結晶,其中結晶鹽塊可雕刻成各種藝術品,柴達木不僅是鹽的世界,還盛產石油、石棉和各種金屬礦藏,曾被譽為“聚寶盆”。如今,這個沈睡了千年的“聚寶盆”正在被打造成為中國西北重要的工業基地之壹,其東部和東南部成為新開墾的農業區。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的自然風光與上述三大盆地有很大不同。這裏的河流壹年四季都在湧動,茂密的森林和青翠的田野映襯著紫色的土壤,紅與綠相映成趣,讓這個被譽為“天府之國”的盆地顯得格外妖嬈。
四川盆地是壹個面積約20萬平方公裏的丘陵盆地,不僅形態完整,而且是壹個標準的構造盆地。被邛崍山、龍門山、大巴山、巫山、大樓山環繞,海拔1000 ~ 3000米。富含紫砂頁巖,故稱“紫盆”、“紅盆”。大約65438+3500萬年前,四川盆地還是壹個內陸湖。後來由於地殼運動,周邊上升為山區,東部邊緣的巫山地勢較低。湖水從巫山溢出,湖底逐漸幹涸,成為壹個盆地。在地殼水平運動的作用下,盆地內的山脈全部呈西南-東北方向排列,川東地區地勢最高,最高山峰華鎣山海拔約1800米,為盆地最高點。盆地中部丘陵平緩起伏,幾乎占盆地的壹半,形成丘陵盆地。
成都平原位於盆地西部,是地殼持續沈降和河流攜帶泥沙長期堆積形成的扇形沖積平原。平原上河渠縱橫交錯,便於灌溉,這是四川盆地的精髓。2200多年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防洪灌溉,在成都平原和岷江上遊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在岷江中心靠近冠縣的地方修建的大堤,將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都江堰前端的堰尖像壹個魚嘴,被稱為杜江魚嘴。外河水滾滾而下,流入長江。內江的水經過人工切割的岬角,通過渠道引入成都平原。這個取水口叫“寶瓶口”,被切割後與岸邊隔離的石堆叫“留樁”。為了控制灌溉用水,在都江堰下遊的內外河之間修建了飛沙堰,使內江的水在平坦時全部流入河道,泛濫時多余的水可以越過飛沙堰排入外河。這項工程建成後,灌溉了數百萬畝農田,有力地促進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勞動人民還在瓶口的石壁上雕刻水格,觀察水位的變化,積累了許多水利工程的寶貴經驗。
除成都平原的沖積土外,四川盆地廣大丘陵地區覆蓋著紫色土。這種土壤由紫砂頁巖風化而成,含有植物所需的磷、鉀等礦物質養分。這是中國南方最肥沃的土壤之壹。但由於土質疏松,流域降水豐富,地形多丘陵,缺乏植被保護的地方容易發生水土流失。長期以來,四川人民修建了許多梯田來保持水土。
四川盆地經歷了從陸盆到海盆、從海盆到湖盆、再從湖盆到陸盆的歷史,沈積了豐富的煤、鐵、鹽、天然氣、石油等礦產。再加上盆地內溫暖濕潤的氣候和集約肥沃的土壤,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四川盆地,不僅是中國重要的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高產區,還盛產甘蔗。新中國成立後,鋼鐵、機器制造、化工等重工業和許多輕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今天,四川盆地正被建設成為中國重要的現代工農業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