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詩歌----略論以意象表詩意
在龐大的詩歌意象家族中,有些意象可以稱之為典型意象,即該意象具有獨特的代表性或典型的象喻性。這主要是由於古典詩歌積澱深厚,歷代詩人遞相沿襲,使得壹些意象在古典詩歌中的象喻意義比較接近、比較固定。中國古典詩歌中典型意象也較多,這裏主要舉壹些詩歌教學中常常遇到的加以剖析。 按象喻意較為接近略舉幾類加以說明:
1、表現離愁
南朝江淹在《別賦》開篇寫道:“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千百年來,抒寫離情別意的佳作何止千萬!表現這壹主題的典型詩歌意象也很多,例如:柳、雁、鷓鴣(布谷)、灞陵、灞水、長亭、樓臺、南浦等等。這裏以“柳”為例加以說明。
“柳”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已然是惜別的象征。這與古人審美心理有關。柳者,留也,取其諧音;“柳枝依依”、“條條有情”,取起形容。故此,古人離別時總愛折柳相送,寄表以柳相留、眷念不舍之意。也正因為此,在許多別離詩中,柳的意象顯得那麽依依惜別,纏綿多情。例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小雅?采薇》)、“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無名氏《送別詩》)、“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李白《勞勞亭》)、“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卻盡生”(杜甫《吹笛》);“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憶秦娥》)、“芳草灞陵春岸,柳煙深,滿樓弦管,壹曲離聲腸寸斷”(韋莊《上行杯》)、“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柳永《雨霖鈴》)、“別來隋柳幾經秋。何日得重遊”( 潘閬《酒泉子》)、“今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 張先《江南柳》)、“柳繞堤。相送行人溪水西”( 張先《相思令》)等等。讀到這些詩句,不要什麽詮釋,我們仿佛置身於無邊的柳海,沈浸在溢滿詩篇的離愁別緒之中。而當我們明白柳等意象的典型象喻意義時,我們幾乎無須再作過多的解釋便可直接把握詩旨了。
2、表達相思
相思是個亙古的詩歌主題,歷來表現這壹主題的詩歌不勝枚舉。象喻相思主題的意象典型主要有:月亮、孤山、孤帆、浮雲、遊子、落日、夜等等。這裏以“月”為例。
在古典詩歌中,“月亮”這壹意象常常表達出望月相思的主題,舊夢重溫的情思,詩人懷想家園、父母、妻兒、兄弟、故舊的情愫常寄托於明月來傳遞。例如:“***看今夜月,獨作異鄉人”(張溢《寄友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秋堂入閑夜,雲月思離居”(錢起《罷官後酬元校書見贈》)、“北鬥橫天夜欲闌,愁人倚月思無端”(徐安貞《聞鄰家理箏》)、“自是謝公心近得,登樓望月思依依”(劉滄《從鄭郎中高州遊東潭》)、“今夜明月人盡望,不知愁思在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念故人,千裏自此***明月”(寇準《陽關引》)、“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範仲淹《蘇幕遮》)、“對月臨風,空恁無眠耿耿,暗想舊日牽情處”(柳永《女冠子》)、“半夜月明珠露墜。多少意。紅腮點點相思淚”(晏殊《漁家傲》)、“月滿窗前路。長到月來時。不眠猶待伊”(晏幾道《菩薩蠻》)等等,俯拾皆是。還有大量詩詞全篇以月為題、以月意象為核心,來抒寫相思之情。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朗月行》、杜甫《月夜》、柳永《望漢月?明月明月明月》、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即為其代表。
3、表示愁傷
抒寫憂愁和傷感壹直是抒情文學,特別是詩歌的基本傾向。古人雲:歡愉之詞難工,愁苦之言易巧。因此,這壹格調的詩作特別多,表現這壹詩歌抒情傾向的意象也非常多,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雨、落日、落花、荒原、淚、蟬、衰草、煙波、暮靄、寒鴉等等。這裏以“雨”、“落日”為例。
壹般來說,古詩中的“雨”多是愁雨。(像杜甫《春夜喜雨》之類喜雨詩較少,且作者特以壹“喜”字區別突出)因為雨時之陰霾淒冷似人心情壓抑郁悶之境況,雨滴淅淅瀝瀝如人淚水連綿下垂之形態。比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見前文)表懷人之傷,“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表漂泊之憂,“寒雨連江夜入吳”(見前文)表離別之苦,“天陰雨濕聲啾啾”(杜甫《兵車行》)、“雨腳如麻未斷絕”(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表亂離之悲,“雨中百草秋爛死”(杜甫《秋雨嘆三首》其壹)表自傷之嘆,“夜雨聞鈴斷腸聲”(白居易《長恨歌》)表訣別之恨,“夜闌臥聽風吹雨”(陸遊《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表國破之痛,“試問閑愁都幾許,壹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表無端閑愁,“梧桐更兼細雨,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則含國破、家亡、身孤等諸痛於壹身,可謂愁深似海。可以說古詩中的雨意象幾乎象喻著人世間各種愁傷。
再看“落日”,這壹意象在古典詩歌中也頻頻出現。太陽在人類普遍的心理世界中都是無比神聖的。她是萬物的生命之源,是溫暖和光明的代表,是時光和美景的象征。所以,面對她的沈落,不能不引起人的傷感。另外,古人照明工具簡單,夜生活貧乏,通訊、交通手段落後,日落就意味著要從光明步入黑暗,白晝的美景美事亦將隨之消逝,所有人要在此時尋找安身之所。這對於那些漂泊中的詩人們來說,無疑是最易愁傷的時刻。比如:“夕漲流波急,秋山落日寒” (駱賓王《秋日送侯四得彈字》)、“歸心結遠夢,落日懸春愁”(李白《憶襄陽舊遊贈濟陽馬少府巨》)、“落日悲江漢,中宵淚滿床”(杜甫《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之五)、“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高適《燕歌行》)、“長雲驟落日,桑棗寂已晦”(王昌齡《宿灞上寄侍禦玙弟》)、“邊城落日見離居”(張旭《春草》)、“落日懸桑榆,光景有頓虧”(常建《太公哀晚遇》)、“扁舟宿何處,落日羨歸翼”(劉長卿《晚泊湘江懷故人》);“長煙落日孤城閉”(範仲淹《漁家傲》)“家何處,落日眠芳草”(柳永《小鎮西犯》)、“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李清照《永遇樂》)、“落日蒼茫,風才定、片帆無力”(辛棄疾《滿江紅》)、“回首昭陽離落日,傷心銅雀迎秋月”(文天祥《滿江紅》)等等。這些落日的意象中有時代沒落、國家淪亡的痛惜,有身世遲暮、壯誌難酬的悲哀,有時光易逝、美景難留的惆悵;有暮守空房、孤獨難耐的閨怨,也有漂泊天涯、無家可依的鄉愁。
還差壹個尾巴,篇尾建議妳來段總結性的藝術概況就行了。不要多,壹二百字夠了。我就不替妳操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