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為什麽要紀念屈原?

為什麽要紀念屈原?

今天我們為什麽要紀念屈原,要大張旗鼓地舉辦屈原暨端午文化節?屈原究竟能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什麽?為此,記者采訪了多位屈原研究專家、學者。

屈原留下的精神遺產與日月同輝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蔡靖泉認為,屈原不僅是中國第壹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中國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更是對中國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歷史偉人,是被公認的中國詩歌之父,是中國的詩魂、國魂、民族魂。從端午節的起源來看,它並非為屈原所設,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屈原卻逐漸成為中華大地端午祭祀活動的主角。他感慨:“端午與元旦(解放後改稱春節)、中秋並稱中國傳統三大節日,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重大傳統節日,竟然成了紀念壹位詩人的節日,這種文化現象在世界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1953年,屈原與哥白尼等文化巨匠壹起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命名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在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2000多年之後,這位被華人世世代代紀念不息的詩壇巨星和歷史偉人引領中華文化走向了世界。梁啟超曾說過這樣壹句話,如果生在中國,不讀楚辭,不理解楚辭,枉為中國人。蔡靖泉說:千百年來,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養了壹代代華夏兒女和壹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創造出輝煌的歷史和文化。作為我們這個民族壹筆巨大而寶貴的文化遺產,今天,我們仍然用如此傳統和隆重的方式紀念這位偉人,是要讓我們和我們的後人永遠繼承和弘揚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文化和歷史。

屈原人格範式的當代意義

長江大學文學院孟修祥教授認為,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來壹直是中華民族所極力崇尚的理想範式,主要表現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詩性智慧三個方面,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來的、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偉人,其精神已融會到我們民族的心理素質、審美意識、倫理觀念等各個方面,對於後世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武漢大學教授李中華說:“今天我們隆重紀念屈原並不是為發思故之幽情,而是要用當代人的眼光,重新認識和發掘屈原文化和精神中對今人有啟迪意義的東西。”他認為,2000多年前,屈原的政治思想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仍值得今人關註和繼承。比如他對民眾的關懷和關註,無論是作為統治階層中的壹員,還是被流放,他始終關註民眾的生存狀況和同情民眾所再遭遇的苦難;還有他的法制思想,在其政治主張中,他迫切希望國家能按照法治的軌道前進。再如他主張選賢舉能,反對任人唯親,提出不論人的身份貴賤,唯才是舉,不拘壹格。這些政治思想構成了屈原人文理性的核心,是其美政理想的體現。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李中華強調:“屈原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不是僵硬的教條,其堅韌的求索精神,表現了他試圖在更廣闊的歷史空間、更大的文化視角探求人類生存的社會形態,探求人類精神棲息的理想模式,探求心目中的美政目標及其實現途徑。雖然他失敗了,但其精神永遠不會磨滅,並對當今的政治文明建設和社會建設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愛國主義旗幟的永恒感召

“今天我們紀念屈原的壹個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揚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千百年形成的對祖國、對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壹面偉大旗幟。”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念龍說:“在對屈原思想情感的評價上,‘愛國主義’是壹個現當代人使用頻率很高的詞,上世紀80年代初,有人曾對屈原的愛國主義提出了不同看法,引起較為熱烈的反響,但最終仍得以肯定。”

他認為,雖然屈原當時所愛的“楚國”與現在的中國並不是壹個概念,或者說當時的屈原尚僅是壹種“宗國”情結,但用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他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懷仍然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的文化原型與精神典範。屈原的愛國和憂國憂民,不是停留在壹般信念和文字上,而是與他的“九死不悔”的獻身精神結合在壹起。他的作品和他的生平,構成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傳統精神,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根之所系、基石所在。今天的中國不僅需要大量優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萬富有高尚愛國情操的仁人誌士。21世紀的今天,我們仍然要高舉這面愛國主義的大旗,培育全民的愛國情懷和愛國之心,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和騰飛。

求索精神應為全社會弘揚

“在當今許多人只註重眼前利益、心態浮躁的背景下,我們有必要通過紀念活動,發掘和倡導屈原的人格精神和原創精神。”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顧久幸和何念龍等專家認為:“吾不能變心而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屈原堅持真理,不畏艱辛的人格精神,不僅值得今人效仿和學習,其勇於創新的精神更值得當代人張揚和繼承。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個人獨立創作時代的開創者,他創作的楚辭開創了壹種新的詩歌文化傳統,讓文學真正成為作家心靈世界的展示,這種原創精神對後世的影響,無論是從文學角度,還是對文人所產生的影響,都是有劃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