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這首詩膾炙人口,看起來平平無奇,但卻是唐詩中的代表作.
詩因為受體裁的限制,只能用很少的字來表達作者的創作意圖.所以,詩有“詩家語”,如果用讀散文的方法來讀詩,則不容易理解詩的本意.
這首《訪隱者不遇》,最大的特點是精煉,詩是五絕,只有二十個字.開篇第壹句“松下問童子”,問的是什麽,作者沒有說,只用回答代替了疑問“言師采藥去”,那問的壹定是“師往何處去”.接下來又用壹句回答“只在此山中”,省略了疑問“采藥在何處”,最後又以壹句“雲深不知處”省略了“山中何處采”.壹首要用七句才能寫明白的詩,只用了四句就寫完了.縱觀全文,作者的疑問壹句都沒有寫出來,而讀者很容易就能想到作者問的是什麽.
然後我們再看詩中出現的事物.“松下問童子”,那就壹定有主人公和童子兩個人,問的地點是松下,那就壹定有壹棵松樹,這棵松樹壹定不是小松,不然就不是“松下”而是“松旁”了.“言師采藥去”,兩人的問答開始了,作者壹定是來到“隱者”居住的地方,相問隱者的童子.既然是居住的地方,而且隱者還有壹個童子,總不會風餐露宿,那就至少應該有壹個茅屋.也許還種了壹小片菜地,有壹個池塘,養了幾只鵝……,當然,詩裏並沒有寫到這些,只是依個人的想象.“只在此山中”,那就必定有壹座山,至於這座山有多高?“雲深不知處”……
最後我們再看作者的思想活動.題目是《訪隱者不遇》,作者去拜訪隱者,想必壹定懷著壹顆怡然的心,至少心情是淡然的.而來到隱者居住的地方,“言師采藥去”,人不在,那必然有壹些失望.等到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中又萌升了壹點希望.最後壹句“雲深不知處”,方才徹底絕望了……
我們回顧壹下這首詩,作者和童子的對答,詩中出現的兩個人物、松樹、茅屋、被雲霧繚繞的高山,以及主人公的思想活動,所有所有這些加起來,二十個字,算上題目,二十五個字.
《涼州詞》·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是壹首典型的邊塞詩,描述的是軍營中壹場難得的酒宴.如果僅僅依照字面的意思,則容易誤將這首詩定為壹、兩個人的低吟淺酌後對戰爭的恐懼和不滿.
“葡萄美酒夜光杯”,開篇第壹句,先描述了酒宴的五光十色.“欲飲琵琶馬上催”,琵琶是當時西域胡人的樂器,是在馬上演奏的,催的也並不是出征,出征是吹號角.這句是形容當大家欲飲未得的時候,樂隊彈奏起了琵琶.沒有使用習慣的上四下三的音節,而改用了上二下五,更增強了這句詩的渲染力.末尾兩句,清代施樸華說“做悲傷語讀便淺”.這兩句詩並不是為了宣揚對戰爭的恐懼、不滿、哀嘆和厭惡,試想壹下,當酒宴開始時,響起了歡快、激昂的音樂,這時軍士們更是神采飛揚.酒過三巡,有人想要停杯不飲了,旁人勸道:“怕什麽?喝就喝吧,就算醉臥沙場,也請諸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我們不是早以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嗎?
這場酒宴所描述的,除了興奮的場面,熱烈的氣氛之外,還有軍士們視死如歸的勇氣和豪情.這種另人向往的魅力,正是邊塞詩的本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是唐代送別詩中的代表作,李白又是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這首詩能流傳千古,便不足為奇了.
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剛剛離開四川,他眼中的世界,還是那樣美好.而孟浩然此時已經名滿天下,他那種飄然獨立的性格又給了李白忘情山水間的印象(《贈孟浩然》——我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這首詩描寫的雖然是離別,但當時正值開元盛世,從黃鶴樓到揚州,又是壹路繁花似錦,所以他心裏沒有憂傷,相反卻充滿了愉快.
“故人西辭黃鶴樓”,第壹句先點了題,孟浩然要和他在黃鶴樓分別,而黃鶴樓又是傳說中當年仙人飛天的地方,這無疑又給這此分別增添了浪漫色彩.“煙花三月下揚州”壹句,意境絢美,孫洙評論這句詩為“千古麗句”,三月本就給人春意盎然的感覺,而加上“煙花”,更是把那種春意描寫的更為濃郁.“孤帆遠影碧空盡”,遠去的孤帆漸漸消失在那萬傾的碧空裏.“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時,詩人才註意到那仿似流向天際的江水.孤帆已逝,江水依舊,正是孔子那“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寫照.最後兩句看似寫景,其中卻包含了李白對朋友的深情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李白向往孟浩然,也向往美好的明天,是李白的詩中積極向上的不可多得的佳句.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這首詩寫於天寶十二年,而此時李白受排擠離開長安已經是第十個年頭了.腐敗的唐王朝在經歷了“開元盛世”之後江河日下,把持朝政的是楊國忠、李林甫、高力士等人,李白空有回天之誌,卻無用武之地.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那棄詩人而去的昨日中,飽含了詩人的抑郁和不平,曾經親手為李白調羹的唐玄宗早已將他拋在腦後.而“亂我心者”的“今日之日”,則是詩人對現實社會的憂慮.李白有扭乾轉坤的雄心壯誌,但無情的現實卻讓這份雄心使他更加抑郁.第二句峰回路轉,“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詩人擡眼看見秋雁籍著長風遠去,不禁心中升起醉飲高樓的豪情,心情也從極度地抑郁轉為奔放、爽朗.第三句分寫餞別雙方,“蓬萊文章建安骨”,李雲時任秘書省校書郎,唐代以蓬萊代指秘書省.而建安年間,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倡導剛勁的文風,後人稱為“建安風骨”,這裏指李雲的文章有建安文學的風格.“中間小謝又清發”,李白則自認自己有謝眺清新秀麗的詩風.接下來壹句詩人以驚人的想象力表達了兩人超凡脫俗的氣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使這首詩達到了高潮,然後就不可避免的壹落千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是千古名句,詩人由謝眺樓前不盡的宛溪水聯想到生活中無窮的憂愁,李白的這種憂愁和普通的憂愁泊岸.有明顯的區別,“抽刀斷水”這壹舉動,是詩人在努力擺脫精神上的苦悶,和陷於苦悶不能自拔是不同的.然而,無情的現實卻屢屢讓李白“不稱意”,萬般無奈之下,詩人只好以“散發弄扁舟”這壹條出路來尋求安慰.
李白的詩多是發牢騷,而李白發牢騷的詩特別好看.他的可貴之處在於,他雖然飽受精神上的抑郁和不滿,但並不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抽刀”壹句在書寫詩人強烈的苦悶時,也表現了詩人倔強的性格.整首詩以跌宕的情感、飄逸的氣質、驚人的想象和豪放的風格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的痛恨和對未來的希冀.李白不愧為“詩仙”,當然是非李白不足道也.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壹首即景的小詩,第壹句“月落烏啼霜滿天”,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所見、所聞、所感”,詩人所見的大概是上弦月,因為最後壹句已說明還未過半夜,而只有上弦月才在半夜時下沈.也許是月落所引起的明暗的變化,也許是夜泊的行船,驚醒了樹上的寒鴉,孤夜中幾聲鴉啼,便是所聞.滿地的寒霜引領著寒氣鋪天蓋地的襲來,按照自然規律,霜在地,而詩人未用霜滿地,卻用“霜滿天”,更是把那種從天而降的寒冷表現地淋漓盡致.
“江楓漁火對愁眠”,江上的楓橋面對著江面的漁火,壹暗壹明、壹靜壹動,相顧無言.而詩人則把自己隱藏在這景色中,或是給本沒有感情的事物加上了思想,或是借兩樣景色襯托出愁思.而這欲眠的夜晚,詩人作為壹個旅居異地的過客,更是能感到這種淒寒,雖然欲眠,但卻難眠.
第三句方才寫到地點,原來是姑蘇城外,那寺廟的無常鐘(唐代時期寺廟敲半夜鐘,謂之“無常鐘”)敲響時,剛好詩人的坐船也已經靠岸.詩人眼見“月落”、耳聽“烏啼”、身感“霜滿天”,壹首七絕,原來只是作者羈旅中那壹段插曲.
《送僧歸日本》·錢起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惟憐壹燈影,萬裏眼中明.
這是壹首送別之作,其時倭奴已由唐太宗賜名“日本”,但仍歸中國藩屬,我個人感覺,應仍稱“倭奴”為佳.當時倭奴來唐的僧人很多,對外宣稱以學習佛教經義為主,但依我通過歷史對倭奴的了解,它們經常會打著幌子盜竊別國的技術.比如我國由於唐末戰亂等原因失傳的“百煉鋼”技術,就莫名其妙被日本學會了,至今不肯歸還,而只賣鋼鐵給我國.這名倭僧是否幹了什麽見不得人的勾當,就不得而知了.想必詩人受當時“天朝大國”的思想束縛,加之並不了解倭奴腌臜的思想,對倭奴尚待之以禮.這首詩是因這名倭僧“學”成回國,於是詩人寫了這首詩為它送行.
開篇第壹句,“上國”指的就是中國,因倭奴藩屬中國,故為“上國”.起筆不寫送歸,卻從來路寫起,用“若夢行”描寫倭僧來時長時間航海的疲憊狀態,以襯托倭僧這次歸國時的艱辛.頜聯寫海上航行時的景象,“浮天”形容行程之遠,海面之闊,襯托出詩人對倭僧長途跋涉的關懷和體貼,而“法舟”則扣被送別者的倭僧身份.頸聯中,“水月”指佛教以“水月”比喻萬物皆為空,如水中之月壹般虛幻,“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詩人自揣倭僧在航行中依然不忘修行.尾聯中“壹燈”壹語雙關,既描寫了倭僧歸途中只有孤燈相伴,又暗喻了佛家禪理,而“眼中明”又暗合法門“壹燈燃,百千燈明者皆明,明終不盡”的無盡燈,“萬裏”則言明倭僧歸國路途的遙遠.
因為所送的是壹名倭僧,所以這首詩中引用了“法舟”、“禪”、“梵”、“壹燈”等佛教術語,是讀時註意的.
閨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①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②夫婿覓封侯.
註釋
①凝妝:盛妝.
②悔教:悔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