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肉強食”用在貶義上,《辭源》的註解“弱者往往被強者吞噬”指的是很寬泛的意思。縱觀歷史,弱肉強食的現象在社會上無處不在。強國侵略弱國,強國往往懲罰弱國,為官為民,有權欺負弱者,甚至孩子虐待老人,父母虐待孩子,老師打罵學生,男人欺負女人,大人欺負小孩,等等。我們都可以說“強者”對弱者是武斷的、錯誤的、不合理的。我說《辭源》的註釋“到位”,就是這個意思。《現代漢語詞典》(1978版)的註釋中說“弱國受強國侵犯”,顯然有嚴重的局限性和編者的主觀隨意性,這大概是編纂詞典作為詞語註釋的大忌;把“借”改成“如”或“舉例”作為例子是有道理的。《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版)說“弱者被強者欺辱、吞噬”,《漢語成語詞典》說“弱者被強者欺辱、吞噬”。筆記裏加“欺負”或者“欺負”可以嗎?我以為大家又有畫蛇添足的嫌疑了。比如日本侵略中國,中國也沒有被它吞並。但是,誰又不肯承認日本當年侵略中國呢?有沒有必要在“弱肉強食”的註解上加壹個“欺軟怕硬”或者“欺軟怕硬”的字眼,就可以得出當年日本侵華確實是弱肉強食的結論?2004年6月26日,《北京青年報》報道:“安南抨擊弱肉強食”,美國司法部長隨即辯解:“美國不尋求吞並領土或成為帝國。”我覺得如果把這兩本詞典搬過來,壹定會讓美國無法否認。司法部長只能說“美國不尋求吞並領土”,因為美國“欺負”或“壓迫”了伊拉克人民,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他怎麽能否認呢?其實妳不加“欺負”或者“欺負”。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就是弱肉強食。誰能否認呢?就算美國司法部長拿出我們的詞源來啃字,恐怕也無濟於事。況且妳有兩個家庭,壹個“欺負”,壹個“欺負”。“欺負”就是欺淩和羞辱;“欺負”就是欺淩和壓迫。妳們兩家難道還沒有各自的疏漏和不足嗎?如何能比《辭源》中的註釋更全面、更安全地註釋“食”字?
“弱肉強食”的“食”在《辭源》中解釋為“吞並”,是“食”的極致。弱肉強食作為壹個貶義詞,含義很廣。在某些語境下,弱肉強食不含貶義,不受其限制。比如2004年9月28日,署名在《京華時報》上的那篇文章,標題是《女超是弱肉強食,北京城建0-0戰勝山東女足》。這裏的“弱肉強食”不含貶義;2002年9月28日《中華工商時報》報道:“弱肉強食是市場充分競爭的自然法則”,“壹個市場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團是正常的,弱肉強食無可厚非。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管理層應該為利益集團的競爭設計壹個更加公開、透明、公平的規則。”這裏的“弱肉強食”不是貶義。人們常說:“社會是弱肉強食的社會”。這裏的“弱肉強食”不含貶義。如果按照《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版)和《中國成語詞典》進行註釋,在“弱肉強食”的註釋中加入欺軟怕硬或欺軟怕硬,成語“弱肉強食”就完全被定義為貶義,“弱肉強食”中的“強”只能是壞的、錯的、惡的、反動的。這樣,妳就無法理解上述案例中的“弱肉強食”了。
就“社會就是弱肉強食”而言,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社會是強者與強者、弱者與強者、弱者與弱者之間復雜的生死較量。也可以說是正義與邪惡、創新與保守、先進與落後、前進與落後的較量,包含了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的內涵,多種力量交織復雜。在這個競爭場上,不是我吃妳,就是妳吃我。競爭的結果往往是弱者被強者打敗,所以被稱為“弱肉強食”。在我看來,這裏的“弱肉強食”是對有史以來社會現象的客觀總結;在這種背景下,應該把它當作壹句警示語,提醒世人,人要想自己強大,國家和民族強大,就必須努力。在娛樂圈打拼多年的黎明,他悟出了生存之道。他說:“隨著生活經驗的積累,越來越發現,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最重要的是和諧相處。只有符合這樣的條件,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見2004年9月4日《時代商報》)。愚蠢的是,黎明在這裏真正理解了“弱肉強食”的“精神實質”,道出了這個成語的精髓: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裏,弱者要善於與強者“和諧相處”,在和諧中防止強者自救,在和諧中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在和諧中發展自己,最終使自己成為真正的強者;否則強者吃它是遲早的事。我們國家,廣交朋友,不管妳是小國還是大國,甚至是超級大國,都力求在和平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和睦相處。這難道不是事實嗎?
“社會就是弱肉強食”這句話中的“弱肉強食”是對世人的警示,因為在這場叢林競爭中,勝者並不是定局。強者和弱者是相對的,是可以轉化的。當時著名劇作家吳祖光的《鐘馗捉鬼》多,形象生動,寓意深刻。拿著“小米和步槍”的中國* * *產黨最終沒有由弱變強,拿著“飛機和槍炮”的蔣介石看似強大。這個費盡心機捉鬼的“鐘馗”,最後也沒有被中國* * *制作方追到島上。蔣家王朝被推翻,就被“推翻”,就被“吃掉”。這就是弱肉強食。這裏沒有“欺負”和“欺負”之分。歷史上被稱為“土匪”的農民起義,都是由弱變強,最終推翻了看似強大的封建王朝。如果他們推翻了,就會被“吃掉”,這也是“弱肉強食”,不存在欺軟怕硬的問題。
古人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早在1946年8月6日,毛澤東就曾對美國記者斯特朗說:“壹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真正強大的力量不屬於反動派,而屬於人民。”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的歷史壹再證實了這個真理: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革命力量或新生力量,壹開始總是弱小的,最終會變得真正強大;就是這樣壹個真正的強者,只有戰勝了落後的、腐朽的、反動的、保守的勢力,也就是“吃掉”了他們,社會才能繼續進步,才能不斷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弱肉強食的競爭場上,雖然代表邪惡的勢力有時可能會吃掉代表正義的勢力,但最終真正的強者壹定會是代表正義的勢力,而不是代表邪惡的勢力。堅持正義的人,想要讓自己真正強大,讓國家和民族真正強大,不僅僅是為了被動預防,而是為了最終消滅邪惡、落後、落後的勢力,讓人類社會進步發展,越來越文明。這不是很簡單明了嗎?所以我認為《社會就是弱肉強食》中的“弱肉強食”,既是對社會現象的客觀概括,也是對社會進步發展的邏輯概括。
歷史上,大魚吃小魚,強者欺負或欺淩弱者的現象較為普遍,引起了人們的關註和同情。人們常常將“弱肉強食”與這種醜惡的事物或現象緊密聯系在壹起,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們的詞典編纂者把“弱肉強食”當成了單純的貶義。不是睜壹只眼閉壹只眼嗎?難道不是對“弱肉強食”這個成語的精神實質的正確全面的理解嗎?就這樣,兩部詞典“咬”了不該咬的人,而且還很認真地“咬”了他們。在“思語過度”的情況下,他們還試圖為強者挖掘弱者吃的“食”,並從貶義的角度補充“食”的內涵,以明確“食”的高低是不同的,而不是最後“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