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論語》中說:“父母在,不遠遊必遊好。”中國是壹個崇尚孝文化的國家。子女遠行,不能贍養孝敬父母。後半句“妳壹定要有好的旅行方式”中的“方”,也就是方向和方法,強調的是作為壹個有誌之士,妳需要出去奮鬥,也要處理好孝道。“遠遊”與“盡孝”要和諧,聖人之言,仁者愛人,顯示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古代仁人誌士遊歷四方。
孔子周遊列國14年,帶著弟子走遍天下,為的是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事實上,他為有誌之士奔走四方。唐代大詩人李白以孔子為榜樣。25歲出蜀,仗劍出國,拋下親人遠行。流浪在洞庭、金陵、揚州、襄陽等地,去過長安,然後住在東路。想顯示大鵬之誌,長安三年難行,“還錢”是夢想。“十客梁園”,他看清楚了現實世界的黑暗和腐朽,期待著“強調皇帝的方式”,忍不住叫道:“哦,我怎麽能嚴重地向那些從來不會遭受誠實的臉的高官厚祿鞠躬呢?”去吳越,訪幽燕,遊江南,我隨波逐流,國事紛亂多變。我對月亮表白,借酒消愁。
李白在壹次“長途跋涉”中完成了他傳奇的壹生,他的詩歌是盛唐文壇的壹座高峰!
杜甫生長在繁華文明的教育中,躊躇滿誌。他年輕時漫遊過齊魯、吳越,表達了“登峰造極,壹覽眾山小”的遠大誌向。,偶遇李白,成就千古佳話。但是,唐朝的興衰變化很大。在長安十年,壹事無成,時局動蕩。由於貧窮和疾病,詩人被迫四處奔波。“朱門酒肉臭,路凍死人”的詩句令人震撼。詩人晚年漂泊西南,飽受饑寒之苦,喪子之痛,家國之恨。他自稱“鳳凰”,割心舍命,只為太平,“唉!突然看到眼前這房子,我壹個人就凍死了!”這種讓人落淚的精神,讓人深深感動!人在漂泊,心卻和國家系在壹起。
杜甫在“長途跋涉”中,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使他成為我們心中不朽的“詩聖”。
宋代,蘇軾才華橫溢,風華絕代。年輕時跟隨父親和哥哥遠離四川眉山走上李白的蜀道,懷著輔佐君主治國安民的理想步入仕途。然而,官海沈浮,三起三落,烏臺詩案被貶黃州,身陷囹圄,在孤獨中感悟人生。“誰怕了,壹場煙雨會持續壹輩子。”再次被貶徽州,有“壹日三百荔枝,不惜做嶺南人”的哲學觀。直到被貶儋州,蘇軾仿佛壹生都在路上,從未停歇。壹代文學巨匠去世前,壹首自題《金山畫像》中的詩《問君事業,儋州,徽州,黃州》讀來令人感傷。蘇軾像壹葉扁舟,在人生的驚濤駭浪中漂泊不定。他所到之處,都有詩、畫、書法、美食、真情。
蘇軾在《遠遊》中,實現了曠達從容的人生智慧和柔和和諧的人生哲學。
精神“旅程”的回歸
讀萬卷書,走萬裏路,我們的心可以到達我們腳步達不到的地方。另壹種長途旅行是精神旅行。比如晉代遁入自然隱居的陶淵明,高潔高貴,內心遠離世俗。他看山采菊,像壹只掙脫牢籠歸來的小鳥,壹生從容淡泊,傲然獨立,感悟人生真諦。再比如現代詩人海子。面對物欲橫流的現實,他活在詩意的世界裏,寫下了壹首抒情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是“海之子”的精神歸宿,“春暖花開”是壹種明媚溫暖的幸福,是對自由生活的追求和熱愛。目前流行壹句話:“人生不只是眼前的生活,還有詩和遠方”。“詩和遠方”是每個人都追求的理想生活,是塑造完美人生、推動不斷進步的動力。
《遠方》不是壹段旅程,而是壹首詩,沒有遺失。魚跳是大海的自由,鳥飛是天空的自由。
父母在,不遠行。如今父母給我們的是最深的愛,就是放飛,努力去博。大三學生,青澀少年不遠千裏來到北疆,只為追夢,內心高。擠過高考獨木橋,多少孩子哭著告別父母,坐上了開往大學的火車?無數中國人上班後,背井離鄉,為生活奮鬥。
縱觀古今,“行遠”已經超越了腳步的距離,是行走之後心靈的回歸。沒有遠行的體驗,沒有苦難的磨礪,沒有人生的頓悟,如何實現精神的回歸?著名作家余華寫過《十八歲出門》。18歲的青年被放逐在巨大的社會環境中,男孩在艱難的挫折中成長,收獲。馬郭芙,鄉土作家,寫過壹篇著名的散文《炊煙回家》,作者在喧囂的城市裏流浪,在奮鬥中失意,回到故鄉,尋找精神家園,因為靈魂無法停止烹飪。生活不是靜止的點,不是連續的直線,而是曲折的環。從起點出發,途中遇見自己,認識自己,最終回歸做自己!
我的“漫長旅程”
我也喜歡去遠方旅行。我的遠方之旅也許沒有上面那些人那麽意氣風發,波瀾壯闊,但更像是壹種執念,指引著我,催促著我去突破,去成就。
我的第壹次長途旅行是從中考開始的。我從小就住在農場。我家收成不好,負債多年。我小學初中壹直在團場中學讀書。中考填報誌願的時候,我毅然填報了伊寧市的學校。在我眼裏,伊寧市是最大最繁華的地方,我終於如願考上了。然而結果卻是團場中學校長的無奈,班主任的憤怒,同學們的白眼。當時我15歲,沒想那麽多。我當時只是想離開農村,去城裏看看伊犁河大橋,天馬的坍塌,還有更大的校園。
第二次出國旅遊是高考填誌願的時候。65,438+09歲,壹直生活在有塞外之譽的伊犁河谷。沒出過天山,沒出過烏魯木齊。面對雄偉的雪山,我常常在想:山的那壹邊是什麽?我期待外面的世界。我知道我成年以後要面對什麽樣的生活。如果高考失利,我將很難改變命運:種地,放羊,站櫃臺,兩年後結婚。我把高考當成我通往外界的生命線。我決心抓住機會,哪怕只考兩門,我也要自己走出新疆,去內地,去南方看看。那壹年的高三是快樂的壹年。如願考上了重慶的壹所大學,第壹次坐上了長途車。我連夜穿越天山,坐了50多個小時的火車,從大漠到秦川到遍地夾竹桃椒樹。我非常興奮。
第三次旅行是工作的第壹年。我在生活中遇見了他。他知道我有壹個願望,就是去看海。那年夏天,我們壹起來到天涯海角。在椰風島,我們沐浴著烈日,貪婪地看著壯美的藍色太平洋,在白色的沙灘上奔跑吶喊,在那裏留下最美的婚紗照。後來我們認識了,每年暑假都帶著孩子去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
現在,我在工作和家庭中高速旋轉,生活高效,但略顯單調,於是固執地愛上了自駕“長途旅行”。和徒步者不同的是,他們專業裝備,身體要求高,我沒有那個自信;也不同於飛機,懸空離地,空間狹小,時間流動迅速,錯過的美好只藏在白雲之下;更何況和趕著毛驢馬車,在鄉間小路上遊蕩是不壹樣的。太慢太舒服跟不上生活的快節奏。適合我的是開車。
我喜歡壹個人開著草原,在人少開發少的景點跑來跑去。我喜歡在路上的感覺。壹首好歌循環播放,隨著旋律的節奏,我期待著眼前景物的變化,如在壹個畫報的世界裏旅行。走走停停,走走停停。方向盤在我手裏,世界的方向在我手裏。我壹踩油門,就可以慢走,加速沖刺,在坑坑窪窪的泥濘路上上下起伏,在柏油路上壹路飛奔。累了,停下來,深呼吸壹口來自草原的清新空氣,看著藍天和流動的白雲,聽著耳邊的風颯颯聲,閉上眼睛,徜徉其中,如此夢幻真是太美妙了。
媽媽總是嘮叨我:想出去玩怎麽不坐公交?自己開車太累,不安全,還花油錢!我感謝母親對我的擔心,但她無法理解我在追求什麽。就是這種無拘無束的輕松自由。無論我去哪裏,走多遠,我終究會回來。在這漫長的旅途中,我會釋放現實生活中浮躁的煩惱,親近自然,尋找生命的起點,爬山吶喊,在沙丘上靜坐,在夜空中辨認無數的星星和星座,偷偷去瓜田吃兩個苦瓜。
不僅僅是路上的腳步,更是我們的思念。支撐我長期旅行的,壹定是寫作!寫作是拉近距離、走進世界、熱愛世界的方式之壹。最後,我想用烏市教師王玉貴的《真正教好語文》壹書中的話來鼓勵自己:
“因為寫作,我的感官變得越來越細致敏感,我的思想變得越來越全面清晰,我的頭腦變得越來越豐富平和,我的表達變得越來越流暢準確,寫作可以讓壹個人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