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阮籍的詠懷詩

關於阮籍的詠懷詩

從古至今,阮籍詠懷詩(以下簡稱阮詩)的研究者大多認為,阮詩隱晦難懂,這是壹大缺陷。其實,這正如有人說《左傳》“富而艷”是“浮誇”,筆者認為,“隱晦難懂”正如“富而艷”壹樣,是壹種藝術至境,而非阮詩的缺點。正由於阮詩“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才鞭策著越來越多的詩評者和詩作家去解讀和借鑒阮詩的精華,這正是阮詩充滿藝術生命力之所在。本文擬從以下三方面略論之:

壹、長於抒情

阮詩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政治抒情組詩的先河,非壹時壹地之作,是其壹生政治感慨的記錄。後人對之多有關註和評價,如:

鐘嶸曰:“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幽思,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會於風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遠大,頗多感慨之詞”《詩品?上》。

王世貞曰:“阮公在《詠懷》,遠近之間,遇境即際,興窮即止,坐不著論宗佳耳”《藝苑巵言》。

陸時雍曰:“八十二首俱憂時閔亂”《詩鏡》,《魏》。

張燮曰:“《詠懷》八十二章,拉首陽,拍湘累,悲繁華,憐夭折,深心轆轤,而故作求價語雜之,蓋身不能維世,幫逃為驚世。廣武之嘆,蘇門之嘯,窮途之慟,綜憂樂而橫歌哭,夫亦不得已者乎”《增定阮步兵集序》。

王夫之曰:“步兵詠懷自是曠代絕作……且其托體之妙,或以自安,或以自悼,或標物外之旨,或寄疾邪之思……,不但當時雄猜之渠長,無可施其怨忌,且使千秋以還了無覓腳根處”《古詩評選》卷四。

沈德潛曰:“阮公詠懷,反復零亂,興寄無端,和愉哀怨,雜集於中”《古詩源》。

吳汝綸曰:“要其八十壹章,決非壹時之作,吾疑其總集平生所為詩,題為《詠懷》耳”《古詩鈔》。

作為玄學家的阮籍,其生活於魏晉易代之際,當時“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晉書?阮籍傳》,詩人“身仕亂朝,常恐罹謗遇禍”《文選》,故而“本有濟世去”《晉書?阮籍傳》的他,在人命危賤的時代,迫於司馬氏集團的黑暗統治,其人生理想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因此,只有寄情老莊,將壹位正直知識分子的滿腔憤懣發而為詠懷詩,形成其為獨特的抒情風格,其抒情意味極濃,各篇都有感而發。

二、工於比興和象征

關於比興和象征,袁行霈曰:“中國古典詩歌確實有寄托象征的傳統,美人香草、春蘭秋菊各有習慣的寓意。詩人有時不敢或不願把自己的政治見解明白說出,就用隱晦曲折的手法透露給讀者。有時為了使詩歌含蓄蘊藉,也故意隱去真意,用其他事物來比興。那些題為詠懷、詠史、感遇、感懷的作品,尤其多用這種手法”。從袁氏的闡釋中,我們可以看出阮詩工於比興和象征,除了詩人對藝術境界的追求外,更多的是詩人別有所托。阮詩“厥旨淵放,歸趣難求”《詩品?上》,這也與其所處時代有關,他不滿司馬氏,但身仕亂朝,常恐遭禍,故處世極為謹慎,作詩亦不便直言,常常借比興象征的手法來表達感情,寄托懷抱,這恐怕也是情理中事。王夫之評阮詩:“遠紹《國風》,近出於《十九首》”《古詩評選》,陳祚明評曰:“公詩自學《離騷》,而後以為類《十九首》耳”《采菽堂古詩選》,嚴羽曰:“黃初以後,惟阮籍《詠懷》之作,極為高古,有建安風內骨”《滄浪詩話?詩評》,黃節曰:“若阮公之詩,則小雅之流也”《阮步兵詠懷詩註》序篇。上述諸例說明,阮詩工於比興象征,還源於其對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的大膽繼承和發揚光大,這是壹位有識之士在文學創作上的大膽嘗試。

三、精於用典

眾所周知,典故是在神話或歷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體驗、想象、理解、談論當下事件、情狀或環境的心理、語言和文化行為。在司馬氏的高壓政策下,阮籍懷才不遇,雖說“亂世之音怨且怒”《禮記?樂記》,但作為文化人的他,不得不憑借古人古事來隱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故其用典之多已成必然。這正如清?趙翼說:“詩寫性情,原不專恃數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則壹典已自有壹意,作詩都借彼之意,寫我之情,自然倍覺深厚,此後代詩人不得不用書卷也”《甌北詩話》。

綜上所述,阮詩之所以含蘊婉至,能做到“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是由於時代的悲風苦雨敲擊著詩人的琴弦,正如沈德潛曰:“遭阮公之時,自應有阮公之詩”《說詩啐語》,加之詩人:“雖不拘禮教,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博覽群籍,尤好《莊、》《老》”《晉書?阮籍傳》,故其詩能收到蘊味無窮的藝術效果,產生永不衰竭的藝術生命力。

答案補充

也可以簡單概述如下:

阮籍<詠懷>詩向以"闕旨淵放,歸趣難求"著稱,這與其出色的藝術手法密不可分.其藝術特色大體可分為六個:壹是意象的象征性,二是曲折隱晦的抒情性,三是對比手法的大量運用,四是濃郁浪漫的玄思性,五是語言的"言近旨遠",六是對五言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