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與重,大與小,冷與暖,美與醜,剛與柔,善與惡,真與假,裏與外,空與滿,有與無,受與釋,虛與實,同與異,對與錯,難與易,勤與懶,先與後,快與慢,義與利,達與窮,新與舊。
請選擇壹對詞來表達妳的觀點,並開始寫作。要求: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己擬個標題;不得抄襲或復制;不少於800字。
?把握生活的“輕”與“重”
生活在我們這裏的不是平原,是時而山巒時而小橋流水,就像有些東西對我們來說很重,而有些東西對風雲來說很輕。只有把握住生命的重要性,理性面對,才能在山川之間自由徜徉。
學會“重視”,人生才有可能獲得境界的飛躍,攀上巔峰。「價值」什麽更重要?對於愛因斯坦來說,是對科學之美的深度挖掘;對塞林格來說,是文學麥田上的壹只守望;對梵高來說,就是讓藝術像向日葵壹樣發光。重要的東西每個人都不壹樣,都體現了對理想的不懈追求,最終成為各自領域的裏程碑。可見,只有把“重點”放在理想上,人生才能站上新的高峰,而這條路充滿了危險和負擔。“我擔心我不值得我的痛苦”,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苦難和生命去書寫底層的命運,他的人生是完整的。面對生活的“沈重”,我們要想達到理想的高度,就必須承受相應的“沈重”,其結果必將讓我們的人生大放異彩。
同時,學會“向下看”,生活才能變得自由。生活不是自由的,生活給了我們很多枷鎖,世俗名利,榮辱得失,往往成為理想道路上的絆腳石。只有學會低頭,才能自由前行。王衛星窮的時候,便坐著看冉冉升起的雲彩;李白不願俯首帖耳,為達官貴人辦事,於是騎著白鹿去清雅遊玩。托爾斯泰放下貴族身份,去森林裏回歸自然。他們放下阻礙他們前進的東西,在理想的道路上自由前進。如此灑脫,人生怎能不稱之為大自由?雨果說:“心靈是人類的枷鎖。”我們要想解開這種束縛,就得學會看淡它,讓心靈真正看到真正重要的東西和那些瑣碎的東西相比在哪裏,這樣人生的道路才會更清晰。
歸根結底,重視和貶低終究是統壹的。看清壹些東西,重視壹些東西,都是為了在人生中走得更遠更高。這就是孟子舍身取義的道理。為了活出它應有的價值,我們不得不放棄壹些東西,才能得到更珍貴的東西,準則就是我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這麽壹個輕重關系,又何必擔心人生不能更高更遠呢?
哪個更輕?哪個更重要?用壹顆充滿理想和熱情的心看清楚,讓風景填滿人生的道路!
快速和慢速
孫子兵法說“兵貴神速”,講的是戰鬥中用兵的速度;諺語“欲速則不達”“欲速則不達”道出了慢的真諦。“快”和“慢”就像壹對冤家,各有自己的半壁江山。而我說,速度自有優勢,快慢結合才是上策。
快速是壹種象征。它代表了時代的步伐。這是在快節奏的今天行走的必經之路。我們追求速度和速度,來去匆匆。雖然有時候很無奈,但我們也很享受。看看改革開放以來的“深圳速度”激發了多少高昂的士氣;觀看高潮叠起的奧運會,博爾特和菲爾普斯用速度征服對手,征服觀眾,書寫歷史。Fast是壹種進步,是壹種能力,是壹門藝術,我們緊隨其後,壹步步感受著fast的氣息和魅力。我們需要快點。我們得快點。
慢是壹種開放的心態。不要回頭看被慢打敗的中國近代史,也不要擔心“快”會冷卻人間的溫暖。走過千山玩水,慢早已沈澱了壹份淡然,成就了壹份開放的心態。細嚼慢咽,精雕細刻,慢慢創造出來的往往是永恒的精品,慢火就夠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用了二十年;司馬光寫《紫同治劍》19年,司馬遷寫《史記》13年,曹雪芹夢《紅樓夢》10年...這就是它被提煉的過程。慢中的豁達和智慧早已滲透到點滴裏。慢慢的享受,慢慢的享受,慢慢的醞釀,收獲從容的人生姿態。
殊不知,快與慢的完美結合是壹種智慧。在享受快與慢的同時,要找到它們的交集。
楚河漢界,各官各顯神通。“卒”兇還是“車”兇?小卒壹步壹個腳印,但也是勇敢的,永不回頭,無所畏懼。深入腹地,妳能做什麽?這輛車攻擊性很強,橫沖直撞。誰見了都怕三分。但在烽火戰場,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誰也說不清是快是慢好。此時的戰場,是車和兵的力量聯合,速度互補,沖鋒陷陣。
拿著壹本好書,是快速閱讀還是咬文嚼字?壹口氣快速閱讀,抓住課文大意,理解精髓;慢慢讀,體會字裏行間,感受字裏行間的微妙。顯然兩者缺壹不可,各有千秋。這就是團結的智慧。
生活中很多事情有快有慢。控制節奏,控制速度,是壹種高超的知識和智慧。不能壹味的追求速度或者慢節拍。當我們快時,我們就快,當我們慢時,我們就慢。要知道,合適的速度才是真正的境界。
我們的生活需要快與慢的結合,生活也是如此。把握好快與慢的平衡,妳才是真正的贏家。
2.我用盡了壹生的力量,卻達到了平凡的人生。
有句話叫“六便士遍地,他卻仰望明月”。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要抵制觸手可及的實際利益的誘惑,要有超然的、更廣闊的視野。
有時候,擡頭望月是壹種奢侈,因為利益的羈絆不是那麽容易打破的,尤其是生活在沈重的負擔下。
另壹句是:“我用盡了壹生的力量,卻達到了平凡的人生。”這句話所包含的力量只是對上壹句話的補充。
親愛的焦陽書記和許寧生校長,親愛的老師們,感謝妳們從母校給我打電話回家,給我這個珍貴的時刻。
親愛的同學們:
祝賀妳們從世界各地聚集到這裏,成為新壹代的復旦人。希望在妳身上。
今天早上五點,我壹個人在校園裏走了很久,感受到壹種特別的、久違的寧靜和肅穆。我知道,這種寧靜和莊嚴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無法復制的。它被封存在心裏,瞬間被這熟悉的壹草壹木激活。
站在3108階梯教室前,站在當年七號樓的任重書院樓前,我真是百感交集。80年代中期,物質條件相對匱乏,朋友的聚會也不過是當年幹訓餐廳的壹杯酸奶。
有時候,我帶著兩片幹面包壹頭紮進圖書館,深夜才出來。但那些年,復旦濃厚的理想主義氣息,壹個窮學生的豪情,穿透時間的鐵幕,依然時常敲打著我的心。它似乎在提醒我,壹個人心中真正不可磨滅的是什麽。
錢穆先生曾經說過,我們應該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和傳統抱有溫情和尊重。我們的個人歷史難道不是真的嗎?離開復旦的30多年裏,每當我沮喪、矛盾、猶豫的時候,無數復旦時期的細節和先生們的各種教導就不時浮現出來。
可以說,母校對我靈魂的滋養,對我心靈的教育,從來沒有停止過,從來沒有停止過,也永遠不會結束。
同學們,妳們出生在本世紀初,是全新的壹代。持續深入的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幾千年未見的巨大進步。物質生活的豐富多樣和人們自身的生活條件養育了妳。
妳們是在信息時代出生和成長的第壹代人。總的來說,這壹代人心胸開闊,聰明,敏感,自信,獨立。
我兒子就是這壹代人中的壹員。我有壹個習慣,保持了十幾年。在他學習生活的每壹個關鍵時刻,我都會寫壹句話給他,讓他反復欣賞。
他留學的時候,我為他寫了五個字,呼籲:不要做“透明人”。
為什麽會有這樣壹句話?我警告他要對這壹代人高度信息化的生活方式保持清醒的認識和反思。
有壹次,妳的壹個同行給我描述他的狀態是這樣的:他在睡眠之外不停地刷屏,明知大部分信息是無聊的,甚至是扭曲的,有害的,仍然不停地刷。
但是妳越刷屏,對信息就越饑渴。手機壹旦離開妳的手,妳就會失去理智。信息的大量積累不僅沒有帶來內心的充實,反而總覺得空虛。
我知道這是常態。這個時代對信息消費的依賴正在接近壹個危險的臨界點。但真正讓我擔心的不是這個。
我發現,即使面對罕見壯麗的自然奇觀,面對家庭中渴望親情的長輩,面對他人的苦難,很多人都表現出壹種冷漠,壹種超然的冷漠,壹種對現實的疏離感,甚至麻木。
高度的信息化具有將這個星球各個角落的人有效連接起來的神奇能力,但同時也在本質上加劇了每個個體內心的“孤島狀態”。所以我告誡兒子:不要被物質和新聞的過度消費所掏空,成為壹個“空心人”。
當然,我並不否認信息化對人類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這種驅動力是無與倫比的,無法顛覆的。我在想,在高度信息化的生存中,人怎麽能不成為快速消費品呢?
越是身處喧囂之中,越需要壹顆真正安靜的心。越是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越需要壹顆真正慢下來的心。我期望我的同學都是這樣自覺的人。
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需要高度的專註和長時間的淬煉。讀書求知,當然也不例外。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知道,長得太快的樹是空心的,其材料是無用的。
在信息時代,整個社會“急功近利”的心理慣性實際上被強化了。我期望學生能從這種強烈的惰性中掙脫出來。
在時代屏幕上瞬間消亡的文字,越是卑微低俗,就越需要人們有“坐十年冷板凳”的勇氣,拋棄眼前的利益和螢火蟲的光芒,創造出能夠展現壹個時代良知和品質的精神產品,通過這個時代傳承下去。
壹個人越覺得空虛,就越需要另壹群人知道用什麽來填補這種空虛。
越是人們不再對任何事情深信不疑,越是認為“愛”、“理想”、“信仰”已經成為過時、陳舊、空洞的概念,越是需要另壹群人把這些詞匯高舉過頭頂。
這些話對心差的人來說是空洞的。對於內心豐富的人來說,永遠是有血有肉的,新鮮的。
對於自然,對於現實的變化,對於人間的悲歡離合,我們內心的觸角應該敏感而密切地去感受,生出壹種鮮活的生命感,不必過度報道網絡上蒼白的“二手人生經歷”。
只有這樣,才能產生明確的信仰,才不會失去內心的生命之熱。
教育的根本本質是什麽?今天在場的老師比我更有權威來解釋它。我個人對它的解讀是九個字:“學、成、愛”。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能力結構和社會需求選擇了自己的專業,這是要學的東西。
最終在壹些特殊領域形成了獨特的見解,做出了貢獻,成就了更好的自己,甚至成為了獨壹無二的自己。這很了不起。復旦也能做到這壹步,這裏大師眾多,治學傳統根深蒂固。
最難也是最重要的是“愛”。壹個人,沒有超凡的求知求真的執著,沒有內心的燃燒,沒有百折不撓的毅力,自然配不上壹個愛字。
沒有堅守社會良知和正義,突破自身局限的家國情懷,自然難以理解這種境界。愛意味著奉獻和壹種信念;意味著妳可能需要放棄很多,也需要有深刻的自省能力,時不時的讓自己清醒過來。
這壹定是壹個漫長而艱苦的磨煉過程。當今世界,有些大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校園裏有更多的學生明白,求知和學習中的懷疑精神應該與人生價值的確認和信仰的形成融為壹體。
把對科學的“冷眼”觀察和冷靜探索與做事的熱情結合起來。把追求真理的毅力和憐憫弱小、關愛生活中的殘疾人和孤獨者的生命柔情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愛的”心才不會空虛。我們不會成為“透明人”。
在這裏,我也想給學生們讀英國小說家毛姆的名著《月亮和六便士》中的兩段話。
壹句話,“到處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望月。”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要抵制觸手可及的實際利益的誘惑,要有超然的、更廣闊的視野。
有時候,擡頭望月是壹種奢侈,因為利益的羈絆不是那麽容易打破的,尤其是生活在沈重的負擔下。
另壹句是:“我用盡了壹生的力量,卻達到了平凡的人生。”這句話所包含的力量只是對上壹句話的補充。平凡是每個人都想突破的。
但平凡的真味和深味,恰恰是在生活絢爛而平淡之後。人要有超然的壹面,還要有從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還要有認識平凡的謙卑之心,這是遠遠不夠的。
同學們,四年後,當妳們從復旦大學畢業的時候,妳我之間會有壹種強烈的精神性。只有這樣,偉大學校特有的精神氣質才能永存。
謝謝大家。願每個學生都有壹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