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臨江仙 楊慎翻譯

臨江仙 楊慎翻譯

臨江仙楊慎  臨江仙(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壹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譯文: 滾滾長江向東流逝,不再回頭,多少當年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是與非、成與敗何必太在意,都會過眼而去,只有青山依然屹立,太陽依然東升西落。白發蒼蒼的漁翁與樵夫泊船江面,早已習慣四時變化,難得見了壹次面,便暢飲壹壺濁酒,笑談古今。

註釋淘盡:蕩滌壹空。 漁樵:漁父和樵夫。渚:水中的的小塊陸地。

濁酒 :用糯米、黃米等釀制的酒,較混濁。

臨江仙詞牌名的起源:臨江仙源起頗多說法。任二北,據敦煌詞有句雲“岸闊臨江底見沙”謂辭意涉及臨江;明董逢元輯《唐詞紀》謂此調“多賦水媛江妃”故名;黃升《花庵詞選》卷壹雲“唐詞多緣題,所賦《臨江仙》則言仙事……”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謝新恩》、《雁後歸》、《畫屏春》、《庭院深深》、《采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敦煌曲兩首,任二北《敦煌曲校錄》定名《臨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作《臨江仙》。

詩詞鏈接:江水: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青山: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山外青山樓外樓。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壹是寫景,二是以靜襯動夕陽: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6?1樂遊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6?1使至塞上)予人蒼涼之感

楊慎生平:

(1488——1559)字用修,別號升庵。

1. 出身名門:楊慎的父親叫楊廷和,是內閣首輔。楊慎從小受到良好教育,且天性聰明,有壹顆正義的心。七歲能背許多詩。十壹歲時,會寫近體詩。十三歲時,隨父入京師,沿途寫有《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詠《馬嵬坡》詩等,其《黃葉詩》,轟動京城。二十壹歲時,參加會試,文章被列為卷首。誰知燭花燒壞了考卷,使其名落孫山。二十四歲時,再次參考,殿試第壹,即狀元,授翰林修撰。從此,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臺。

2. 政治生涯:楊慎的政治生涯是非常坎坷艱辛的。因為他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燳是壹個著名的色鬼。他目睹民不聊生,實在氣憤不過,稱病告假,辭官歸鄉。

武宗最後因酒色過度而死,由其堂弟繼位。繼續任楊慎為官。但他耿直的個性使他無法施展政治抱負。尤其在世宗繼位後逾越法度的問題上,楊慎居然帶領百官“逼宮”,以靜跪示威。結果龍顏大怒,兩次杖擊楊慎,和其壹同杖擊的人第壹次就死了16個。楊慎可謂是九死壹生。最後被充軍雲南永昌衛。

這壹放逐,便是漫長的三十年。但他並未因環境惡劣而消極頹廢,仍然奮發有為。最難能可貴的是仍然關心人民疾苦,不忘國事。

3. 文學成就:楊慎壹生刻苦學習,勤於著述。他不僅精通經、史、詩、文、詞曲、音樂、戲劇、金石、書畫,而且對哲學、天文、地理、生物、醫學、語言、民俗等也有很深的造詣。他遺留的著作極多。《明史》本傳曰:“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壹。”

楊慎,明代文學家。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今屬四川)人。少年時聰穎,11歲能詩,12歲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人皆驚嘆不已。入京作《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贊賞。正德六年(1511),殿試第壹,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眾臣因“議大禮”,違背世宗意願受廷杖,楊慎謫戍雲南永昌衛,居雲南30余年,死於戍地。

楊慎存詩約2300首,所寫的內容極為廣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鄉”、“懷歸”之詩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謫滇時,妻子黃娥伴送到江陵話別,所作的《江陵別內》表現別情思緒,深摯淒婉。《宿金沙江》描寫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豈意飄零瘴海頭,嘉陵回首轉悠悠,江聲月色那堪說,腸斷金沙萬裏樓。”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對,襯出離愁的痛苦。他臨終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詩:“七十余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歸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為滇海囚。”敘述自己因病歸蜀,途中卻被追回的憾恨,深為感人。

他也有壹些詩作表現了對人民疾苦的關懷。《海口行》及《後海口行》揭露豪紳地主勾結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詩中指出,“疏浚海口銀十萬,委官歡喜海夫怨”,並呼籲“安得仁人罷此宴,億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觀刈稻紀諺》中托老農之語,說“樂土寧無詠,豐年亦有歌。惟愁軍餉急,松茂正幹戈”。表現了農民遇豐年,卻因軍餉賦斂沈重而仍然不得溫飽的貧苦生活。其他如《寶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類作品。

楊慎的寫景詩也不少。他敘寫雲南風光,描繪祖國山河,頗有特色。《海風行》寫了下關的風:“蒼山峽束滄江口,天梁中斷晴雷吼。中有不斷之長風,沖破動林沙石走。咫尺顛崖迥不分,征馬長嘶客低首。”氣勢雄偉,有雷霆萬鈞之力。而《龍關歌》:“雙洱煙波似五津,漁燈點點水粼粼。月中對影遙傳酒,樹裏聞歌不見人。”寫洱海夜色,漁舟燈火,月映水波,細膩清新。此外,楊慎又有描述、歌頌歷史英雄、忠臣義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詩,其中也不乏佳作。

楊慎在前七子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復古風氣較為流行的時候,能別張壘壁。他廣泛吸收六朝、初唐詩歌的壹些長處,形成他“濃麗婉至”的詩歌風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峽《竹枝詞》9首,描繪山川風情,頗得樂府遺韻。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風範。《於役江鄉歸經板橋》:“千裏長征不憚遙,解鞍明日問歸橈,真如謝□宣城路,南浦新林過板橋。”抒發行役倦苦的情懷,情致綿細,別出新境。楊慎又廣為采攬“桑間濮上”的民歌的長處,以豐富自己詩作。如《送余學官歸羅江》,全用綿州民歌,後綴四句送行語,構思新穎,別致清新。

楊慎對文、詞、賦、散曲、雜劇、彈詞,都有涉獵。他的詞和散曲,寫得清新綺麗。如〔浪淘沙〕“春夢似楊花”壹首,描寫細潤,言辭華美流暢。散曲〔駐馬聽〕《和王舜卿舟行之詠》,寫月下舟行幽景,江天壹色,月光如水,並暢想駛入長空銀河,意境優美,記敘細微。他的長篇彈唱敘史之作《二十壹史彈詞》,敘三代至元及明季歷史,文筆暢達、語詞流利,廣為傳誦。他的散文古樸高逸,筆力奔放。《漢雜事□辛》事皆淫艷而言辭端雅,不見鄙穢。他早年的疏奏《丁醜封事》,規勸正德皇帝“偏聽生□,獨任成亂”,以“古之聖人必謀於眾”相諫誡,情摯意切,時婉時激。他的《新都縣八陣圖記》、《碧□精舍記》等也是記敘散文的佳品。另外他還著有《宴清都洞天玄記》、《太和記》、《割肉遺細君》等雜劇。

楊慎考論經史、詩文、書畫,以及研究訓詁、文學、音韻、名物的雜著,數量很多,涉及面極廣。如《丹鉛總錄》、《譚苑醍醐》、《藝林伐山》、《升庵詩話》、《詞品》、《書品》、《畫品》、《大書索引》、《金石古文》、《風雅逸篇》、《古今風謠》、《奇字韻》、《希姓錄》、《石鼓文音釋》等等,還有《全蜀藝文誌》、《雲南山川誌》、《滇載記》等地方誌及史料。這些著述往往有獨到之見,或可補史闕,或提供線索,有相當學術價值。然而,因他久居雲南,尋書核對不易,有時只憑記憶寫作,所以也有壹些誤引、臆測不實之處。

楊慎的著作很多。據《明史》記載,明代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壹。除詩文外,雜著多至 100余種。四川省圖書館所編《楊升庵著述目錄》達 298種。他的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81卷,又稱《升庵全集》)。此集萬歷間四川巡撫張士佩所編訂,取楊慎《丹鉛錄》等書,刪除重復,分類編次,附於詩文之後。包括賦及雜文11卷,詩29卷,雜著41卷。其雜著合集另有明焦□輯的《升庵外集》100卷,明楊金吾輯的《升庵遺集》26卷。詞、散曲、彈詞另輯有《升庵長短句》 3卷,《陶情樂府》4卷,《二十壹史彈詞》12卷等。

總結:壹生的最大貢獻,是他的開拓南疆,融雲南邊疆土地和南疆各族人民於中華民族大家庭. 可以說楊慎是正德,嘉靖兩朝的文壇泰鬥和學界領袖,從37歲到72歲,長達35年在雲南設館講學, ,廣收學生,出版了大量轟動壹時的學術著作,使得當時中國的文壇中心壹度出現南移現象.再加上他百科全書型的知識結構和不畏強權,堅持正義的強大性格感召力,使得雲南各族人民在楊升庵之後形成了壹股學習中原文化的巨大潮流.有人說,楊升庵與抗倭將領戚繼光他們壹文壹武,同為明代最傑出的民族英雄. 也有人說今天,在雲南老百姓中最受崇敬的三個神就是觀音,孔明和楊升庵.

但比他的著作和他本人更為出名的,還是這首《臨江仙》讓人耳熟能詳的詞,這是他壹生感悟與智慧所得。

《三國演義》雖然成書在明初,但定稿在清代。此首詞是楊慎所做《廿壹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後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放在卷首。

解析:詞的開首兩句令人想到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壹去不返的江水比喻歷史進程,用後浪推前浪比喻英雄叱咤風雲的豐功偉績,然而這壹切終將被歷史長河帶走。《論語?6?1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也使用江水東流來比喻時間流逝。此句豪邁、悲壯,有英雄功成名就後的失落孤獨感,又含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淡泊輕視。讓人感到歷史是濃厚深沈的,不似單刀直入的快意,而似歷盡榮辱的滄桑。“是非成敗轉頭空”是對上兩句的總結,可看出作者的曠達超脫。

青山和夕陽象征著自然界和宇宙的亙古悠長,盡管歷代興亡盛哀、循環往復,但青山和夕陽都不會隨之改變,流露出壹絲人生易逝的悲傷感。

下片在這凝固地歷史畫面上,為我們展現了白發漁樵的形象,任驚濤駭浪、是非成敗,只著意於春風秋月,在把酒談笑間,固守壹份寧靜與淡泊。 “慣”字表現出了壹絲孤獨與滄涼。“壹壺濁酒喜相逢”使這份孤獨與滄涼有了壹份安慰,有朋自遠方來的喜悅,給這首詞的寧靜氣氛增添了幾份動感。“濁酒”顯現出主人與來客友誼的高淡平和,也可見醉翁之意不在酒。

上片由古至今,切入角度大。透過歷史現象詠嘆“青山依舊”,宇宙永恒,英雄功業,恰如夕陽,美好短暫。四、五句在景語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甚至可想像成作者的自畫像,在老翁形象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特寫鏡頭是“笑”。他的睿智博學,使他能夠從容不迫地指點江山,評說是非。顯現出詩人鄙夷世俗、淡看個人榮辱得失的淡泊灑脫和壹種大徹大悟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全詞有懷古,也有托物言誌。該詞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沈。在滄涼悲壯的同時,又創造了壹種淡泊寧靜的氣氛,壹種高遠意境在這種氣氛中反映出來。

此詞為詠史之作,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基調慷慨悲壯,讀來令人蕩氣回腸、回味無窮,平添萬千感慨。歷古千年,是非榮辱,妳爭我奪,不過如此!

比較:這首詞不同於壹般登臨古跡、觸景生情的懷古之作。它寫由歷史變遷所引起的人生感慨,基調更為積極。剛才說過這首詞原本為《廿壹史彈詞》《說秦漢》的開場詞,卻始終未提及秦漢的任何英雄人物和歷史事跡。它最大特點是“清空”,清澈的清,空靈的空,不像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要涉及具體地點,具體人物,具體事件;“清空”,使這首詞具有更高的藝術概括力,給人以豐富的聯想。也使其置於《三國演義》卷首,十分貼切,令人對三國人物賢愚忠奸、是非曲直,產生許多遐想。也不像杜甫《登高》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前人論詞說:“詞要清空,不要質實。”《聽秋聲館詞話》正以“清空”二字評這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