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描寫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那裏的天空就像壹頂偌大的帳篷壹樣籠罩著遼闊的大地,牛羊成群。
這是壹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天空像個巨大的帳篷,籠蓋著整個原野。蔚藍的天空壹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
壹陣風吹過,牧草低伏,露出壹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敕勒歌描繪了壹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顯現出遊牧民族豪放的性格和殷實富足、其樂融融的景象。
歷史背景
這首婦孺皆知的詩歌大氣磅礴,粗獷雄放,剛勁有力,描繪了在壹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的青翠,無邊無際的天宇,可是,大家只知道這是壹首北朝樂府民歌,卻不曉得這首詩歌誕生在壹場刀光血影的戰爭中。
東魏權臣、後來的北齊神武帝高歡,祖籍河北,是鮮卑化的漢人,武定四年(546)九月,秋高氣爽,年過五旬的高歡率領10萬大軍進攻西魏玉璧城,開啟了東西魏之間的第五次大戰——玉壁之戰。
玉壁城中,兵士不過數千。高歡十萬大軍,晝夜攻城,壹刻不停。可是玉璧守軍竟在守將韋孝寬的指揮下,連拒敵兵。高歡久攻不下,而又棄之不甘,不由得悶坐大營,愁眉不展,但他為了安定軍心,鼓舞士氣,還是大宴全體將士,酒宴上,高歡命斛律金大將歌舞助興,斛律金長劍出鞘,且醉且舞唱起《敕勒川》。
只聽得雄壯激越的《敕勒川》在大帳內盤旋,帳外風蕭蕭,野茫茫,高歡壹時心酸,不覺泣下。據說,高歡圍困玉壁50天,心計施盡,卻寸功未得,士卒死的死,傷的傷,他精疲力盡,心急如焚,舊病復發,只好撤軍。這壹戰,令西魏名臣韋孝寬美名傳揚,高歡壹敗塗地,撤兵後不久便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