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原名袁州,是江西省西部的中心城市之壹。宜春位於江西省西北部,東經113度54分至116度27分,北緯27度33分至29度06分。北接湖南省九江、瀏陽,東接南昌、撫州,南接新余、吉安,西接萍鄉。城市東西長約222.75公裏,南北寬174公裏,總面積18669平方公裏。截至2004年底,總人口530.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5438+28.9萬人。
自漢代建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宜春現轄袁州區和靖安、奉新、上高、宜豐、銅鼓、萬載六縣,轄樟樹、鳳城、高安。境內以丘陵和山地為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素有“山川秀美,土壤肥沃甘甜,其氣如春,鹹宜無處不在”的美譽。
宜春的地勢由北向南,由西向東傾斜。主要是丘陵和山區,平原地區占25.49%,丘陵地區占39.05%,山區占35.48%。靖安縣九老嶺海拔1794.3米,是全市最高點。年平均氣溫17.3℃,10月平均氣溫5℃,7月平均氣溫28.8℃。年平均降雨量為1720毫米。
自然資源豐富。宜春是江西省第壹個在建的生態城,沅水河兩岸有大面積的綠化帶。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2.78%,竹子資源極其豐富,是江西重點林區和全國重點竹子產區。已探明的水電資源60萬千瓦,可供開發的有38萬千瓦。已探明礦產41種,其中鉭鈮被譽為江西“五朵金花”之壹,宜春鉭鈮礦是全國最大的鉭鈮鋰原料生產基地。鋰礦石可開采量占全國的89.3%,矽灰石儲量約占全國的1/4。原煤、巖鹽、石灰石儲量居江西第壹。宜春體育中心
宜春古稱“農業縣”,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油茶和優質苧麻生產基地。占全省耕地的11%和人口的12%,產糧、棉、油、豬、水產品約占全省的1/6,在江西省占有足夠的地位。宜春工業經濟突飛猛進,形成了由醫藥、食品、建材、機電、能源以及化工、礦業五大支柱組成的工業體系。宜春市交通便利,京九鐵路縱貫南北,浙贛復線橫亙東西;形成以320、105國道和贛粵、滬瑞、無極高速公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元河、金河直入贛江,水路航程1000多公裏。伊春市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按照壹個72平方公裏、50萬人口中等城市的發展規劃,建設贛西經濟中心城市的框架正在開啟。
[編輯本段]地域文化
伊春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壹直是“江南美女之鄉,文物昌盛之國”。宜春自古人文薈萃,人才輩出。韓愈在宜春任刺史時,曾寫過壹首贊美宜春的詩,“不要遠行宜春,山川多勝。”歷史名人包括唐代詩人、鄭谷,宋代歷史學家,元代學者杜本,詩人解希思、範,明代歷史學家陳邦展,科學家宋,抗日名將鄧子龍,清代名臣辛、楊希馬,清官。現代名人包括* * *革命領袖、民主鬥士、戲劇家熊佛西、物理學家吳和。
伊春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是中國佛教的發祥地。在宜春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集中了許多禪宗祖庭,在宜春的崇山峻嶺之間,據說開了無數法門龍,如袁州區的陽山殷琦寺、宜豐東山普力寺、黃柏山寺、靜安寶峰寺、奉新百丈寺等等。五大禪宗流派中,宜豐有兩個:林佶派發源於宜豐縣黃渤山,曹洞宗發源於宜豐洞山。魯陽宗,袁州陽山人。媽祖易道、東山梁家、黃白雲曦、百丈淮海、陽山惠濟等高僧齊聚宜春,使得宜春的禪文化豐富多彩。歷史上很多俗語、成語、詞語、重大政治事件,都是因為禪而形成或聯系到宜春的。目前,遠至日韓、歐美,絕大多數禪法都可以直接或間接追溯到宜春。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易成法師,至今仍是宜春靜安寶峰寺方丈。
宜春的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兩基”教育率先達標,高標準高質量向“普九”邁進;高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教育質量全省領先;高等教育早已進入“大眾化”行列。宜春學院是江西省第二所綜合性本科高校,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於2003年經省政府批準正式招生。宜春體育中心是國家羽毛球訓練基地,宜春水上運動場被確定為國家水上運動訓練基地。2004年6月65438日+10月65438日+8月6日晚,我國新世紀第壹項農民體育賽事——第五屆全國農民運動會開幕式在江西宜春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出席開幕式並宣布農民運動會開幕。10月24日,10,農民運動會閉幕。以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冠軍楊文俊為代表的壹大批優秀本土運動員,在國際、國內比賽中屢創佳績。文化事業相互競爭,高安采茶戲、上高農民攝影、園洲版畫、靖安農民詩詞、宜豐根雕、銅鼓漫畫、奉新農民畫、萬載儺舞、鳳城書法等。* * *同構性已經成為宜春的地域文化特色。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派大將陳嬰下江南(古有說平江南者為關嬰,據宋代趙和時考證,平江南者為唐後羿陳嬰,非應尹侯關嬰)。漢高祖六年(201),天下各郡市皆建。於是今天宜春市出現了兩個新城。壹個是宜春,壹個是建成。宜春之名源於城西美麗的春天,因其“夏冷冬暖,迷人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成之名,因其“造城”而得名(古代常用“成”、“城”二字)。宜春縣,初設時屬元河流域管轄,包括袁州區、新余市、萍鄉市、樟樹市。晉大康元年(280),晉武帝滅吳,以宜春之名與宣穆皇後張春華(之祖母,司馬懿之妻)同姓。為了避諱,宜春改為益陽(宜春市的益陽大道、益陽橋就是這樣得名的)。隋開帝十八年(598),改稱宜春。初設的程健縣,屬晉江流域管轄,包括高安市、上高縣市、宜豐縣、萬載縣、樟樹市。唐武德五年(622),因與太子李同名,縣改名為高安。高安以“地勢高且安全”著稱。西漢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梁武帝封長沙王之子劉為宜春侯,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封劉澄之弟劉實為完成侯。劉澄在宜春市修建了宜春臺,劉石還在程健東南二裏修建了金沙臺,這兩處都是名勝古跡。如今,金沙臺已被廢棄,但宜春臺依然存在。丁原二年(前115),免劉實,建後郭。丁原五年(前112),劉成免,宜春除州。
宜春市的領土在漢代屬於張羽縣(今南昌市)。三國孫武寶定二年(267),設安城縣(今安福),元河流域地區歸安城管轄。隋朝統壹天下,廢安城郡。開十八年(598),建立袁州,府址設在宜春縣。原州因原山而得名,原山因隱居於此的前輩學者景源而得名。初建時,袁州轄宜春、萍鄉、新余三縣。宋開寶八年(975),萬載縣歸雲州。淳化三年(992年)劃新喻入臨江軍。900多年後,袁州先後掌管宜春、萍鄉、萬載、分宜四縣。宜春歷史上第壹個州級行政機構是袁州,之後是荊州和臨江軍。荊州建立於唐武德五年(622),今屬高安。過了幾天,又用米嶺產的大米改稱“密州”,再用陽山產的竹子改稱“雲州”,於武德八年(625年)廢止。南唐寶達十年(952),復雲州。宋寶卿元年(1225),趙雲即位。因為國號與皇帝的名字諧音,所以必須改名,以免犯忌。這時,正巧州背後的山碧螺塘裏長出壹株靈芝,被視為吉祥之兆,故改名為“瑞州”。瑞州轄高安、上高、新昌(今宜豐)三縣。南唐聖元二年(938),割高安、新幹兩縣之地,清江縣設在譚笑鎮(今臨江鎮)。宋春華三年(992),於清江郡設臨江軍(元改臨江路,明改臨江府)。其管轄範圍相當於新余市的樟樹市、新幹縣、峽江縣、渝水區。明清時期,奉新、靖安、鳳城、銅鼓(當時為伊寧府屬地)屬南昌府管轄。宜春市今屬袁州、瑞州、臨江、南昌。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宜春市轄袁州區、奉新、萬載、上高、宜豐、靖安、銅鼓縣,管豐城、樟樹、高安市。市人民政府設在袁州區。郵政編碼:336000。代碼:360900。區號:0795。
伊春面積18669平方公裏,人口520萬(2002年)。
袁州區面積2532平方公裏,人口95萬。郵政編碼是336000。區人民政府位於中山路。轄9個街道,8個鎮,14個鄉。
豐城市面積2845平方公裏,人口654.38+0.26萬。郵政編碼是331100。市人民政府駐工農路。轄5個街道,20個鎮,7個鄉。
樟樹市面積1.287平方公裏,人口54萬。郵政編碼是331200。杜堯市人民政府南大街。轄5個街道,10個鎮,4個鄉。
高安面積2439平方公裏,人口80萬。郵政編碼是330800。市人民政府駐解放路。轄2個街道,18個鎮,2個鄉。
奉新縣面積1.642平方公裏,人口30萬。郵政編碼是330700。縣人民政府駐鳳川鎮。轄10個鎮和3個鄉。
萬載縣面積1714平方公裏,人口46萬。郵政編碼是336100。縣人民政府駐樂康街。轄1街7鎮9鄉。
上高縣面積1350平方公裏,人口34萬。郵政編碼是336400。縣人民政府駐澳洋街道。轄1街6鎮6鄉。
宜豐縣面積1935平方公裏,人口28萬。郵政編碼是336300。縣人民政府駐新場鎮。轄7鎮5鄉。
靖安縣面積1.377平方公裏,人口1.4萬。郵政編碼是330600。縣人民政府駐雙溪鎮。轄5鎮6鄉。
銅鼓縣面積1.548平方公裏,人口1.4萬。郵政編碼是336200。永寧鎮縣人民政府。轄6鎮3鄉。
[編輯此段落]人口匯總
宜春市總人口2001,年末人口518萬。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裏273人。人口密度豐城市最高,約431人/平方公裏,銅鼓縣最低,約88人/平方公裏。全市居住著26個民族,分別是漢族、回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彜族、壯族、布依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畬族、黎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景頗族、土族、磨老族、布朗族、仡佬族等。其中漢族人口占99.95%。
[編輯此段]農業資源
木本植物以栽培和野生為主。人工栽培包括毛竹、杉木、馬尾松、火炬松、濕地松、柳杉、池杉、水杉、柞樹、赤楊、木荷、苦櫧、楓樹、楊樹、泡桐。野生的有臺灣省松、樟樹、伯樂樹、杜英、重陽樹、降香、平邑甜茶、紅豆樹、甜櫧、栲樹、大葉青岡、東南石櫟、麻櫟、蘑菇樹、楓香、楓楊、樟樹、紅楠、歐李、紫樹、銀杉、湖南。
經濟植物木本油料植物包括油茶、油桐、烏桕、油橄欖、樟樹、肉桂、山蒼子、山蒼子、吳茱萸、花椒、柏樹、案樹、松樹。木質澱粉植物包括栗子、甜櫧、橡樹、李茂、錐栗,木質纖維植物包括苧麻、桑樹、榆樹、柏樹、大麻、椴樹、糙葉樹、竹子、梧桐和棕櫚。可食用的水果植物有柑橘、橙、柚、桃、李、柿、栗、棗、梨、楊梅、獼猴桃、山楂、無花果、葡萄等。中國草麻之鄉宜春,早在公元58年就以纖維長,“薄如紙,輕如絲”而聞名。用大塊苧麻織成的夏布聞名中外,全國唯壹的苧麻研究所就設在宜春。江西宜春是野生獼猴桃的主產區。靖安獼猴桃產量居全省第壹。
觀賞植物主要有木蓮、柏樹、蘇鐵、銀杏、雪松、羅漢松、夾竹桃、黃楊、蠟梅、杜鵑、香榧、繡球、廣玉蘭、含笑、芙蓉、白蘭花、合歡、山茶、桂花、石榴、野薔薇、繡線菊等。落葉木蓮(Manglietia glauca),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瀕危植物,曾被選為江西省第十屆運動會吉祥物,其花形已成為宜春的城市標誌。19910,在昆明“99”世界園藝博覽會上,她以《園林中的壹種多年生觀賞植物——花木蓮》獲得銅獎。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截至2008年底,全市生產總值突破600億元,達到61.5億元,同比增長13.8%,居全省第八位,比上年提高1位。財政總收入突破60億元,達到64.9億元,增長29%,居全省第五位,比上年提高1位,地方財政收入36.5億元,增長28.6%;豐城市財政總收入躍上新臺階6543.8+0.5億元,達到6543.8+0.692億元,樟樹市突破6543.8+0億元,高安市突破7億元,袁州區和上高縣市突破5億元,萬載縣突破4億元,豐城市上莊街道辦和高安市八景鎮突破6543.8+0億元,實現全市1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1.2.9億元,增長22.1%,居全省第七位,比上年提高1位。發展潛力指標快速上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300億元,達到341.2億元,增長4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04億元,增長23.4%,增速創12年新高。實際利用外資2.94億美元,增長101%;引進外資6543.8+04.6億元,增長654.38+02.2%;外貿出口2.85億美元,增長34.9%。民生保障指標得到有效落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83元,分別增長1.6%和1.3%。價格漲幅得到控制,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5.6個百分點;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人口自然增長率應控制在7.9‰以內。
隨著工業化的強力推進,產業集聚效應日益凸顯。簽約引進重大項目106個,其中投資額超過5億元的11個。9個工業園區共有企業1159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12億元,增長40.8%。稅收收入27.7億元,增長39.7%。科技園區深入推進,7個產業園區獲批省級民營科技工業園,“江西上高臺商創業園”獲省政府批準。奉新縣獲全省首個紡織印染集控區;省級產業基地增至10個,高安建陶基地被命名為“中國建陶產業基地”。全市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4.2%,特別是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和運行質量的提高。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2.2: 50.3: 27.5調整為21.7:52:26.3。財政總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6%,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達到90.8%,均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市城市建設投資25億元,農村建設投資23億元,城鎮化率達到38.2%。各縣市以創城為抓手,建設和續建了壹大批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伊春明月山機場已獲國務院批準,紅坪電站已基本完成項目規劃論證,無極高速、320國道大灣線、伊春至安福二級公路全面建成,高安至胡家坊壹級公路已通車,豐城建壹橋建成通車,曲江碼頭建設進展順利。 滬昆鐵路客運專線正在規劃設計,高安陶建基地鐵路專用線已開工建設,樟樹鹽化工基地鐵路專用線正在招商
[編輯本段]歷史名人
徐誌(97-168)
許誌,字順。鳳城市白土鎮銀西村人。東漢隱士。少學點儒家經典,精通天文歷法。家境貧寒務農,自力更生。政府的征用,不全是。它被稱為“周楠·高適”。陳蕃是張羽的知府,他不接待客人,所以他為他設置了壹個長沙發。如果他去了,他會把它掛起來。後來,他用“掛在長沙發上”的比喻,以禮相待智者。王波《王騰亭序》中說:“人傑地靈,許茹在陳蕃榻上”,就是這個典故。徐誌葬在南昌進賢門外。今天南昌的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園,都是為了紀念徐誌而命名的。鳳城隱溪,因徐誌隱居於此而得名。
陶淵明(365-427)
陶淵明,又名錢,性格開朗,生活恬淡。宜豐縣唐城鎮秀溪村人。金代詩人。陶淵明的《太平玉環記》,宋代地理通誌,記載“家起於宜豐”。宜豐的老土井也是這麽說的。陶淵明,29歲,柴桑移民,任江州飲酒禮,在真君從軍。後來任彭澤縣長。因為他不為達官貴人工作,他放棄了他的官職,住在栗(今幸子縣)。52歲時,他帶著小兒子陶同回到宜豐老家。四年後,回到旬陽,死在柴桑。陶同留在了他的家鄉。今天的秀溪陶和唐城古村都是陶同的後裔。歷代地方誌中都有陶淵明及其在宜豐的紀念性建築的蹤跡,如南山、劉宅、聚軒、東裏、Xi墨池、蒼樹、故鄉橋、境界橋、吳公橋、書小臺、浮石灣、古元石、醉輝石、圓明洞、讀書館、境界寺等。
吳(1897-1977)
吳荀攸,字正腔圓。他是高安市何伶鄉西施村人。現代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教育家。1912進入瑞州中學,1920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1926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23年,他與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康普頓壹起從事X射線光譜研究。1927年,康普頓獲得諾貝爾獎。由於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研究成果在國外被稱為“康-吳效應”。1926年,吳回國,任教於清華大學。後來,他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1950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是我國物理學研究的先驅,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科技精英。如參與研制中國第壹顆原子彈的著名科學家王、彭、錢三強、何,都出自。1988年,中國人民郵政首次發行中國科學家紀念郵票壹套四枚。紀念人物有吳、李四光、竺可楨、華。
[編輯此段]古代名人寫宜春
依山傍水、田園蔥郁的宜春,就像壹個天生麗質的少女。憑借其純天然的特點,宜春已成為名人探索攬勝和寫詩的對象。
早在公元806年,大詩人韓愈派同僚王涯為袁州(今宜春)刺史時,就以“勿以宜春為遠,山川勝多行”的詩句安慰他。當時韓愈並未在日後遊覽宜春,可見在中晚唐時期,宜春的山水秀是全國聞名的。13年後,韓愈被貶潮州任刺史。8個月後,韓愈請求調到袁州,足以證明宜春在他心中的印象很深。公元835年,另壹位朝廷大員李德裕作為長史到了袁州。他為這裏的壹種鳥寫下了《山鳳凰頌》,其中有這樣壹句話:“陽山(今明月山)位於縣城昆角,松高,景色秀麗。”意思是在原州西南的陽山,松樹高得遮住了山景,珍禽成群。後來,晚唐著名詩人鄭谷在陽山北麓寫下了這樣壹首詩:“草肥牧牛,桑綠鳴鴿。屋檐前見,清泉在流。春菜雨切,社酒花香。領我到南皮,籬邊壹舟。”意思是早上牧童在草坡放牛,晚上斑鳩在桑林唱歌。站在屋檐下,可以看到壹排深綠色的山峰,山雞流下的清澈泉水,甚至還有壹葉扁舟。多麽清新淡雅的田園風光啊!唐代另壹位詩人李華這樣描述宜春:“草長益陽城下,水自東向西流。香樹無花落,鳥語壹路春山。”宜春山水之寧靜可見壹斑。在南唐詩人韋莊的筆下,宜春是另壹番景象:“家家只以彈琴著書為生,壹郡清風似儒”,“煙雲滿新詩,城墻閑畫古畫。”不僅文筆流暢,而且文筆優雅。晨霧雲霧中,星羅棋布的郊區,城門市場裏的閑適,讓人如入詩畫畫廊般陶醉。
到了宋代,吟詠宜春的詩人更多了。公元1054元,思想家李覯到宜春講學,著有名著《園洲之學》。他還登上宜春站臺,表達了這樣的感受:“誰住在小蓬萊?唯有宜春最老臺,千裏待見詳,千戶畫圖。”壹個被貶的官員怎麽會想住在蓬萊仙境?只有宜春臺地這種古老的地方才是他們所想的。站在這裏壹望千裏,景色清晰生動,群山蜿蜒,千家萬戶凝聚成壹幅畫。唐宋八大家之壹的王安石,以“宜春四面塔,欲飲壹杯”來表達對雄偉的宜春臺的喜愛。。他想站在宜春的平臺上,俯瞰雲中翠綠的竹子,看看被夏雨催熟的楊梅。多麽醉人的江南五月天啊!江西詩派的創始人黃庭堅就是在這個時期來到宜春的。遊覽了陽山太平興國寺,拜見了珍奶奶,寫下了這首詩:“珍飛到錫之地,天上雲聚。取伸筋草根薄,窗上竹影厚。”他集合了山的奇、雲峰的美、綠松石的勁、竹林的美,令人神往。
公元1173年,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壹的範成大,從老家吳軍去貴州時路過宜春,特地遊覽了陽山。他發現陽山“所有的竹田都在田埂和頂上”,於是他第壹次把這種田園景觀稱為“梯田”。後來,他參觀了小薩迦塔,寫了壹首24行的長詩。詩中說,他從竹田村出發時,看到的都是幽深幽靜的溪水,到了湄洲村問路才知道,陽山上烏雲密布。壹路向上,只見“崔偉打斷了文健的怒吼,耳聽不辯。”森林很靜,政治家萬和在打雷。山似蓮花盆繞金地,龍宮避席崖..."他被陽山上的竹海、瀑布、深谷、松柏、絕壁深深打動,幹脆"向龍借座,好讓他在雨中歇息,睡在西寨裏。"在另壹首詩《陽山之上的雨》中,他甚至描寫了陽山之上雨後初晴的美景:"太陽浩瀚,群峰立於指尖。衡山滿陰,海市冬。“畫壹幅日出和面朝大海的山峰的壯觀景色。21年後,大理學者朱應邀到陽山太平興國寺司騰閣講學。走過陽山郁郁蔥蔥的群山時,不易激動的老人專註地聽了半天,嘆了口氣,吟了壹首詩:“我走在伊春野,環顧多奇山。有數不清的山,沒有人能爬上它們...“陽山的清高高大,無需多言。老人還詳細描述了陽山郁郁蔥蔥的森林和清澈的溪流、海灣,並特別對那些大自然形成的奇石表示了極大的興趣,認為它們是“被神靈壹個個刨出來的”,“保存了好幾代”。千百年來在奇妙的工藝下呈現出來的生動造型,真的很值得欣賞。
在明代到過宜春的人中,王守仁(陽明先生)值得壹提。這位同樣傑出的理學家在他的《宜春臺二首》中說:“臺名只有宜春,山無處不在。不需要煙火化妝,會盡全力教雜誌。”寥寥數語,卻非常準確地抓住了宜春風光中最本質的東西,那種不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永恒之美——巍峨蒼翠的群山,讓人不禁贊嘆他敏銳的感官。同時,嚴嵩也多次在宜春停留,留下了許多描寫宜春風光的詩篇。在他贊美宜春臺的詩中,有許多優美委婉的句子,如“松杉復興郭陵風,樓閣移於天”,“巖樹因時序而變,山川雲適俗也”。他總是用“翠嶺”、“綠江”、“木倉”、“張松”這樣的詞語來展示伊春的生態之美。
當然,不止壹個著名的作家在詩歌中寫過伊春。在宜春的文史典籍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李白、柳宗元、劉禹錫、賈島、劉長卿、梅、嶽飛、楊萬裏、辛棄疾、文天祥、湯顯祖等名字。他們寫下的文字,讓宜春這座古城,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留下了或濃或淡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