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竹枝詞
何景明 〔明代〕
十二峰頭秋草荒,冷煙寒月過瞿塘。
青楓江上孤舟客,不聽猿聲亦斷腸。
譯文:
巫山十二峰的山頭,深秋的草已經枯黃。在船過瞿塘峽的時候,江面上籠罩著冷霧,天上的寒月透過冷霧映照在湍急的水面上。
每當我在船上過長滿楓林的江上的時候,縱使聽不見猿鳴之聲卻已有淒然腸斷之感。
註釋:
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
瞿塘:即瞿塘峽,險峻為三峽之首。
孤舟客:作者自指。
賞析:
在中國古典詩歌各體中,竹枝詞是壹種頗為特殊的體裁。它起於盛唐之前,本是流傳於巴山楚水間的壹種民間山歌。歌時人們手執竹枝翩翩起舞,故有“竹枝”之名。中唐前後,以劉禹錫為代表的壹些喜愛民間文學的文人開始擬作民歌體的竹枝詞,使之成為壹種即景抒情、題材自由,而形式又比較工整的近乎七絕的詩體。這種詩體在宋代以後大受文人們的青睞,明代何景明所寫的這首竹枝詞,便是那成千上萬篇同樣題目的詩作中的壹首。
很難說何氏的這首詩在同類作品中堪稱壹流,但它有自己的特色,則無可否認。唐代寫竹枝詞最有名的劉禹錫,他最出名的壹首竹枝詞是:“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用詞雖然含蓄,但明顯地是首情歌。後代許多人寫竹枝詞,也都以情辭為主旨。例如元代的楊維楨寫《西湖竹枝詞》,唱的便是:“湖口樓船湖曰陰,湖中斷橋湖水深。樓船無舵是郎意,斷橋無柱是儂心。”何景明剛不同,他的這首竹枝詞,詠嘆的並不是那柔情萬千的愛情,而是秋風蕭疏中的行旅。“十二峰頭秋草荒,冷煙寒月過瞿塘。”起首之聯便以淒楚低沈的筆調展現行旅的場景:十二峰也就是長江三峽中的巫山十二峰,時值深秋,放眼望去,群山間秋草荒涼,杳無生機。這壹重秋景已讓人覺得夠沈重了,偏偏作者在這上又加了壹重夜景,那壓抑的氣氛幾乎讓人難以承受:“冷煙寒月過瞿塘。”秋夜裏,長江裏彌漫著層層陰冷的煙霧,天穹上掛著壹彎寒月,在這樣的背景下孤獨的行旅者卻要冒險舟渡瞿塘峽,結局會是怎樣呢?真是難以想象。但作者似乎關註於那行旅者的,並不是渡峽的險峻,而是水行的孤獨。所以接下來後壹聯所寫,便給人壹種更為悲涼並且更為纖細的感覺:“青楓江上孤舟客,不聽猿聲亦斷腸。”青楓江,又稱青楓浦、雙楓浦,在今天湖南瀏陽縣瀏水之中。這個地名在古代多被借用來指遙遠荒僻的水域,如唐代張若虛的名作《春江花月夜》中“白雲壹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便是。何氏這首描述長江風情的竹枝詞裏出現這壹地名,自然也是借用,用以表現那孤舟中的行旅者處在壹個非特定的荒涼之地;但由於這壹地名的代代相傳的特定含義,這種借用又給這首竹枝詞添上了壹層文字之外的悲寂色彩。正因為有了這層悲寂的色彩,這首詩的最後壹句才不是無從著落的——雖然行旅之人沒有聽到三峽裏那帶有的淒苦無比的猿啼聲,他的內心卻早已受這秋夜之景的感染而愁腸欲斷了。自然,作為壹位喜歡摹古的詩人,何景明之所以構思這樣的意象作為本詩的終結,也不是沒有受到前代作品的影響,酈道元《水經註》中所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古歌謠,可以說是這句詩的基本出發點,不同的是何氏能入也能出,最終稍反其道而行之罷了。
作者簡介: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信陽浉河區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宦官劉瑾擅權,何景明謝病歸。劉瑾誅,官復原職。官至陜西提學副使。為“前七子”之壹,與李夢陽並稱文壇領袖。其詩取法漢唐,壹些詩作頗有現實內容。有《大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