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宵節吃湯圓最早見於南宋詩人宋必達的《平原續篇》。書中有“元宵烹飪豐富,但似乎前人未曾給過”的記載。宋代的浮圈也叫湯團。到南宋時,僅臨安上元節的食品就有乳糖丸、山藥丸、珍珠丸、成沙丸、金桔丸、粉水丸、湯圓等。
2.面條是元宵節晚餐的食物。古時候民間有句話叫“放上元宵,放下燈面,吃完就盼明年。”這種飲食習俗在長江以北很流行。《會徽年誌》載:“正月十八,燈滅,人吐於面。俗話說‘燈亮了燈就滅了’,各家自慶。”熄燈吃面象征著持續慶祝的意思。
3.粘糕也叫年糕。除了元宵和面條,還有人在元宵節吃粘餅。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備急方·食療》中寫道,“自養米味甘,微寒,無毒,清熱,益氣。”唐朝以後,元代元宵節也有吃餅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