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誌摩。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誌摩壹生的轉折點。
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節”貫穿在徐誌摩壹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壹篇。
此詩作於徐誌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壹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壹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壹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
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壹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壹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壹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再別康橋作品原文: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
我甘心做壹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壹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沈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壹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壹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沈默,
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壹揮衣袖,
不帶走壹片雲彩。
擴展資料:
再別康橋賞析:
《再別康橋》的惆悵之情深藏於飄逸、灑脫的抒寫之中。“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抒情主人公就如壹朵流雲,無形無跡,自由而舒展。主人公心中的康橋也如夢似幻,美好而易碎。詩中用“金柳”、“青荇”、“星輝”、“笙簫”等意象來描寫康橋景觀之美和自己對康橋的眷戀。這些意象往往既是寫景同時又是抒情,景與情難分難解。
“那湖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新娘”既是壹種景象,也是“我”心中的眷戀著的情人形象,是“我”心中之舊情的流露——情與景已互為壹體。在金柳之間,在青荇之上,“我”固執地尋找著“彩虹似的夢”,“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而事實上,“我”又不能縱情放歌,只有“沈默”,“悄悄”地離去。景色依舊,人事全非,落詩人用與情人纏綿惜別的心情和筆調與“康橋”道別,寫出了壹種包含淡淡的惆悵和酸楚的不舍之情。應該說,這首詩,是詩人在與自己心中的理想道別,那份深情和靜謐,似乎唯恐驚破心中之夢。它微妙地展露了詩人因“康橋”理想的破滅而無限哀傷的情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