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八月,海浪咆哮,頭高數尺,觸山背。
轉眼就到了海門,卷起的沙子像雪堆壹樣。
翻譯:
8月,海浪的聲音就像馬奔騰的咆哮,幾英尺高的海浪沖到岸邊的巖石上,又被打了回來。不壹會兒,它退到了江海交匯處,又回到了大海。它卷起的沙堆就像陽光下的白雪堆。
贊賞:
這首詩的第壹句“八月驚濤拍岸”,描寫了潮水的走向,由遠及近,用了壹個動詞“吼”,突出了海浪逼近的感覺。第二句話講的是潮水達到頂峰時的壯觀景象。兇猛洶湧的潮頭,帶著幾十尺高的身軀,撞擊著兩邊的峭壁。壹兩句話,用“咆哮倒地”和“觸山”的對比,描述了潮起潮落的全過程。
語氣的急劇變化凸顯了洶湧澎湃的潮水。第三句用“壹瞬間”跟在第二句後面,從開頭的動態描寫,到退潮後的靜態描寫。表面上寫的不再是海潮,實際上卻與“咆哮倒地”這句話息息相關,留下了海潮遠去後的又壹奇觀,襯托出八月海潮咆哮倒地撞山的壯觀景象。
劉禹錫的文學成就:
1,詩歌
劉禹錫的山水詩,壹改大理、貞元詩人心胸狹隘、蒼涼的風格,卻往往寫出超越空間真實距離的半空半實的開闊景象,如“水底山如雪,橋畔草如煙”。劉禹錫的詩,因其含蓄深沈的內涵,開放大度的境界,崇高向上的情感,而顯得清明。
劉禹錫的史詩很受推崇。這幾首詩,用凝練的文字,精心選擇的意象,表達了他閱盡滄桑後的沈思,蘊含著深厚的感情。比如《越州春晚賞浙東李》就是壹個長句,《西炮臺舊事》、《武夷巷》、《石頭城》、《蜀先王廟》都是名篇。
2、關於文本
劉禹錫的文章是論證的最大成就。壹種是專題論文,內容涉及哲學、政治、醫學、書法、書法等各個方面。《天論》等哲學論文論述了天的物質性,在當時的科學層面上分析了“天命論”的社會根源,在唯物主義發展史上具有壹定的地位。