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10個中國傳統節日的時間,來歷,內涵,詩詞,對聯!

10個中國傳統節日的時間,來歷,內涵,詩詞,對聯!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壹般指除夕和正月初壹。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壹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谷子壹熟為壹“年”,五谷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壹年壹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壹。而且,諸如竈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借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壹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壹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壹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元日後,開始走親訪友,互送禮品,以慶新年。年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此時,正值“立春”前後,古時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鞭牛迎春,祈願風調雨順、五谷豐收。各種社火活動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石壁上刻著壹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壹歲月有十二圓。

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

貼春聯(20張)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谷豐登 ,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壹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擡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壹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the Lantern Festival),春燈節,是漢族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雲牶“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贊道牶“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

二月二,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各民族地區。此節風俗活動較多,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萊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擡頭日之稱。因時間在農歷二月初二日,故稱。當時及其後民間以刀尺、百谷、瓜果種籽、迎富貴果子等相問遺,並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動。元費著《歲華紀麗譜》:明以後,二月二又有關於龍擡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擡頭日。此俗唐代已有記載,白居易《二月二日》詩:“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壹時生。輕衫細馬青年少,十字津頭壹字行。”當時及其後民間以刀尺、百谷、瓜果種籽、迎富貴果子等相問遺,並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動。元費著《歲華紀麗譜》:“二月二日踏青節,韌郡人遊賞散四郊。……”,又汪灝《廣群芳譜?天時譜》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朗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明朝以後,二月二又有關於龍擡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擡頭日。清鹹豐《武定府誌》:“……以(二月)二日為春龍節,取竈灰圍屋如龍蛇狀,名曰引錢龍,招福祥也。”此外尚有上工、試犁、炒蠍豆、戴蓬草、祭龍王、敬土地、謁高禖、嫁女住春、童子開筆等節俗活動。布依族二月二要進行三天,要祭祀土地神。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壹,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壹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壹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批準列入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詩句名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法定節假日之壹,並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英文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紮比召開的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英文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稱為端陽節,為每年的農歷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壹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

  時至今日,端午節是壹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批準列入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夕節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壹天是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壹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壹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列入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情人節”。

迢迢牽牛星 (梁)蕭統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

中秋節,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壹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中秋”壹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古代歷法,壹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 誌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主要節日之壹。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壹輪滿,長伴雲衢千裏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壹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壹。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註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詩《與楊府山塗村眾老人宴會代祝詞》:“ 重九江村午宴開,奉觴祝壽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把青春倒挽回。”鋪敘了老人節宴會、飲菊花酒、祝健等活動場景。

秋登蘭山寄張五 (孟浩然)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醉重陽節。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