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請幫我寫壹些關於中秋節的東西,給那些語言能力好,對民俗和傳統了解或寫得好的人。

請幫我寫壹些關於中秋節的東西,給那些語言能力好,對民俗和傳統了解或寫得好的人。

中秋節的起源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又稱中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中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因為秋季(指農歷)的七、八、九月,八月在中,八月三十日,在中,所以叫中秋節。所以晚上天上的人比家人團聚的人多,所以也叫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拜秋習俗和拜月。《禮記》載“天子在春,日月在秋。朝日對朝,夕在夕。”“晚上的月亮”在這裏的意思是拜月。它形成於漢代。到了唐代,中秋節賞月的習俗開始流行,被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 ~ 827年)在《長安戲月詩序》中說:“八月在秋。季節開始和結束;十五在夜裏,月亮在雲裏。從天取之,則忽冷忽熱,從月數取之,則為圓,故稱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滿月視為團圓的象征,所以8月15日也被稱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經常用“月圓”和“缺月”來形容“悲歡離合”,而在外地生活的遊子們也是靠月來表達自己的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仰頭望,是月色,再仰身,忽思故鄉”等詩,“知今宵露為霜,家中月色多明!”杜甫的《春風綠在江南岸》,宋代王安石的《明月幾時照我》,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元宵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的三大傳統節日。考察中秋節的起源,與“嫦娥奔月”、“巫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密切相關。因此,中秋節的民俗大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都源於此。古代帝王有春日祭月的社會制度,民間也有中秋祭月的風尚。後來賞月比祭月更重要,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娛樂。中秋節賞月的習俗盛行於唐代,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到了宋、明、清時期,拜月的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規模更大。到目前為止,中國有許多歷史古跡,如拜月祭壇,月亮亭和月亮塔。北京的“月壇”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用於皇家祭祀月亮。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時,就在露天搭起壹個箱子,桌案上擺著月餅、石榴、棗等水果。拜月之後,壹家人圍坐在餐桌旁,邊吃邊聊,欣賞明月。現在,拜月的祭月活動已被群眾大規模、豐富多彩的賞月活動所取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壹種習俗,象征著團圓。自唐代以來,月餅的制作變得越來越精致。蘇東坡在壹首詩中寫道:“小餅如嚼月,酥中有漿”,清代楊光復寫道:“月餅餡為桃肉,冰淇淋為糖膏”。好像當時的月餅和現在的還挺像的。

通常,許多人說中秋節起源於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昨日嫦娥以西王母長生不老藥服之,故以月之精去月。“嫦娥為這壹舉動付出的代價是苦役,她終身不能重返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心,寫了壹首詩:“大白兔秋天搗藥,春天復活。女的鄰居是誰?”雖然嫦娥自己對月宮的感覺很好,但是她耐不住寂寞。她每年8月15日的通宵返回地球與丈夫團聚,但必須在天亮前返回月宮。中秋節過後,世人不僅想和嫦娥在月亮上相聚,也希望嫦娥能下凡來看看她的美麗。因此,許多人在拜月燒香時,祈禱“男人願早走蟾宮,登仙桂”...女人們希望自己長得像嫦娥,像明月壹樣圓。“年復壹年,人們把這壹天當作節日來慶祝。

有些人認為中秋節始於唐明帝賞月。唐代《開元遺事》壹書記載,中秋之夜,唐與楊貴妃在月下遊玩,遊至邢。他們去了月宮,唐在那裏還學了壹半的彩羽,後來又加以補充,成了傑作。唐永遠不會忘記這次的月宮之行。每年這個時候,都要賞月。人們紛紛效仿,在滿月時聚在壹起欣賞地球上美麗的風景。久而久之,就成了傳統。

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起義紀念日。元朝末年,人民無法忍受政府的統治。中秋節,他們寫下“殺韃靼,滅元朝;紙條“8月15日壹起做吧”藏在壹個鉻制的小圓餅裏,互相傳遞。8月15日晚,家家戶戶聯合起來,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後來,每年中秋節,我們都吃月餅來紀念這壹歷史性的勝利。

也有人提出,中秋節的起源與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解釋為“莊稼熟了的秋天”。八月中秋,莊稼和各種水果陸續成熟。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之情,農民們把“中秋節”作為壹個節日。“中秋節”的意思是秋天的中間。農歷八月是秋中的壹個月,十五是下月中旬的壹天。

中秋節這個詞出現在李周,但它不是指中秋節,而是指秋季的第二個月。漢代有個“秋節”,是立秋的那壹天,不是八月十五。唐書中有四季十二節的記載,沒有中秋節,但唐詩中出現了“中秋月亮”。“八月中秋月圓,送妳上木蘭船”(韋莊《送李秀才去靖西》)。第壹次明確記載中秋節的是南宋人吳子壽。他在《梁璐之夢》壹書中說:“中秋節在八月十五日,三秋在半路上,所以叫中秋節。這壹夜,月色比平時明亮,也叫‘月色’。”書中還描寫了南宋京都(今杭州)臨安賞月逛夜市的盛況。

8月15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所有的活動都圍繞著月亮這個主題。吃月餅,拜月,為男妓等。漢代廣泛崇拜月亮。古代皇帝祭祀太陽和月亮。北京的月壇是獻給月亮的建築。中秋節是壹年中最舒適的季節。中秋節的象征性食物是月餅。月餅也象征著家庭團聚。這個標誌從明朝就開始了。

中秋節也在蒙古族、回族、壯族、彜族、朝鮮和侗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中流行。

中秋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壹: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尋找傳統節日文化的根源,對於傳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構建和諧社會,乃至營造健康的節日市場氛圍,都具有壹定的啟示意義。

明清時期中秋節成為壹個“大節日”

中秋節也叫“中秋彩燈”。

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天的中間,所以它被稱為中秋節。現在是晚上,月亮又圓又亮。東晉時,在南靖所屬的牛渚(今采石磯),高士謝尚和袁弘在中秋之夜泛舟江上賞月,於是有了“牛渚戲月”的佳話,對中秋節賞月的形成影響很大。在宋代,8月15日被正式定為中秋節。從明清到民國,中秋節成為壹個盛大的節日。解放後,中秋節仍然在民間流行,比如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

中秋節賞月在蒙古族、回族、彜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滿族、白族、侗族、土家族、哈尼族、黎族、拉祜族、納西族、達斡爾族、羌族、錫伯族、鄂溫克族、裕固族、北京、鄂倫春、赫哲族等民族中也頗為流行,可見中國。

食物的“文化密碼”

月餅是中秋節的第壹食品,關於它的起源眾說紛紜。元末,江蘇泰州抗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朱元璋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節百姓互贈圓餅,餅中夾有“八月十五夜殺韃靼”的紙條。大家看到了蛋糕裏的紙條,果然不出所料,在這壹夜壹起作惡多端的“韃靼人”(袁兵)就此廣為流傳,然後大家壹起吃蛋糕慶祝起義的勝利,正式。在很長的歷史時期,甚至在上個世紀末,很多月餅還貼著壹張小紙條!可惜近幾年生產的月餅不見了,月餅裏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也不見了。還有壹種說法是,明洪武初年,徐達將軍攻占了元朝殘余勢力盤踞的首都北京,捷報傳到了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宣布全世界都要慶祝中秋節,並在反袁起義時用傳達信息的月餅獎勵臣民。從此,月餅成了中秋節的“法定”食品,而且必須吃。

民國時期,南京的月餅市場是廣式、蘇式、地方式的“三分天下”。廣式餡料以火腿、棗泥、椰蓉為主,廠商以冠生園為首,大三元、康樂園次之。他們以聲勢浩大的廣告宣傳為手段,在報紙上刊登巨幅廣告,在櫥窗裏裝飾霓虹燈。著名的蘇港廠商有小蘇州、太平村、稻香村,廣告制作有海派特色,愛搞噱頭;蘇式月餅的質量不比廣邦差,但價格更便宜。所以節後財力比廣邦好。廣邦的客戶是達官貴人和商人;蘇剛的客戶多為小康家庭;而普通大眾卻樂於加入這個幫派。雖然它的餡料只是兩種肉,五仁和素椒鹽,但這個團夥在城裏的點心店,100多家都是老字號。他們不裝修窗戶,更不用說打廣告,但都是靠質量、誠信、低價贏得客戶,市場份額比廣幫、蘇幫還要差。

這組月餅中還有獨特的“金陵套餅”。大小不壹的月餅層層疊疊,最上面裝飾壹個壽桃,形似寶塔,成套出售。孫中山先生任臨時大總統時,中華門永茂食品店贈送給他的那套糕點,孫中山先生從此愛上了它。這組月餅中有壹朵奇葩——“萊月月餅”。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在六合瓜埠寺下榻。那是中秋節,住持兼和尚賴月帶領弟子們精心制作祖傳月餅以供祭拜。它被命名為“萊月月餅”,並被列為朝廷貢品,以示功德。1984年“萊月月餅”在江蘇供銷社系統月餅評比中獲得第二名,還遠銷港澳。

中秋節恰逢瓜果豐收。瓜果作為祭拜月神的節日供品,還蘊含著許多文化象征意義:西瓜象征團圓,石榴象征兒孫滿堂,柿子象征吉祥,大棗象征早生貴子,板栗象征早婚早育,等等。但也有文化禁忌,如“香梨不供月”,與“梨”諧音,寓意災難,與中秋團圓意義相悖。

中秋節的高潮是8月15日晚上,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團圓飯,這被稱為“滿月”。如果親戚還沒有回來,桌子上會放壹杯筷子,象征家人團聚。菜品中,“八月桂花鴨”(鹽水鴨)必不可少,其次是毛豆燒雞、栗子紅燒肉、芋頭或老淩。

阿清王朝潘在《金陵年譜》中記載:“中秋祭月以展果,如蓮、栗、柿之屬,香系如寶塔,上有紙桶,名曰‘鬥香’。”人們遠遠地拜月,燒造像紙,最後取出月餅、瓜果等供品,全家人都喜歡吃。《老南京》裏還有壹個奇怪的習俗:在拜月,賞月的時候,如果有月食,大家都會敲鑼打鼓,放鞭炮,叫做“趕走天狗”。南京還有個民俗:“女不祭竈,男不拜月”。傳說嫦娥見男人害羞,家裏主婦做供品,撤供品,燒香燒紙,甚至分供品,男人只陪祭。作為主祭,女家庭主婦要穿上新衣服、裙子和花鞋來取悅月神,讓全家平安團聚。因此,中秋節在南京也被稱為“女兒節”。

在中秋節的晚上,還有壹個特殊的活動叫做“走月亮”。在皎潔的月光下,人們穿著華麗的衣服,三五成群地出行,或漫步街頭,或秦淮河上缺船,或上樓看月華,有說有笑。在明朝,南京有壹座看月亮的建築和壹座玩月亮的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望月樓,是遊客“月上漫步”賞月的景點。解放後修建的莫愁湖公園月亮樓,成為市民賞月的新景點。舊時代,南京人有壹個專門的“在月亮上行走”的祈禱:任何沒有兒子的已婚婦女都會去夫子廟,然後穿過壹座橋,相傳會有“夢熊之樂”(意思是生男孩)。中華門外窯灣街上墩有壹座“尖子橋”。中秋之夜,未出世的家庭男子來此往橋下扔瓦罐,據說能讓妻子懷孕。久而久之,這座橋也被誤稱為“尖子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