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中秋神話的詩句

關於中秋神話的詩句

1.關於中秋節的傳說和詩句

以下妳可以隨便選壹個:

中秋傳說之壹——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壹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壹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壹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壹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誌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壹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壹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壹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壹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壹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壹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壹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2.有關中秋節的詩句,故事,神話傳說和中秋節的習俗,,

詩句:

1、《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2、《關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習俗:

祭月、賞月、拜月。中秋節,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傳說:吳剛伐桂

擡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壹種神奇的自愈功能。

有壹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妳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

但吳剛每砍壹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愈合,日復壹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 。到最後,也沒能將那樹木砍倒。

3.有關中秋的傳說和詩句

傳說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

詩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水調歌頭》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杜甫《八月十五月》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劉禹錫《八月十五桃源玩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李白《古朗月行》

舉杯邀明月,對隱成三人。 李白 《月下獨酌》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4.有關中秋節的詩句,神話,民間傳說,各地的風俗習慣,來源

1、四十五秋宵,月分千裏毫。冷沈中嶽短,光溢太行高。——李洞《中秋月》

2、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3、西風縹緲中秋節,滿院巖花香正冽。——錢時《中秋約子溫兄子山弟小酌壹展壽慶兩大字賦長》

4、久客未還鄉,中秋倍可傷。暮天飛旅雁,故國在衡陽。 ——朱慶餘《旅中秋月有懷》

5、嫦娥奔月。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後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後,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

後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妳用面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5.關於中秋節的神話故事,詩歌,習俗,文化

嫦娥奔月等,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壹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壹書中,已有“中秋”壹詞的記載。

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壹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壹個傳統的活動,壹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壹。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壹——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壹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壹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壹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不少誌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壹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壹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後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壹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

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壹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壹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

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

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壹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壹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

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

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來歷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

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這裏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

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與元宵。

6.關於神話的古詩

李憑箜篌引 ·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嫦娥 李商隱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秋月 晏 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古朗月行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白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作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淒愴摧心肝。

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 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 月光長照金樽裏。

7.關於中秋節的神話故事,詩歌,習俗,文化

嫦娥奔月等,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nbsp;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壹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壹書中,已有“中秋”壹詞的記載。

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壹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壹個傳統的活動,壹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壹。nbsp;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nbsp;中秋傳說之壹——嫦娥奔月nbsp;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壹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壹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壹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nbsp;不少誌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nbsp;壹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壹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後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nbsp;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壹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nbsp;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

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nbsp;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nbsp;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nbsp;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nbsp;關於中秋節還有壹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壹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

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nbsp;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nbsp;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

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壹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壹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nbsp;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

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

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nbsp;中秋節的來歷nbsp;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

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nbsp;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這裏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