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宋·徐俯《春遊湖》
獨憐幽草岸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宋·徐元傑《湖上》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宋·王令《送春》
飄飄何所似?天地壹沙鷗。——唐·杜甫《旅夜書懷》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宋·晏殊《浣溪沙》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宋·辛棄疾《西江月》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唐·杜甫《絕句四首》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唐·王維《觀獵》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宋·張誌和《漁歌子》
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唐·杜甫《羌村三首(之壹)》
吊影分為千裏雁,辭跟散作九秋蓬。——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元·馬致遠《秋思》
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唐·劉長卿《送上人》
獨立衡門春雨細,白雞飛上樹枝啼。——宋·葉紹翁《西溪》
②帶“鳥”字的詩句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唐·王維《鳥鳴澗》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唐·孟浩然《春曉》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唐·柳宗元《江雪》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唐·賈島《題李凝幽居》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唐·杜甫《春望》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唐·韋莊《臺城》
芳草無人花自落,春山壹路鳥空啼。——李華《春行即興》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唐·杜甫《望嶽》
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唐·岑參《寄左省杜拾遺》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鶴《春宮怨》
描寫鳥的靈性美:
《清晨的鳥》及其鑒賞
清晨的鳥——李尚朝
夢中的花,壹朵、兩朵、三朵
開在臨窗的稟微中,喊我
越過藤橋的那壹朵
衣著華麗,歌聲清越
暗合時令地開放,檐前
晶瑩的露珠就撲簇簇地朝下落
這些清香的雨前,三三兩兩
輕盈地攀上高枝
在風中翻動裙裾
小心地議論我今日的氣色
她們平平仄仄的步子
在明朗的地方落下寓言
我就聽見佩環的擊打聲向我襲來
讓迷戀氣節與風骨的居人
驚喜莫名,精神抖擻
並深刻地悟出
這當是折疊思維的時候
鑒賞:
美是不可拒絕的,也是每個人都渴望的,同時又需要在生活中去發現。“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句話壹點不錯,只要有了壹雙發現美的眼睛,美也就無處不在,《清晨的鳥》就是日常生活中極其平常的東西被詩人發現並得到了欣賞、帶來感動的過程。詩人把這種欣賞過程形諸筆端,給讀者帶來第二次審美享受。
清晨,詩人從夢中醒來,還帶著夢的余韻,聽見鳥的叫聲,睜開眼,看見幾只鳥在臨窗的陽光中,詩人覺得那是“夢中的花,壹朵,兩朵,三朵”,特別傳神的是,那些像花壹般的小鳥還在“臨窗的熹微中喊我”。繼續看下去,有壹只鳥飛過藤橋,這只鳥更加惹人喜愛,它“衣著華麗,歌聲清越”,仿佛壹位美少女站在清晨的微嵐之中,透過晨暉,“暗合時令地開放”,而且,她的開放,讓“檐前晶瑩的露珠就撲簌簌地朝下落”,這種審美上的心理邏輯聯系,把美感傳達得淋漓盡致。
詩的第二節更深壹層,從上壹節的對“鳥的欣賞”過渡到“鳥對‘我’的議論”,相互欣賞,達成美的交流。這些鳥在詩人眼中進壹步變化,好象“清香的雨前(壹種茶)”,“三三兩兩”如少女壹般“輕盈地攀上高枝/在風中翻動裙裾”,這樣美侖美奐的的少女不僅僅是自我展示,從她們的語言,詩人還聽出那種少女的玩皮與羞怯,她們“小心地議論我今日的氣色”,這樣的情境不得不讓人想入非非,讓人產生幻覺:鳥兒們的鳴叫與“平平仄仄的步子”使詩人“聽見佩環的擊打聲向我襲來”,詩人是迷戀“氣節”與“風骨”的人,這樣的情景換了任何人,也會“驚喜莫名,精神抖摟”,作為壹個會欣賞美,享受美的人,正如詩人說的壹樣,“當是折疊思維的時候”,折疊思維,把思想收起來,不做任何思考,把身心放松,融入到美的氛圍之中,這真是高明。有著這樣對待美的方式與心境,生活也不愁不美好了。
——————————————————————————————————
《飛鳥》及其鑒賞
飛鳥——李尚朝
飛在窗前,飛在林間
飛在壹個上午的柳煙之中
飛鳥,把我帶到澄明的神諭之下
飛鳥,是妳在飛翔中的拜訪,還是
我在飛翔中的回望?
是妳的羽毛將我扇動,還是
我在扇動妳的翅膀?
飛鳥在窗,我在窗
飛鳥在林,我在林
無限的空間
無盡的渴望
鑒賞:
李尚朝的詩融匯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詞韻的典雅之美。自然,其中也不乏有很多西方自由體詩歌美的技巧的表現,這就不能不說是壹個大手筆。而且,在《飛鳥》這首詩裏,這種融合表現得尤為突出。
《飛鳥》的全詩都是在圍繞著“飛鳥”這個意象展開鋪陳的。“飛在窗前,飛在林間/飛在壹個上午的柳煙之中/飛鳥,把我帶到澄明的神諭之下//”,詩人的目光關註著空中的飛鳥,在窗前,在林間,在柳樹從中,無處不在,無所不到。而正是這滿世界飛舞的小精靈吸引了詩人的目光。在這裏,飛鳥不僅是詩人自我詩意的象征,也是壹種生命的象征。詩人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意象,把生命這樣厚重的形象聚放在活潑而輕盈的小鳥身上,除了讓我們在未知的神諭下,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以外,還有的就是要喚起我們對生命的珍惜、曉諭生命的可貴。
在接下來的第二節裏,這四行詩語言明白曉暢、通俗易懂,並沒有使用明喻、暗喻或其他修辭手法,但我們卻能在詩句裏獲得極為豐富而復雜的審美感受。“飛鳥,是妳在飛翔中的拜訪,還是/我在飛翔中的回望?/是妳的羽毛將我扇動,還是/我在扇動妳的翅膀?//”鳥在飛翔,我在飛翔;妳在拜訪,我在回望;妳的羽毛將我扇動,我在扇動妳的翅膀?《飛鳥》在總體上運用了相對相成的結構形式,每壹行都構成壹個獨立的動態畫面,而畫面之間卻又交錯著,與其他幾幅有著密切的聯系,既對立又相成,激發著我們去思索:到底是鳥觸及了詩人的靈感,還是鳥跟隨詩人在飛翔?正像結構主義語言學家雅各布森所說的那樣,“詩的功力能把對等原則從選擇軸上彈射到組合軸上”。這樣,就使讀者被喚起了的註意力在詩的各個層次的轉換與聚合之間獲得了介入的認識。這也讓我們看到了《飛鳥》和卞之琳《斷章》的異曲同工之妙。
“飛鳥在窗,我在窗/飛鳥在林,我在林//”。於是,詩人和鳥壹起飛翔了。小鳥自由了,詩人自由了,生命的張力也在此時得到了壹種如釋重負的解放。沒有華麗的詞語,沒有虛假的矯飾,詩人只用了簡簡單單的十四個字,就勾勒出了壹幅生活的閑適與恬靜,讓人和鳥都達到了壹種自然化的“與天合壹”的無我之境。這不能不讓我們欽佩詩人對生命、生活超凡的領悟力和理解力。
“無限的空間/無盡的渴望//”,在詩的結尾,詩人沒有過多地糾纏於技巧,而是用了平淡卻又含蓄蘊藉的話語,把生命力的無限、對自由追求的永無止境,表現得如許含蓄雋永而又淋漓盡致,讓我們在這種情感的真摯、風格的淳樸、意境的深遠裏回味無窮。
——————————————————————————————————
家鄉的靈鳥(散文)
張抱巖
家鄉的鳥是有靈性的,懂得人情世故,像樸實的鄉民。
每次在城裏上班,我都會想起她們,我想她們也會想起我。我每每走在上班的路上,抑或溜達在郊外的田野裏,看見三五只蹦跳在路邊或枝頭上的鳥,我想那定是家鄉的鳥,我喊她們,她們也不搭理我,她們怕我傷害她們似的,遠遠的躲著,用敵視的眼睛瞅我,我只好知趣地走開了。她們也許不是家鄉的鳥。
我很悶的時候,終於回家了,剛下車,幾只鳥就在莊頭的大樹上朝我瘋狂地鳴叫,接著母親出來了,家裏的花貓和黃狗都來了,像搞個儀式似的紛紛迎接我,我欣喜若狂,內心深處的郁悶瞬間蕩然無存,臉上的笑容說出了我的激動和感恩。母親說,妳看,還是家鄉好吧,鳥啊狗呀,壹瞅到妳,就叫,它們見妳多親!是呀,來到鄉下,我仿佛是個老者,浮躁的心瞬間平靜了下來,我聽見鳥的鳴叫就像聽見母親喊我乳名壹樣溫暖。我開始關註家鄉的鳥了。
很小的時候,我就特別喜歡鳥,像跟屁蟲似的跟在母親的背後要小鳥鳥,我那時就喊它們小鳥鳥,母親忙農活,哪顧得捉啥小鳥鳥,母親不捉,我就鬧,我壹鬧,母親急了,就打我,母親壹打我,我就狠狠的哭,我壹看母親望我,我哭的聲音就大些,眼淚就多些,我壹看母親不望我了,我就哭小點,幹脆就不留眼淚了,夥伴這時跑過來,笑話我,幹哭沒眼淚,黃狗來舔裏,我那時也不知道是母親叫他們來的,他們壹笑話我,我就跟他們鬥,我壹跟他們鬥,他們就說,妳別跟俺們鬥,咱們去掏鳥窩吧,我壹聽說掏鳥,壹下子笑了,我們就去掏鳥了,掏鳥得找到鳥窩,找鳥窩有二種方式,壹個是滿莊子瞄,瞄大樹,看上面有沒有鳥窩;壹種是到剛蓋的沒人住的新房的房檐下去找,麻雀愛偷懶,它們就喜歡在房檐下找空隙當窩。
我們先從本莊找,本莊沒有,我們就到別莊找,到別莊找,還得防著狗。有壹次,三蛋就被別莊的狗咬著了,來家三蛋娘就怨我們給帶的,還給三蛋逮住打了壹頓,那次也不怨我們,三蛋看壹棵大樹上有鳥窩,三蛋就朝那棵樹奔去,正好那棵樹下壹只大花狗,三蛋叫它走,它就不走,三蛋急了,就用泥巴砸它,這壹砸,可把大花砸怒了,大花蹦過去就往三蛋屁股上親壹口。我也倒黴過,那次發現了目標,壹棵挺高的楊槐樹,他們硬讓我爬,說叫我爬給我二只鳥,要是鳥蛋給我三個鳥蛋,我爬上去了,還沒挨著鳥窩,就被毛剌子剌了幾下子,我扭扭嘴咬咬牙,繼續往那細枝上攀,我看見鳥窩裏的雛兒了,喜出望外,忙騰出手去抓,不料老鳥來了,老鳥朝我狂叫,在窩旁來回盤旋,我顧不了那麽多,就伸手去抓,老鳥壹下子向我沖來,用嘴啄我的頭,我被從樹上啄下來了。半天才醒過來,打那,我再也不敢到樹上掏鳥了。
我壹連幾天也沒怎麽吃飯,老是在夢裏被老鳥的尖叫聲驚醒,母親說我掉魂了,折柳枝數黃豆給我叫魂,叫了幾天,也不行,我依然在深更半夜發癔癥。我那時慢慢懂得老鳥對小鳥的愛和母親對我的愛了。
到中學我就不捉鳥了,我開始愛它們了,在日記裏我寫下好多關於鳥的句子。有年夏季,家裏人幹完活都在午睡,我坐在堂屋的草席上,看燕子銜食,老燕子每次銜來食,窩裏的小燕子就會抻出小黃嘴去迎接,我看那老燕子怎麽不壹樣,它們臨替換班去銜,我想肯定壹只是母親,壹只是父親。整個夏季,我都在偷窺,壹個燕子家庭的趣事。小燕子出窩那天,老燕子在窩裏窩外,屋裏屋外,不停鳴叫與盤旋,我躲在東屋裏偷看,老燕子在窩外鳴叫,它們怎樣小心翼翼地引導它們的孩子出窩,這需要多大的智慧和勇氣呀!我暗暗為它們祈禱,生怕有個不慎,頭幾只都順利地飛出了,最後壹只,可能體弱,跌落在堂屋的床上,我溜出來,用網兜把這只落隊的小生靈給拖在門口的搭衣服繩上,在老鳥的幫助下,它終於展開那雙美麗的翅膀,平生第壹次飛翔的快樂,我想只有我和它們的父母和當時美麗的翅膀所滑翔的天空知道。後來,我想它們只有等到明年再與我相聚了,但並不是我想象的那樣,老燕子竟然躺在窩裏讓它們的兒女們銜食,足足十五天,這是壹種怎樣的報恩呀,我為它們祝福.高興,我為我的發現自豪.幸福。我開始真正的認識它們並記住它們——我的朋友,那二只老燕子就是我的祖輩,小燕子就是我們,他們是怎樣地養育我們教導我們,我們又是如何的回報他們孝敬他們。這些樸實的燕子和這些樸實的祖輩。
我有時想我怎樣才能走進這些鳥的內心,家鄉的鳥,它們的內心多麽的豐富.充盈,十萬個春天在它們的內心駐紮。我是怎樣地愛著它們呀,我真的為我的童年的那種不正確的愛的方式汗顏,我只想充當它們的父母照顧它們關愛它們,給它們壹個溫暖的家,豈知它們多麽的有誌氣,用生氣產生的憤怒和絕食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呀,新世紀的鳥得學會融入現代的社會。我不知道是不是姥姥給我講的關於它們的故事加深了我對它們的疼愛。姥姥說,妳知道妳小時侯從樹上跌下來沒掏到的是啥鳥嗎?我說我不知道,姥姥說那鳥叫喳不狼子,別看它名土,這些鳥都有個性,性子剛烈,它們剛來咱村,就在壹棵大樹上壘巢,孩子剛孵出,老鳥就去覓食了,那天下起傾盆大雨,電閃雷鳴,小鳥在窩裏可嚇壞了,不過壹會天又放晴了,小鳥想探出頭來嘆嘆氣,不料,從窩裏跌落下來,不偏不斜落在壹灘牛屎上,小鳥拼命掙紮,眼看要葬在此地,小鳥的眼睛裏滿是絕望,正巧來了壹只前來覓食的公雞,公雞用爪子撓屎,就把小鳥撓出來了,小鳥得救了,展展翅膀過幾天也就飛走了。喳不狼子為了報答公雞的救命之恩,每年夏季,兵分八路,到各個村莊去報恩,替老公雞打三十天的鳴。姥姥的故事真有味。我真有點羨慕那只公雞,我要是救了它們,它們不就來報答我了嗎?做我老婆還說不定呢!姥姥說,妳不也屬雞嗎?妳別臭美了。
時過境遷,峰回路轉,我再次來到村莊,還是鳥鳴聲聲,花紅柳綠,我索性關上手機,搬個木凳子坐在農家小院裏靜聽天籟,我幹脆趴在草叢裏偷窺鳥兒築巢,壹般要耐住性子,紋絲不動,萬不能暴露目標,大鳥比較聰明的,它先在莊子上空盤旋,尋找高大茂密的樹林,發現了才緩緩落下,在大樹枝頭上來回跳動,時爾四處張望,時爾離枝在空中鳴叫,它是要看看能否引起人們的註意,在此能否安營紮寨?若沒有動靜,就放下心來,開始築巢了。我有時吃過飯就趴在那,像個埋藏在草叢裏的特務。
十幾年了,還是難解這份鳥的情結,不解也吧,等我老了,我要多寫寫關於鳥的詩文。寫寫鄉下人的憨厚和質樸。馮驥才先生的抒情散文名篇〈珍珠鳥>裏寫到: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我打心底兒裏喜歡這篇文章,沒有與這充滿靈性的鳥進行親密接觸過,是寫不出如此美妙的絕章的。這需要壹顆怎樣的心靈和靈魂呀。鳥有鳥的語言,我們不過沒有真正用心聆聽罷了。我真盼著動物和植物與人類達到和諧的那壹天的到來。在鄉下,整個泥土.花草.田野.陽光.炊煙都是它們的聲音和語言。它們用新鮮而清脆的鳴叫來不斷掀開鄉村的壹頁頁日子。
鳥們和樸實的鄉下人在用永不枯竭的靈性照亮我的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