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人文更新?
“文心講壇”是清華大學研究生會於2005年推出的系列活動,涵蓋了學生感興趣的文學、歷史、哲學、美學等多個領域。本系列優秀人文論壇旨在邀請著名學術大師在清華大講堂,從東西方文化、傳統與現代等角度,向清華學子傳遞人文精神,啟迪人生智慧。這本書收錄了論壇的精彩文章。序韻分明,與時俱進,尋根釋古——從夏商周文明談尋寶夢唐人——解讀千古遺寶——魏晉玄學探源, 中國古代官銜制度的發展與影響——中國古代軍事家的智慧和兵法貫通古今——清華國學大師追憶古道北京——北京城的歷史沿革與傳統文化風貌人文漸新——百年清華與人文之魂飛天——千年敦煌的過去與未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戲劇的新探索。 九州的現狀與未來--中國建築與傳統文化美學後記。年紀大壹點的清華校友會記得,就在母校禮堂南墻的正上方,有壹塊藍底金匾(文革時被砸了,現在這幾年又補了壹塊),上面寫著“人性在變好”幾個字。它與對面論壇額頭上鑲嵌的校訓“自強不息,尊師重道”八個大字相呼應,也激勵著壹代又壹代清華人在校好好學習,畢業後做壹個嚴格的人,在祖國的各個崗位上(主要指為民族解放和文化、生產、建設的各個領域)擔起自己的責任,做出自己的貢獻。“日新”二字,應是源於湯磐的碑文(商湯王為磨礪自己不斷進步而刻在浴池上的碑文)“若新則日新,日日復壹日新”。1915年,還在清華讀書、擔任校刊主編的吳宓(1894-1978)為《清華周刊》寫了壹篇題為《感言》的社論,開頭引用了這段題詞,然後說:“...古法,治軍;為國為路推之,嘔心瀝血,任勞任怨,堅持不懈,就像壹個人。真心努力的人,才能強大,前景無限。如果妳想做什麽就做什麽,妳最終會成功的。灰心喪氣,就會虛榮自大,就會懶惰,就會碌碌無為壹輩子。可大意了!”這應該是清華人對這個碑文的理解和解讀。“人類”這個詞傳統上有不同的含義。舊義指“人員”。在《易經》中第壹次對應“天文”二字。所謂“小利與天文有關系,文明止於人性。”觀察天文,觀察時間變化,觀察人性,化為世界。"後人說:"聖人觀人文,詩、書、禮、樂皆謂之,教此,則成天下。“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所謂人文通常是指人類社會中的各種文化現象。後來又有了“人文”“人文”之類的詞。後者是指與生活和社會相關的所有科學範疇,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法學、文藝學、倫理學、語言學等等。將“人文”與“創新”結合起來形成校訓,是清華壹貫重視人文教育(或稱“人格教育”)的充分體現之壹。清華建校之初,就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我壹直以能造就完整人格的教育為目標,我也盡力了。“把‘人文主義得到更新’作為校訓來傳播,還有壹個更深層次的意義,那就是它與當時清華的教育思想和政策是壹致的。原來,清華老壹輩的教育家們壹直把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階段)不僅僅看作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是以“立人”為根本目的的手段(尤其是大學教育)。他們所奉行的教育思想可以統稱為“通才教育”,其理論基礎是中國古代儒家所歸結的“大學之道”,即“大學之道,後世廣為傳誦,在明德,在新民,在至善。”換句話說,大學教育(主要是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獲得“新人”的“技能”(包括個人素質的培養),以便將來肩負起“改造人民風俗、改造社會”的責任。“人文創新”的總著力點是“新”字,而在清華過去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始終貫穿著對新奇、創新、改革精神的追求。20世紀二三十年代,王國維先生和陳先生革新了史學研究方法。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朱自清為主任的清華大學中文系率先將新文學納入教學軌道,就是幾個明顯的例子。另外,當時判斷壹個教授好不好的標準,主要是看妳能不能在妳的教學中提出妳在學術研究中獲得的新見解。那時候每個教授都是搞學術研究的,不然會被人看不起。因為正如梁啟超所說:“...有價值學習的標誌是:1。發明新的原則;第二,應用發明的新原理研究以前從未研究過的現象。最重要的是,任何獲得並貢獻於全人類知識的人都是有價值的知識,否則,即使他能背誦許多原理或描述別人的研究成果,他的知識也將是兜售者,而不是獨立的。.....“但求新求異並不意味著可以輕率地拋棄或割斷傳統,做壹些標新立異的事情,更不能毫無根據地嘩眾取寵。必須建立在可靠的學術資源和深厚的學術功底之上。在這裏,必須滿足以下三個必要條件:自由討論的氛圍、獨立思考的精神和長遠尋求的眼光。如清華老校長梅貽琦、老教務長潘光旦在他們的《大學的壹個方案》中說:“...新人的大業不能壹蹴而就,與這個事業最相關的大學教育,以及從事這種教育的人,不能不超越現實;它的註意力的集中不能被壹個時間限制在壹個地方;預期的成績不能算作壹些接近的成績。約伯是理,它的壹些“全思維”會是不合時宜的思維;在他的“壹切”中,壹定有不恰當的話,也只是他的所思所言不合時宜,是或不適合未來,新文化的因素由此而生;進步的機會,專業則啟;而新民大業也是壹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