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蘇軾兩首《浣溪沙》原文、譯文及賞析!!

蘇軾兩首《浣溪沙》原文、譯文及賞析!!

1浣溪沙遊秋水清泉寺

宋朝:蘇軾

玩祁水清泉寺,寺旁是蘭溪,溪水向西流。

山腳下剛長出的嫩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樹間的沙路被雨水沖走。傍晚時分,雨開始淅淅瀝瀝地下起來,松林裏傳來布谷鳥的叫聲。(肖驍·左毅:肖驍)

誰說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門前的水也可以往西流!不要哀嘆老年時光的流逝!

翻譯

在妳遊泳的清泉寺,寺廟緊挨著蘭溪,溪水向西流。山腳下新長出的嫩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刷得壹塵不染。傍晚,小雨淅淅瀝瀝,松樹林裏傳來布谷鳥的叫聲。

誰說人生回不到青春期了?門前的小溪還能向西流!不要在老年時感嘆時光飛逝!

辨別和欣賞

東坡豁達曠達,善於隨機應變。他因詩中所謂的“嘲弄朝廷”而被羅誌囚禁。烏臺詩案後,於1080(元豐三年)二月被貶黃州。當初雖然也背了壹首“飲酒中真滋味更濃,醉酒中狂可怕”(《丁慧媛住月夜》)之類的神經詩,但當生活安定下來,樵夫的幫助,親友的關懷,縣令的禮遇,山川的吸引,促使他睜開了眼睛,敞開了心扉。這首呼喚青春的樂觀人生歌,就應該用這種心情來唱。

前三句,寫清泉寺的清雅風光和環境。山腳下溪水潺潺,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發出嬌嫩的嫩芽。松林間的沙路仿佛被清泉沖刷過,壹塵不染,異常幹凈。傍晚下著毛毛雨,殿外傳來布谷鳥的叫聲。這如畫的場景洗去了官場的汙穢,沒有了市場的喧囂。它美麗、幹凈、別致...充滿詩意和春天的活力。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氣爽,誘發了詩人熱愛自然,堅持生活的情懷。

環境激發了靈感,靈感也隨之增長。於是詩人在接下來的地方著手進行壹場激動人心的討論。這種討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興的隱喻,用感性的語言寫出關於人生的哲學。“道是誰”這句話是反問句引出的:用隱喻來回答。“人恨水長於東”,時光如流水日夜奔流,東奔西走,壹去不復返。青春只給人壹次,古人雲:“花開會再開,人永遠不會少。”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不可能老的轟轟烈烈,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的光彩。所以詩人做了壹個激動人心的評論:“誰說人生不算少?”門前的流水還能往西走!"

人們常用“白發”“黃雞”來比喻世事匆匆,形勢催新年,發出悲歌。白居易當年在《醉歌行》中唱道:“誰叫妳聽不懂歌,聽黃雞和天。黃雞催曉聲時醜,晝催年前壹。腰間的紅絲帶不穩,朱妍在鏡子裏丟了。”杜甫也曾用樂天詩來吟誦“試著自發地感受秋人,讓黃雞唱壹首歌讓妳想起黎明”這句話。在這裏,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希望人們不要感嘆自殘和衰老。“誰知道命沒少?”“休將白毛唱黃雞!”這和另壹首歌《浣溪沙》中“不要白毛唱黃雞”的說法是壹樣的。應該說,這是對衰老的宣言,是對生命和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在貶謫的生活中,蘇軾對生命的熱愛和曠達樂觀的性格,在被傷害和死亡的深沈基調下,通過演唱這樣鼓舞人心的歌曲得以體現。

2浣溪沙暗紅妝拍淺溪照片。

宋朝:蘇軾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雲不造泥。把國王送去哪裏?

荒沼夜滿秋水,茂林深處鳥鳴。行人傷心欲絕。

翻譯

依稀可以看到紅妝倒映淺溪,薄薄的雲帶著稀稀落落的雨灑在地上。送妳走的地方在哪裏?在馬戲團的西邊。

幹涸的池塘在昨夜之後充滿了秋水,密林深處,鳥兒在傍晚啼叫。行人斷腸的地方,草是那麽的荒涼迷離。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首告別曲。蘇軾交遊廣泛,多愁善感。自從被判到杭州後,他寫了很多情話,很多都是耳熟能詳的。這個詞雖然不是很搶眼,但是有自己的藝術特色。

風景中的愛情。這是這個詞最顯著的特點之壹。大部分字都是山水書寫,有點潑墨的味道。第壹部寫的是在馬戲西門前送別朋友:遠處隱約看見壹個女孩的裝束倒映在淺淺的溪水中,天空稀薄,還在下著零星的雨,路上沒有多少泥濘。隨著詩人在鄉間行進的步伐,接下來的影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下起了傾盆大雨,原本幹涸的池塘裏滿是秋水。已是傍晚,黃鸝的啼叫聲從密林深處傳來,前方有大片大片的雜草落入人們的視野。只有“紅妝照淺溪”稍有美感,而“空靈”充其量有幾分朦朧之美,其他基本色都是陰郁蒼涼的。所以,雖然文字只是略微點出了相關事件——“送別國君”“行人斷腸”,但我們卻能深切體會到抒情主人公的心情,震撼而悲涼。總之,詩人用蕭瑟淒涼的秋景寫出了自己的悲涼情懷。

詩中有圖。這反映了詩人在創作中的審美追求。這種審美追求來源於對王維詩畫合壹的唐代詩人與畫家的深入理解,也與詩人持有詩畫合壹、詩畫合壹的藝術分不開。在這首詩的創作中,詩人充分調動了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功能,運用線描的手法,為秋景圖畫了壹幅長卷,是這方面的成功範例。

寫對面。這從最後壹句“行人斷腸”就能看出來。詩人說,面對壹片蕭瑟模糊的頹草,朋友會無比悲傷。就這句話來說,可以說是情景交融,而從表達其他感受的角度來說,則是從反面來寫。當然,寫朋友離別的悲傷,是為了更深層次地表達詩人自己的悲傷,所以有相映成趣的奇妙效果。

文字多描寫景物,但景物生動,或視覺,或聽覺,或聲音,或色彩,描繪了壹幅幅真實動人的告別場景,加深了離別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