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池塘四五尺深水,籬落兩三般樣花。”——描繪了書齋(學校)池四五尺深的小池塘,籬笆中種著多種多樣花的花。
《書齋謾興二首》
唐代:翁承贊
池塘四五尺深水,籬落兩三般樣花。
過客不須頻問姓,讀書聲裏是吾家。
官事歸來衣雪埋,兒童燈火小茅齋。
人家不必論貧富,惟有讀書聲最佳。
釋義:池塘四五尺的深水,籬笆中種著多種多樣花的花。
路過的客人不需要頻繁地問姓,讀書聲裏是我的家。
官員回來穿上雪埋,兒童燈小茅屋。
人家不壹定論貧富,只有讀書聲最精彩。
2、“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描繪了書堂(學校)窗外竹子的影子還在書桌上搖擺,遠處泉水潺潺,流入硯池。
《題弟侄書堂》
唐代:杜荀鶴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幹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釋義:為什麽處於窮困之境仍要註重修養,我還是與往常壹樣,盡管外面已經戰亂紛紛。
故鄉雖然飽受戰亂之苦,可是弟侄仍然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還在書桌上搖擺,遠處泉水潺潺,流入硯池。
年輕時候的努力是有益終身的大事,對著匆匆逝去的光陰,不要絲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3、“東西塾,聽書聲。長短卷,和詩成。”
《滿江紅(壽某翁)》
宋代:劉辰翁
十歲兒童,看騎竹、花陰滿城。與新第、桐鄉孫子,高下齊生。倚枕不尋柯下夢,舉頭自愛橘中名。但有時、米價問如何,公助平。
東西塾,聽書聲。長短卷,和詩成。總神仙清福,前輩家庭。試問淩煙圖相國,何如洛寺寫耆英。甚天公、屬意富民侯,銀信青。
釋義:十歲小孩,看騎竹、花陰滿城。與新住宅、桐鄉孫子,高下齊生。靠著枕頭不尋柯下夢,舉頭自愛橘中名稱。只要有時間、問米價怎麽樣,還是和平時壹樣。
東、西塾,讀書聲。長短的書卷,宛如詩歌成形。總神仙清幸福,前輩家庭。試著問淩雲圖相國,如何洛陽寺寫耆英。甚至天公、有意富民侯,銀信青。
4、“集賢學士如堵墻,觀我落筆中書堂。”——描繪了書堂(學校)人氣鼎盛的景象。
《莫相疑行》
唐代:杜甫
男兒生無所成頭皓白,牙齒欲落真可惜。
憶獻三賦蓬萊宮,自怪壹日聲烜赫。
集賢學士如堵墻,觀我落筆中書堂。
往時文采動人主,此日饑寒趨路旁。
晚將末契托年少,當面輸心背面笑。
寄謝悠悠世上兒,不爭好惡莫相疑。
釋義:生為七尺男兒卻壹生無所成就,如今滿頭白發,牙齒將要脫落,實在值得惋惜。
回想當年我獻三大禮賦於皇宮,為皇帝所賞識,自己也奇怪竟壹日之間便聲名顯赫。
集賢殿的學士們站立圍觀者密集眾多,排列像堵墻,爭相觀看我在中書堂下筆應試文章。
以往的時候以文彩驚動君王,而如今卻因饑寒交迫奔走在路旁。
晚年時把自己的真情托給年輕的同僚,而他們卻當面推心置腹,背地裏把我嗤笑。
告知妳們這些世俗的世間小兒,我無心與妳們爭竟好惡,請不要相互猜疑於我。
5、“澗苗未入俎,林鳥或窺書。”——描繪了書堂幽靜舒適的環境。
《滕學士九華山書堂》
宋代:梅堯臣
處山方畏遠,雖慕結深廬。
要與雲峰近,寧將野客疏。
澗苗未入俎,林鳥或窺書。
何事輕茲樂,而從出塞車。
釋義:在山正畏懼遠,雖然羨慕結深房屋。
要與雲峰近,寧要野客疏。
澗苗沒有進入傳統,林鳥或閱讀書。
什麽事輕這快樂,而從塞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