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我的無知,只是桂花。
我只是覺得黃色的花很好看;還有,沒有法律規定黃花壹定是菊花。我不是詩人,也不是詩人,所以黃花是桂花。
正因為如此,那我就肆無忌憚地誤用壹首詩來記錄我此刻最想保留的:秋雨霏霏,黃花滿徑。
九月是夏天的尾巴。
信不信由妳,它有時會高高地粘著,火辣辣的太陽不是夏天的專利,卻給人壹種夏天永遠不會過去的錯覺;時不時的,好像壹場秋雨壹場感冒都屢試不爽,秋天就這麽壓過來了。
有多少人在感謝病毒君,除了我。但我們都是壹樣的:我們不會停止行走。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即使常年站在街邊的桂花,是在哪個夜晚悄然綻放,也沒有人知道。還好旁邊的透氣紅磚知道。
今年的第壹縷桂花香,是我像往常壹樣早上醒來,在公司群裏同事發的照片裏“聞到”的。那是月桂的香味,淡淡的。
今年第二縷桂花香在去工地的路上從地鐵裏出來,在壹個街邊小花園裏聞到了。金桂和印規的香味是星星的味道。
然後是第三條射線和第四條射線...直到今天,“黃花滿徑”。
風雨吹黃花,綠葉依舊綠。
桂花是木犀科植物。生於鄢陵,又名鄢貴。說到葉子,就像奎,質感像犀牛。花薄如粟,秋開。Bloom的香味四處飄蕩,清澈而深邃。
我特別喜歡李太白關於月桂的詩:安智南山鬼,綠葉垂根。清陰亦可托,何樂而不為種禦花園?
桂花已經在花園裏種了很多年了。小時候老家院子裏的桂花是我第壹眼看到的。
每年中秋來臨的時候,我總會被桂花的香味牽著鼻子走,找到香味的源頭,爬到小柵欄上,在“棒棒糖”(桂花,樹滿如棒棒糖,枝葉緊,花細如粟)裏挑挑揀揀,最後折壹根有花有葉的小樹枝,別在鬢角, 又跑到竈臺後面問奶奶這是什麽花,怎麽這麽香,整個院子都是。
“這叫桂花,種在桂花前面,貴人站在門口!”
“哦,妳的花~”小腦袋邊看邊想,名字好俗氣。就像我第壹次聽到《好漢歌》裏的“哪裏有冤屈,哪裏就有窩(我)”壹樣,覺得這個詞沒什麽不妥,但又有點那種感覺。
後來我才知道,桂花長到壹定年紀,會結出無數的果實,就叫桂子,會有“早生貴子”的美好意願,更加堅定了我對“貴”花這個俗氣名字的定義...
我不是詩人,也不是詩人,但我喜歡他們,感謝他們。
長大後,我讀了毛管的《桂葉秋色曼妙影,天為浮雲簾》,又讀了倪瓚的《桂葉壹片晚色,簾蕩秋光》,還讀了辛棄疾的《大部分是壹點黃,人間是直香》,還有李太白的《桂頌》,感動得熱淚盈眶。
太好看了!
像壹幅畫!
比畫畫更美!
依稀記得中學時學過壹篇描寫桂花的文章。那時候我還是個饕餮之徒。我記得作者說過桂花不僅可以聞,還可以吃。憑著僅剩的記憶,我在搜索框裏輸入了“桂花雨中學課文”幾個字。
果然,我找到了。
於是我重讀了壹遍,過去教室裏懵懂女生的感受慢慢浮出水面,壹場桂花雨引起的思鄉之情是我當時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的。
那時候,小手托著下巴的不是作者的情感,而是家鄉的桂花樹。搖壹搖,桂花雨的景象會很壯觀!
在課堂上,我第壹次學到了這個成語。我的印象是,它是文本第三頁第壹行的第三個或第四個單詞...反正我後來每次用這個成語,心裏都覺得有什麽東西有點重。
當然,放學回家後,我並沒有試圖去碰那棵桂花樹。壹是家鄉沒有做桂花糕、桂花茶之類的習俗(所以至今沒有吃過類似的食物),二是因為我是壹個年輕的女孩,內向害羞,矜持優雅(怎麽會抱著壹棵樹到處亂逛,哈哈哈...).
這時候想起作者的《桂花雨》,理解作者的心情,桂花雨不過是“風雨”之雨,是“黃花”之花。
不過,我充實了壹個知識點。在中國南方的壹個國家,他們有煮桂花蒸飯的習俗。想想真的很誘人,可惜不過癮。還好這個知識點不在考試範圍內~
其實看到滿地的桂花,我第壹個想到的是李清照的“黃花滿地堆”,但又怕被她的靈魂折磨:
不知道旋律!(浮在水面上...)
不懂規矩!(動壹根頭發,牽壹發而動全身...)
沒有花言巧語!(年輕女孩不能貪多嚼不爛...)
沒有情緒!(世間的悲歡並不相通...)
(畢竟北宋的大佬都被她壹個個罵過~)
我說的黃花,其實只是桂花~
今年中秋節回家,我的快樂中夾雜著壹些說不出的感情。這種感覺大概就是書上常說的“矯情”。
祝我可愛的朋友們雙節快樂,祝我親愛的祖國生日快樂!祝“矯情”鄭曉奇有個幸福的家,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